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
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
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
报纸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之一。近代中国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 )
A.《中外纪闻》 | B.《国闻报》 | C.《民报》 | D.《申报》 |
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
A.无线电报 | B.书信 |
C.有线电话 | D.互联网 |
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在1905年的《申报》中可以阅读到的信息有:( )
①废科举 ②创立中国同盟会 ③侯德榜研制成功纯碱 ④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下列有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影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 |
B.报纸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发行 |
C.轮船只出现于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 |
D.照相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
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 )
A.解放战争时期 | B.改革开放前 | C.20世纪末 | D.21世纪初 |
“街上到处都是五花八门的广告。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旁边告示牌上的大字十分醒目:剪辫者免费供肉面一碗以示奖励。”文中的情景,最早可能发生在( )
A.洋务运动之后 | B.戊戌变法之后 |
C.辛亥革命之后 | D.新文化运动之后 |
为了运输煤炭,清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害怕蒸汽机车的隆隆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这段奇闻充分说明了
A.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
B.封建顽固势力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
C.封建迷信对社会危害极大 |
D.马拉火车的壮举震惊了世界各国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在20世纪初的上海,人们可以做到的事是( )
①看《申报》 ②坐飞机 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④拍电报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在20世纪初的上海,人们可以做到的事是( )
①看《申报》
②坐飞机
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④拍电报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下图照片反映了中国社会出现剪辫子的现象,它最早发生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
B.戊戌变法时期 |
C.中华民国成立前 |
D.中华民国成立后 |
下列有关近代前期社会生活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周某在《申报》上读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非常气愤 |
B.戊戌变法期间,郑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
C.吴某乘坐火车,沿京张铁路迸京,参加科举考试 |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