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了哪些成果?(试举两例)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咱们的钢铁炼出来了,咱们的钢铁卫星上天了,咱们到县上报喜去!大家都立功了,……十五年赶上英国,超过美国不在话下……。”
――电影《活着》里牛镇长台词
材料二:现在,“四人帮”已被摧毁……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凡是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合实际的东西,就应当改变,不应再坚持。
――1978年《光明日报》
材料三: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1)材料一台词反映的是哪一运动?
(2)材料二反映了思想理论界大讨论使人们得到的思想共识是什么?之后在1978年底召开的重要会议中重新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
(3)材料三邓小平的讲话解决了哪一问题?
(4)通过学习,你认为中国在今后发展道路上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的创新精神的是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②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
③“一国两制”的构想
④实行家庭了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走近新时代
材料一 “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
材料二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过多的干预着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企业活力不够,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因此“松绑”成为了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强音。
材料三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绩,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三回答: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农民作出了何种尝试?通过这些尝试而逐步形成的农村改革制度叫什么?这种制度的全面推行,使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有企业的“松绑”是怎样进行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哪些?(请试举1例)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 ”呼吁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 B.推行公司制 |
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 D.废除国有制 |
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改革需要巨大勇气】
材料一 2013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村长”论坛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召开,参加论坛的各地农村基干部学习中国农民的创造精神,启迪激励世人,面向未来,再行开拓。
——摘自《新华网》
(1) 指出第一段材料中“中国农民的创造精神”的具体表现?(2分)
【改革彰显非凡智慧】
材料二 小平同志听说广东要“先走一步”,划了那么块地方老定不下个名来,就说:就叫特区嘛!陕
宁就是特区。这句话很重要!有了这么个名就好办了。
——《中国经济周刊》
(2) 材料中“广东‘先走一步’”是什么含义?列举出一处“划了那么块地方”的城市名称。(4分)
材料三 改革开放35年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2013年12月,西方的圣诞节来临之际,北大、清华等高校10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一时间网上掀起一阵“圣诞节,过还是不过”的争议。某地部分高校在当晚组织节日庆祝活动时也表示,过分渲染“圣诞狂欢”气氛,将削弱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地位,学校不应提倡。
(3) 你是赞成或是反对过“圣诞节”诸类的“洋节”,请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阐明理由。(2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2分)
阅读《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一位老人”指谁?“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圈”指什么?
(2)“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其中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什么?
(3)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在哪次会议上做出的决定?请你谈谈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举二例变化来回答)。
下列内容反映的会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③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③ | C.②①③④ | D.②①④③ |
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满怀激情地谱写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他选择赴上述农村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
A.当地山川峻美,风景秀丽宜人 |
B.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 |
C.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 |
D.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 |
牙买加RJR新闻网4月30日消息,牙买加与古巴签署经济特区合作框架协议。这一来自中国的模式,不断推广。下列城市属于经济特区的是
①澳门②深圳③汕头④厦门⑤海南⑥珠海⑦香港
A.①③④⑤⑥⑦ | B.①②③④⑤⑥ |
C.②③④⑤⑥ | D.②③④⑤⑥⑦ |
、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主持人蒋昌建来到历史课堂调查学生从歌曲中搜索历史事件的大脑记忆情况,下列歌曲与相关历史记忆不正确的是( )
A.“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歌词中的“天路”是指青藏铁路,它是在“一五”计划中建成的 |
B.“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带领大家“站起来”的是毛泽东 |
C.“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唱出了我国民族间的大团结,这得益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 |
D.“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位老人指的是邓小平 |
阅读下列材料:《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称,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请回答:
(1)1979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2)“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指的是谁?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3)老人在1979年“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4)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请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为(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
B.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D.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
邓小平在1984年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统一的中国。”邓小平的讲话,反映出我国在实现国家统一问题上采取的政策是
A.改革开放 | B.“一国两制” |
C.建立经济特区 | D.民族区域自治 |
“打破铁饭碗”“人才招聘会”“自主就业”等流行语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B.综合国力的提升 |
C.就业制度的变化 | D.医保制度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