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的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
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A.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
B.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
C.废除科举制度 |
D.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
中华民国成立后,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A.留辫 | B.称“先生” |
C.缠足 | D.翎顶补服 |
近代中国人民在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哪件大事的发生
A.戊戌变法 | B.新文化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到中国。看看下边的图,结合你所了解的情况,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交通:
通信:
文化生活:
社会习俗: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下图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图标,该机构创立的时间、地点是()
A.1897年上海 | B.1900年北京 |
C.1901年南京 | D.1937年重庆 |
1915年张老太爷从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A.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饭 |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 |
C.观看电影《定军山》 |
D.拖着长辫的男人在用油票和布票买洋油、洋布 |
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出版它的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A.三联书店 | B.商务印书馆 |
C.同文出版社 | D.外文出版社 |
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报童在街上叫卖 |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
C.人们用手机相互问候 | D.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 )
A.乘轮船、火车出行 | B.使用无线电话与亲友联系 |
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 D.阅读<<申报>>了解国内外大事 |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其中袖口的三颗扣子代表的是()
A.三民主义 | B.三省吾身 | C.三大政策 | D.三权分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