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科技与生活】
(1)伦敦曾被称为“雾都”。结合19世纪中期的英国历史,说明伦敦成为“雾都”的主要原因?
(2)“电灯的发明为世界带来了光明”。电灯是被称为“发明大王”的科学家发明的,他是谁?培育出“东方魔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谁?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中,你认为哪一发明与你的生活和学习联系比较密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请你参加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新变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

(1)图一这种蒸汽机是由谁改进而来的?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2)请写出与图二这一成果属于同一次工业革命的两项重大发明:
(3)图三里的"?"处应填上哪一科技成果?这一科技成果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4)通过对三次科技革命的探究,你有何感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强国之路】
美国是一个没有童年的国家,在很短的时间里美国完成了从建国到强盛的华丽转变,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独立之路】
材料一 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说:"北美似乎由上帝的意志决定最终会成为一个国家。"
(1)美国成为一个国家后的第一任总统是谁?
【重建之路】
材料二 随着南方原有的上流社会的彻底毁灭,形形色色的北方人开始涌入战败地区,有的去参与地方政治,有的去挣钱,另外有很大一部分人出于民主和人道的冬季,去教导那些穷困的、曾经是奴隶的人们读写的基础知识或基本的谋生技艺。黑人在南方参加选举,在立法机关当代表,有的还担任公职。这个时期被称为"重要时期"。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美国出现了哪些新的社会现象?
材料三 罗斯福总统在第三任就职演说中说(1941年1月20日):"八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已经证明这不是真的,我们曾处于恐惧之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3)罗斯福所说的八年前美国曾处于"恐惧之中"指的是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什么事件?为摆脱"恐惧",他采取的行动是什么?
【强国之路】
(4)有人说:"美国强盛的因素很多,科技因素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实例说明上述观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技引领时代,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武器最早出现于哪一场世界大战?它的动力装置来自于哪次科技革命?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次科技革命中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图二采用了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这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为紧跟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步伐,根据图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什么计划?请举一例说明我国在实施这一计划期间,航空领域取得的成就。进入90年代党和政府又实施了什么发展战略?
(4)根据上述信息,谈谈科学技术与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面貌,引起了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同时也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的19世纪中期头号世界强国是哪个国家?
(2)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它把人类带入了什么社会?
(4)面对当今汹涌澎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你觉得中国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应该怎么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探究题
2010年的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是一次科技与文化交融的盛会。历史上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我们沿着科技文化的发展轨迹,完成下面的探究任务。
任务一:梳理知识
(1)列举古代中外人类文化成果各一例。
(2)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哪国?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能源有哪些?举出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一个示例。(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什么?说出这次工业革命不同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任务二:解决问题
(5)用史实阐明下列观点(只选一个观点说明即可)。
观点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观点二:文化交流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任务三:思考感悟
(6)人类在充分享受科技文化成果的同时,还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下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