课内文言文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思三驱以为度 认为 |
B.则思正身以黜恶 使自身端正 |
C.何必劳神苦思 不必 |
D.虽董之以严刑 通“懂”,使……知道 |
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以怒而滥刑 | B.我见相如,必辱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
若属皆且为所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让:谦让。 |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责备。 |
C.大王来何操操:拿,携带。 |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拜:第二次拜 |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相去四十里//沛公已去 | B.沛公不胜杯杓//不胜枚举 |
C.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D.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则置车骑//置之坐上 | B.乃令张良留谢//则与斗卮酒,哙拜谢 |
C.樊哙从良坐//因击沛公于坐 | D.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下列各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白白地 |
B.臣等不肖,请辞去不肖:没有才能 |
C.独畏廉将军哉独:难道 |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卒:最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张公洞记
王世贞
由义兴而左泛,泊湖。湖者,洞所从首径也。夜过半,忽大雨,滴沥入蓬户。余起,低回久之。质明始霁。从行者余弟敬美,燕人李生,歙人程生,郡人沈生、张生。可四里许,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张生者,故尝游焉,谓余当从后洞入,毋从前洞。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意尽而穿横关,险狭甚多,中悔不能达。余乃决策从后入。多列炬火前导,始委身一窍,鱼贯而下。渐下渐滑,且峻级不能尽受足。后趾俟前趾发乃发,迫则以肩相辅。其上隘,又不能尽受肩。如是数十百级,稍稍睹前行人,如烟雾中鸟;又闻若瓮中语者。发炬则大叫惊绝。巨万乳皆下垂,玲珑晶荧,不可名状。大抵色若渔阳媚玉,而润过之。稍西南为大盘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谓床及丹灶①、盐廪者。稍东,地欹下而湿,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
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昧,时现时灭。久之,路几断。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下上凡百余级。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石状如潜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诡不可胜纪。余时惫,足益蹇,强作气而上,至石台,俯视朗然。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张公者,故汉张道陵,或曰张果②,非也。道陵事在蜀颇著。许询贻逸少书称:“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③汉末得道之徒多在焉。”此亦岂其一耶?王子曰:“余向所睹石床、丹灶、盐米廪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乌言仙迹哉! ”
(选自《王世贞文选》,有删改)
注①丹灶:炼丹的灶。② 张果:即张果老,唐代道士。③左元放:东汉末年方士左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名状命名 |
B.迹之则益湿追踪 |
C.诡不可胜纪怪异 |
D.仿佛貌之耳表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低回久之而润过之 |
B.鱼贯而下地欹下而湿 |
C.且峻级不能尽受足且益洼不可究 |
D.石柱踞其上此亦岂其一耶 |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湖者,洞所从首径也 |
B.张生者,故尝游焉 |
C.即所谓仙人田也 |
D.张公者,故汉张道陵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湖留宿时,因为半夜下起了大雨而焦急徘徊,难以入睡,等到天亮雨停,才和五位同伴走了四里多路,抵达张公洞。 |
B.作者一行从后洞进入,沿着陡直湿滑的石阶艰难地向下行走,途中看到了晶莹的乳石和前人用过的石床、丹灶、盐廪等遗物。 |
C.张公洞狭窄险隘,低洼潮湿,洞里的乳石色彩缤纷,形状怪异,这使作者一行能既享探险之趣,又欣赏到奇幻壮丽的景观。 |
D.作者根据游洞经历和张道陵的事迹,指出“张公”既不是汉代的张道陵,也不是唐代的张果老,澄清了张公洞的有关传言。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
②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线的部分断句。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取材于《墨子·尚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