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候出现了我国四大发明中的( )
A.造纸术和火药 | B.火药和指南针 |
C.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 D.指南针和造纸术 |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四大发明作用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评述。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
材料二 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 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同是一种东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盖不但电气而已。
——鲁迅
针对上面两段材料中的不同说法,请你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选择一人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在200字之内)
下列关于《资治通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 B.叙述从黄帝到五代历史 |
C.是司马迁主编的 | D.是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 |
“大师西去悲难禁,毕升功德世长流”。北宋时期,毕升发明的 ,在科技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创新,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A.造纸术 | B.雕版印刷术 | C.活字印刷术 | D.指南针 |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结合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同答:
(1)材料一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惊人的远征”最远到达什么地方?材料三中面对倭寇的骚扰,明政府派谁进行抗倭?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如图,《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杰出作品,下列关于此画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一幅风俗画 | B.作者是张择端 |
C.时间是北宋年代 | D.描写了大运河沿岸的风光 |
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下列选项与宋元时期史实不符合的是
A. |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B. | 司马光主持编写《史记》 |
C. | 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 |
D. |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
词是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唐朝民间,两宋时期达到顶峰。下列文学家属于宋代杰出词人的是( )
①苏轼 ②汤显祖 ③辛弃疾 ④屈原 ⑤李清照 ⑥曹雪芹
A. | ①②④ | B. | ①③⑤ | C. | ②③⑥ | D. | ④⑤⑥ |
如图,2010年底,天价元代青花瓷器(图)现身菏泽古沉船。下列各项中与之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②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③我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④《天工开物》问世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这里的“第三种”指
A.指南针 | B.造纸术 | C.印刷术 | D.火药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晚上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所有这一切在以前的朝代是不允许的)。
材料二 如图是宋代名画,它形象地展现了北宋东京的城市生活,上海世博会把它制作成多媒体长卷,用北宋繁华的都市风貌,辉映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活动有哪些特点?
(2)材料二中的名画是什么?是北宋哪位画家的不朽作品?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达官贵人出行乘坐哪一种交通工具?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北宋城市经济生活的认识。
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曾寓居潍坊青州十余年,潜心研究,共同完成了记录其研究成果的作品
A.《金石录》 | B.《郑志》 | C.《毛公鼎考释》 | D.《齐民要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