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你在《史记》中不可能查到的历史史实是
A.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 B.武王伐纣 |
C.陈胜吴广起义 | D.赤壁之战 |
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龟虽寿》以明其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 B.消灭袁绍 | C.废汉称帝 | D.建立魏国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下图)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物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崇尚武力),非可文治(难以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帝王的家中),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战乱和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
(1)此时期我国哪一地区得到大规模的开发?此地大规模开发优越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2)此地除也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有哪些大规模开发的有利条件?
(3)此时期有“八姓入闽”,他们迁入福建对福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判断题:小明和小华一起归纳七年级学习过的主要战役及其作用。小明说:“下图中的A点是赤壁之战。”小华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上述说法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230年吴国将军卫温奉命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
A.台湾 | B.朝鲜 | C.日本 | D.海南岛 |
改错题:找出错误并作简要更正
赤壁之战后,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 | B.巨鹿之战 | C.官渡之战 | D.赤壁之战 |
2009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抢救性发掘了一座东汉大墓,经考证,确定为曹操高陵,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下列与曹操无关的是()
A.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 | B.官渡之战 |
C.挟天子以令诸侯 | D.三顾茅庐 |
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
B.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势力不断增强 |
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的支持 |
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这首诗所概括的历史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最为相关( )
A.曹操 | B.司马懿 | C.诸葛亮 | D.孙权 |
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曹操的志向是 ()
A.统一天下 | B.废汉称帝 |
C.统一北方 | D.建立魏国 |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 这个朝代为巩固国家统一在思想文化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请在图二方框内填写出政权的正确名称。哪一场战争为这一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图一和图二反映的时代特点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