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往往打上了时代烙印。下列流行语中,出现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
A.抗美援朝 | B.大跃进 |
C.网上购物 | D.红卫兵 |
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 B.扩大企业自主权 |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D.设立经济特区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其中,我国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是( )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
D.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
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下列对这一契约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B.农民渴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 |
C.农民家庭收入很少 |
D.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梦”,以及配套的“一带一路”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
C.兴建经济特区 | D.开发上海浦东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 “他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材料中邓小平“打破禁忌”的论断( )
A.促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B.促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C.推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 D.引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某同学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据此判断其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能是
A.土地改革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国有企业改革 | D.教育体制改革 |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推行顺序正确的是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A.①②③ | B.③①② | C.②③① | D.②①③ |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却解决了世界约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也是科技成果的体现。与人民温饱问题最密切相关的“政策”和“科技成果”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籼型杂交水稻 |
B.一国两制、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
D.设立经济特区、籼型杂交水稻 |
阅读下图《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A.A~B点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国内相对和平与“一五”计划推动 |
B.C点城镇人口高峰的出现是由于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生产恢复发展 |
C.“文革”动乱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导致D点城镇人口大幅减少 |
D.E-F点城镇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方针政策的调整 |
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要我们永远铭记。“这里”打开的第一扇窗是指( )
A.经济特区 | B.沿海开放城市 |
C.沿海经济开放区 | D.上海浦东新区 |
邓小平说:“特区是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
①深圳 ②厦门 ③上海 ④汕头 ⑤珠海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④⑤ |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当前的发展道路。回顾所学知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找到的正确道路是( )
A.计划经济的道路 |
B.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 |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