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阜宁八年级下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毛泽东拿起五星红旗的式样指着说:“我们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这一情景发生的历史背景应是
A.1921年中共成立 | B.1954年一届人大 |
C.1945年抗战胜利 | D.1949年政协会议 |
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一首《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后的喜悦,歌词中“驱散乌云见太阳”指的是
A.新中国成立 | B.抗美援朝开始 |
C.西藏和平解放 | D.三大改造完成 |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与该成就有关的是
A.“大跃进” | B.863计划 | C.第一个五年计划 | D.第二个五年计划 |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的口号,传遍大江南北,它反映的史实是
A.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 B.发动大跃进运动 |
C.实施“一五计划” | D.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
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A.1949年 | B.1952年 |
C.1953年 | D.1956年 |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临时约法》 | B.《宪法大纲》 |
C.《共同纲领》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焦裕禄同志。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他被誉为
A.“最可爱的人” | B.“党的好干部” |
C.“铁人” | D.“两弹元勋” |
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A.平等互利 | B.互不侵犯 |
C.互不干涉内政 | D.共同繁荣 |
漫面《梅开三度》(如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其中①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
B.遵义会议 |
C.中共“七大”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在一座城市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雕像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它是
A.深圳 | B.上海 | C.珠海 | D.厦门 |
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A.土地改革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民主与法制建设 | D.国有企业改革 |
历史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反映。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粮票 | B.股票 | C.布票 | D.肉票 |
一位世纪伟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中国人的心灵。下列三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 |
B.走自己的路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 |
C.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 |
D.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科学发展 |
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
C.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
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
毛泽东曾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中国人民海军诞生的标志是
A.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的筹建 |
B.华东军区海军的建立 |
C.导弹部队的成立 |
D.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的建立 |
我国是世界上能造核武器、自行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第五个国家,标志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是
A.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B.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C.1966年,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进行 |
D.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因此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A.钱学森 | B.侯德榜 | C.邓稼先 | D.袁隆平 |
“打破铁饭碗”“人才招聘会”“自主就业”等流行语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B.综合国力的提升 |
C.就业制度的变化 | D.医保制度的建立 |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 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材料三 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表
1980年粮食产量 |
1981年粮食产量 |
1982年粮食产量 |
5.02亿千克 |
6.07亿千克 |
7.15亿千克 |
材料四 2015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指的就是三农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项运动?该运动有什么重大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曾有过哪些重大失误?
(3)材料三中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实行了什么改革?
(4)材料四充分体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请就“三农”问题提出一条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台湾) 1972年作
材料三:1993年10月,台湾艺术家在北京演出舞剧《薪传》。1995—2000年间,海峡两岸间接贸易额达1300多亿元,台湾同胞到大陆达1200多万人次。
请回答:
(1)分别说出材料一中两副图(A、B)是哪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2)材料一反映出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什么?简述这一科学构想的基本含义。
(3)联系材料二、三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谈一谈产生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设立海关总署,统一管理全国海关,中央又公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原来维护帝国主义利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东西一律予以废除,旧海关得到彻底的改造,成为名符其实的人民的新海关,实现了“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口袋里”的目标。
材料二 邓小平:“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家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收回了在近代史上丧失的什么主权?有什么历史意义?
(2)材料二表明二十世纪晚期我国实现了什么经济发展方针?有何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