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如果脱离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全过程来观察问题,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作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如下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并从政治、思想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并不是不结果实
的”。结合图12这场革命引起了近代社会生话的哪些变化?
思想:。
理解:
变化:
材料三:(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摒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2)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原因:。
意义:。
材料四:日本投降后不久,……通货膨胀,食物短缺以及官员腐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人心,并且摧毁了军队的士气.尽管回民党从美国得到军火,但是同共产党相比,它仍不能取得军事优势。1948年,战争的天平倒向共产党。1949年12月,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们逃往台湾岛。
——【英】亚历克斯 ·沃尔夫《世界简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败的自身原因。
原因:
“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假如这位“小行家”卖的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那么他推销的是()
A.《申报》 | B.《万国公报》 | C.《新华日报》 | D.《国闻报》 |
假如你生活在中华民国时期,你可以看到或享受到的生活方式是()
①穿中山装或旗袍②多数男子无辫子③照相④上网查资料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不可能看到以下哪一情景()
A.王某创办照相馆 |
B.路人互行鞠躬礼 |
C.郑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
D.《申报》登载了《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 |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 D.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
近代风俗的变迁与社会政治革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A.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 | B.剪发兴,辫子灭 |
C.“先生”兴,“大人”灭 | 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
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是()
A.丝绸服饰 | B.长衫和马褂 |
C.藏族服装 | D.中山装和旗袍 |
同学们经常查阅的《新华字典》等工具书,相当一部分是由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一机构是
A.京师同文馆 | B.《申报》报社 | C.《民报》报社 | D.商务印书馆 |
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屐 |
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
C.宣读婚誓,携手同归 |
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
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报童在街上叫卖 |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
C.人们用手机相互问候 | D.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 )
A.乘轮船、火车出行 | B.使用无线电话与亲友联系 |
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 D.阅读<<申报>>了解国内外大事 |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其中袖口的三颗扣子代表的是()
A.三民主义 | B.三省吾身 | C.三大政策 | D.三权分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