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说法正确的有
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比较落后
②从行业上来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落后
③从地区之间的发展来看,上海、武汉等沿江海大城市较发达,内地薄弱
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在央视青年歌手大赛“知识问答”环节中,题板给选手的提示下图,根据提示你会选择的历史人物是( )
A.张謇 | B.张之洞 |
C.詹天佑 | D.林则徐 |
与“状元”“实业救国”“大生纱厂”几个关键词相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A.邓世昌 | B.詹天佑 |
C.李鸿章 | D.张謇 |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这段话反映了张謇
A. | 赞成商务立国 | B. |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C. | 主张学习西方教育思想 | D. | 提倡实业救国 |
下表显示的是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情况。导致1914-1918年间厂家数量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
1912 |
1913 |
1914 |
1915 |
1916 |
1917 |
1918 |
1919 |
1920 |
厂家数 |
622 |
689 |
941 |
1275 |
1644 |
1973 |
2321 |
1965 |
1795 |
A. |
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
B. |
列强因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C. |
外资企业大量投资 |
D. |
中国民族工业排挤了列强在华企业 |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曾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 选择了实业。”此处省略的人物应是
A.严复 | B.李大钊 |
C.詹天佑 | D.张謇 |
张謇15岁中秀才,41岁中状元,办厂遭遇困境时,翰林院催他回京任职,他固辞道:“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清状元110人,但状元经商成就大业,并造福社会只有他一人。以下表述与他的事迹不相符合的是
A.提出“实业救国”口号 |
B.其创业经历折射了民族企业的曲折历程 |
C.曾投资学校、图书馆等文化教育机构 |
D.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用工业大生纱厂 |
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曾被誉为“中国轻纺工业第一人”又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此人是( )
A.张謇 | B.李鸿章 |
C.陈启元 | D.张之洞 |
自古以来、状元最受人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在清末偏偏有一个状元"舍本逐末",他不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回乡办企业。此人是( )
A. | 张謇 | B. | 林则徐 | C. | 魏源 | D. | 老舍 |
从"大生纱厂"、"实业救国"、"清末状元"这些关键词中,你能联想到
A. | 李鸿章 | B. | 张謇 | C. | 张之洞 | D. | 孙中山 |
《近代实业第一人》中写道: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他"是
A. | 林则徐 | B. | 魏源 | C. | 张謇 | D. | 严复 |
1914年,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饬(通令),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免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材料表明
A. | 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 | B. | "实业救国"主张出现 |
C. |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 D. | 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
“中国梦”砥砺国人前行。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为履行“实业救国”之梦,创办了
A.大生纱厂 | B.轮船招商局 |
C.福州船政局 | D.江南制造总局 |
中国的读书人,自古大都以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而在中国近代,却有一位出身状元,又毅然弃官从商的著名实业家。他是( )
A.荣宗敬 | B.荣德生 | C.张謇 | D.周学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