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本小题11分)
2008年,电视连续剧《金婚》在全国热播。《金婚》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了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佟志和文丽)50年的婚姻生活,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请从下列镜头回放中,挖掘出相关历史信息,回答问题:
镜头一:《金婚》第4集中,1958年,庄嫂生下儿子取名“跃进”。
镜头二:《金婚》第12集中,男主角佟志和造反派小将们有这样一段对话:佟志说:“最高
指示,要文斗不要武斗!”造反派小将们将佟志夫妇推向门边站着,一边高喊:“最高指示,打倒一切反动派!”
镜头三:《金婚》第36集中,1991年工厂要和港商合资,动员职工买股票。
(1)庄嫂给儿子取名“跃进”,可以从中推断当时全国正在掀起什么运动?针对这一运动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2)镜头二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该事件结束的时间?
(3)镜头三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伟大决策
(4)以上三组镜头反映了新中国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海南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A B
错误:______;订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D.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在我国最先“分田到户”,揭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是在( )
A.湖北省幸福村 | B.江苏省华西村 |
C.河南省临颖县 | D.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
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以下有关经济特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 | B.利用侨资外资进行建设 |
C.特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 D.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
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二十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典型代表分别是
A.深圳和浦东 | B.海南和天津 | C.厦门和南通 | D.广州和连云港 |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中,“老人”指______;“画了一个圈”指_________。
A.毛泽东;解放台湾 | B.毛泽东;设立海南省 |
C.邓小平;设立经济特区 | D.邓小平;南方谈话 |
一个外国旅游团到中国广东省旅游观光,游客们纷纷提出要看看广东省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面貌,如果你是这个旅游团的导游,你应该带他们去的城市是
①广州; ②深圳; ③珠海; ④汕头; ⑤厦门
A.①②③④ | B.③④⑤ | C.②③④⑤ | D.②③④ |
某校八年级(3)班的同学在一节历史课上以“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回顾历史,总结成就,展望未来。下面是他们收集的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请你也参与活动。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
材料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他“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含义大致是指什么?材料中的“座座城”主要是指哪几个?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
(2)材料二的“旗帜”是指什么?
(3)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使外国列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4分)
流行语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下列流行语哪一组是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的?
A.“公私合营”“改造” | B.“一大二公”“大炼钢铁” |
C.“走资派”“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 D.“大包干”“招商引资” |
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下列对这一契约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B.农民渴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 |
C.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 |
D.农民家庭收入很少 |
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僇(lù)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绢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材料二 列宁认为,对落后的国家来讲,农民是社会各种力量中“决定性的因素”,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至关重要。在解决战时共产主义的危机时,列宁指出:“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
——《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曾长秋、王千慧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农村改革,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在农村普遍推行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又重新取得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即使用权……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王郁昭《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什么措施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列宁对农民问题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的危机,苏俄在1921年采取了什么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我国率先实行农村改革的地区。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什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使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
(4)以上材料使你有何感悟?
一位去南方打工的小伙子给亲人的信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是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是外国人眼中的“一夜崛起之城”。他打工的城市是
A.厦门 | B.深圳 | C.珠海 | D.上海 |
结合图片、材料和所学知识文化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图1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图2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
粮食产量 |
人均口粮 |
交售粮食 |
||
1976年 |
35000斤 |
230斤 |
|
||
1979年 |
132300斤 |
800斤 |
30000斤 |
||
1980年产粮 |
5.02亿公斤 |
|
|||
1981年产粮 |
6.70亿公斤 |
|
|||
1982年产粮 |
7.15亿公斤 |
|
|||
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农民热情高涨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中根据图2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1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早稻、花生高产“卫星“反映了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出现哪一问题?(1分)
(4)1976年小岗村人均口粮仅230斤,这与当时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体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