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根据下面考古资料写出推论:
(1)史实1:北京人遗址上的堆积物厚达40米以上,较大的灰烬层有四个,第四层的灰烬最厚处超过6米。
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史实2: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里,保留有白菜或芥菜的种子。
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实3:黄河上游地区出土了绳纹、蚕纹陶器,半坡出土了带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河南出土了骨笛。
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实4:在河南濮阳距今约6000多年的墓葬中,出土了贝壳堆塑的龙。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早期的龙的形象。
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窑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稻谷遗迹,还有大量石斧、石凿、骨耜等工具。
材料二:在河姆渡的墓葬里,随葬品少,而且没有多大差别。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半坡、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了什么样的经济生活?
(2)请从材料一中提炼两个信息
(3)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人们之间怎样的关系
(4)请写出一项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生活的共同点。
观察原始社会房屋结构图。
请回答:
(1)左图是____________原始居民的房子,右图是____________原始居民的房子。
(2)造成左图和右图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工具 | B.生产方式 | C.人文环境 | D.自然环境 |
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去左图中的原始居民家中做客,请你设想一下,他们会用什么饭菜招待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材料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文字叙述和材料二的图片中,你看出人类居住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我国境内哪一条大河流域哪一个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3)是什么因素造成材料中两所房屋结构的不同
图一 |
图二 |
图一 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
(1)图一的房屋名称叫什么?
(2)居住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叫什么?
(3)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如图是两幅古代房屋的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共6分)
(1)写出图A和B房屋样式的名称。
(2)最早建造A、B房屋的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
(3)中国古代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
洪涝灾害一直以来都是阻碍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的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0月7日我国长江三角洲受到台风“菲特”肆虐,浙江省余姚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水灾。
(1)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请你说说河姆渡先民在原始农业和房屋样式上的主要特征。(4分)
材料二:相传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鲧用“堵”的方法治水,结果水灾闹得更凶了。
(2)鲧治水没有成功,这一历史任务是谁完成的?他采取的新措施是什么?举出反映他优秀品质的成语一例。(6分)
材料三:这是修筑在岷江中游,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著名水利工程。
(3)这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哪一水利工程?谁主持修建的?(6分)
(4)请说出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4分)
(5)你认为今天应该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4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材料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分别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影响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在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这一工程又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3)材料三中孟子的思想已经渗透了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看图填空
图一 图二
(1)图一反映的房屋被称为什么结构?这种结构的房屋有什么优点?
(2)图二反映的是哪个远古族群居住的房屋?假设你有幸到此做客,请你设想一下招待你的主食会是什么?
(3)造成图一和图二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一)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历史
图一 图二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居住图一房屋的原始居民叫什么?
(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事例
材料一 一心治水,在外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率领民众,夜以继日,不畏劳苦,终于获得成功。
材料二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
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硪野,都从太守得来
(2)根据材料一是谁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百姓改造自然?
材料二中,战国时期为了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李冰父子的成功典范又是什么?
(3)战国时期,是谁主张“道法自然”?他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别代表?
(三)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有和谐就有不和谐。试举出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事例两个。
(5)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张,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出土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请你当一次文物讲解员,介绍以下图片文物的名称与反映的历史信息。
⑴ ⑵ ⑶ ⑷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着辉煌的历史。(本题9分)
(1)、“中国人和水稻打交道七八千年”,那么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哪一聚落居民就已种植水稻?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居民主要种植哪种农作物?
(2)、下图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教民播种五谷”的农业创始人是谁?
(3)、下图反映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中已普遍使
用什么?其使用有什么作用?
(4)、下图三是我国历史上哪一工程的示意图?(1分)这一工程至今仍发挥哪些作用?(答一点即可,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图,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材料二:如图为我国原始农耕时期一处氏族聚落人们的房屋样式和 生产工具。
材料三: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入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请回答:(1)写出材料一中“穴居而野处”的远古人类两例。
(2)材料二图中反映的是哪一处氏族聚落人们的生活?他们开创怎样的原始农耕经济?
(3)材料三中提到的事是谁所为?他是用什么办法解决水患的?“他”治水终于获得成功的事例,对你的成长有何启迪?
如图,居住于下图所示房屋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会种植水稻。
错误: 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