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成立后,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A.留辫 | B.称“先生” |
C.缠足 | D.翎顶补服 |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1909年,赵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
B.1910年,钱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
C.1911年,孙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
D.1912年,李某打电报邀请朋友参加自己的婚礼 |
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在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首条铁路通车典礼上,有代表充满豪情的说:“筑成此路,为中国人吐气矣”。这条铁路是( )
A.平汉铁路 | B.滇越铁路 | C.淞沪铁路 | D.京张铁路 |
1915年张老太爷从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
A.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饭 |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 |
C.观看电影《定军山》 |
D.拖着长辫的男人在用油票和布票买洋油、洋布 |
“谁不愿录下生活的浪花,谁不愿留下青春的倩影(美好的形象)。”下列各项中能够使你留下青春的倩影的是:
A.照相 | B.剪发辩、改称呼 | C.电报 | D.旗袍 |
对下表中中国近代的几个第一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京师大学堂 |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
B |
《奏定学堂章程》 |
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
C |
《申报》 |
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
D |
商务印刷馆 |
中国近代第一家印刷馆 |
“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假如这位“小行家”卖的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那么他推销的是( )
A.《申报》 | B.《万国公报》 | C.《新华日报》 | D.《国闻报》 |
鲁迅有一篇文章叫《纪念刘和珍君》,“君”是一种称呼,表示对人的一种尊重。你知道这种称呼在中国的普及应该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 B.洋务运动后 | C.新中国成立后 | D.中华民国时期 |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不可能看到以下哪一情景( )
A.王某创办照相馆 |
B.路人互行鞠躬礼 |
C.郑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
D.《申报》登载了《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 |
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其原因不包括
A. | 为方便大众阅读,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增刊 |
B. | 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刊发评论 |
C. | 刊登广告,便利民众生活 |
D. | 大量编辑出版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和字典 |
近代风俗的变迁与社会政治革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A.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 | B.剪发兴,辫子灭 |
C.“先生”兴,“大人”灭 | 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