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今天的汉字最早源于
A.甲骨文 | B.金文 | C.大篆 | D.小篆 |
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一儒家 | B.墨子一墨家 |
C.庄子一兵家 | D.韩非子一法家 |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教育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这主要反映孔子什么教育思想?
A.启发诱导 | B.温故而知新 | C.因材施教 | D.谦虚好学 |
图中人物被称为万世之师,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1)他是什么时期的哪一国的人?还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2)、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3)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请你再写出两个思想流派,并写出它们各自的代表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社会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国历史进入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请按要求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官就是当时学术交流中心。
(1)材料说明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历史活动课上,四位同学在表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短剧时,说了下列台词,请在号内写出这四句台词的代表人物:
A.“民贵君轻,仁政于民”() |
B.“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
C.“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
材料二:“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201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于9月27日晚8时在杏坛剧场隆重举行华灯万盏的东方圣城曲阜此刻星光璀璨、万众瞩目。
(3)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4)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弟子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对这种情况,孔子采取什么措施突破了这种限制?
材料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5)材料中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
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判断正确的写A,判断错误的写B;请将答案代号A或B填入答案卷表格中相应序号下。)
1.我们对远古历史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文物考古发掘知道的。
2.在风雨交加的一个夜晚,北京人的火种不慎被雨水浇灭了,他们懊悔不已:以后他们又不得不生吃食物了。
3.影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4.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学会制造彩陶。
5.传说不是历史,但传说生动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括极有价值的内容。
6.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轩辕氏。
7.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
8.小华问:“小丽同学,你知道夏朝的第二代国王是谁吗?”小丽答道:“禹。”
9.甲骨文是指刻写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10.小齐同学很喜欢看《封神榜》,看到周武王在牧野战胜商汤并建立西周。
11.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2.用二牛牵引的犁耕作开始于春秋时期。
13.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由周王指定的被各国公认的盟主。
14.以“尊王攘夷”为旗号争霸的是晋文公。
15.战国初年,秦、晋、齐、燕、楚、吴、越七国并立,史称战国七雄。
16.战国中后期,几个国家联合起来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一策略为“连横”。
1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其共同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18.如果要研究孔子的思想,可以参考的著作是《道德经》。
19.今天的山东素有“孔孟礼仪之乡”的美誉,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是这一美誉得来的重要原因。
20.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春父子主持修筑的。
“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 | B.有教无类 |
C.因材施教 | D.当仁不让于师 |
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付。” |
B.“兼爱”“非攻” |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是“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列出三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材料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分别是什么居民的房屋?写出他们的主要代表农作物。
(2)材料二中在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
(3)材料三中孟子的思想已经渗透了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写出两点。
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有140所。当年传教士翻译的这部著作应是
A.《离骚》 | B.《论语》 | C.《道德经》 | D.《孙子兵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