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抢占了高科技这个前沿阵地,谁就能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了
A.星球大战计划 | B.尤里卡计划 |
C.《2000年科技进步综合纲要》 | D.863计划 |
谁抢占了高科技这个前沿阵地,谁就能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了
A.星球大战计划 | B.第一个五年计划 |
C.三峡工程 | D.863计划 |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制定“八六三计划” |
B.恢复普通高校入学制度 |
C.实施“五个一工程” |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 |
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依法治教"新阶段的标志是( )
A. | "863"计划的实施 |
B. | "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
D. | "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
科技引领时代,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武器最早出现于哪一场世界大战?它的动力装置来自于哪次科技革命?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次科技革命中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图二采用了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这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为紧跟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步伐,根据图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什么计划?请举一例说明我国在实施这一计划期间,航空领域取得的成就。进入90年代党和政府又实施了什么发展战略?
(4)根据上述信息,谈谈科学技术与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关系。
面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国提出了什么计划?( )
A.863计划 | B.“一五”计划 |
C.“星球大战”计划 | D.“两弹一星”计划 |
【原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列四项成就中属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是( )。
九年级2班组织一次活动,主题是《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请你参加。
步骤一:走进三次科技革命
(1)请你列举工业革命中交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的什么趋势?
步骤二:回顾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的关系
(4)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英国用他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请问,《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5)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0世纪初,《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请问该条约中什么内容最能体现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6)近代中国历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作出了无数探索,请写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次探索。
(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的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我国为了跟踪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发展高新技术,制定了“八六三计划”。实施这个计划后,我国取得了很多成就,请举出一例。
步骤三:反思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8)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863计划”是一个
A.农业发展规划 | B.教育发展规划 |
C.科学发展规划 | D.体育发展规划 |
2015年1月21日,培育出肉质鲜嫩,抗病能力强的“湘云鲫”的湘籍科学家不幸去世。你知道他是谁吗( )
A.袁隆平 | B.刘筠 | C.齐白石 | D.黄伯云 |
1995年5月,我国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下列属于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的是:( )
A.863计划 | B.211工程 |
C.985工程 | D.希望工程 |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刚刚在贵阳落幕。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的力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为发展高新技术实施了( )
A.“星球大战”计划 | B.“尤里卡计划” | C.“希望工程” | D.“863计划” |
右图为吴老师购买的某品牌橱柜,该橱柜采用了“863计划”提供的新材料等技术, 1996年该计划新增的第八个领域是
A.海洋高技术 | B.生物技术 |
C.激光技术 | D.自动化技术 |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批准“863计划”的国家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 B.江泽民 | C.邓小平 | D.胡锦涛 |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成果,请按要求写出重大科技成果的名称。
(1)标志着我国跨入了世界核先进国家行列: 。
(2)我国开始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 。
(3)探索生命奥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发明: 。
(4)实现了水稻育种历史性突破的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