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幸运52》的主持人给选手小明出了一道题目:“中国七世纪初的伟大水利工程,经过历代修治,至今仍然发挥着贯通南北的作用”。小明略加思索就选出了答案是( )
A.秦朝的驰道 | B.秦朝的灵渠 |
C.战国的都江堰 | D.隋朝的大运河 |
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该水利工程是( )
A.安丰塘 | B.都江堰 |
C.隋朝大运河 | D.灵渠 |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经济篇
(1)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达。唐朝对农业工具进行了哪些创新?(举两例)
探究二 制度篇
(2)隋唐时期在选拔人才进行了创新,采用什么制度?
探究三 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3)说出我国唐朝的主要的文学表现是什么?
探究四 工程篇
(4)下图是隋朝大运河。想一想:假如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江都出发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不能填字母)
探究五 感悟篇
(5)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假如你是一位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江南的余杭(今杭州)经大运河进京赶考。你不可能经过下列哪一段运河?( )
A.永济渠 | B.江南河 |
C.邗沟 | D.通济渠 |
(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河流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隋朝运河图
A.浙江 B.淮水
(2)据图分析隋朝大运河的作用
阅读下表判断:
盛世名称 |
朝代 |
皇帝 |
形成的重要原因 |
开皇之治 |
隋朝 |
隋文帝 |
实现统一,锐意改革,重视人才,发展农业。 |
贞观之治 |
唐朝 |
唐太宗 |
政治安定,选用良吏,轻徭薄赋,简法轻刑,重视教育。 |
开元盛世 |
唐朝 |
唐玄宗 |
贞观之治奠定基础,玄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经济发展。 |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得出的,请在括号内画“√”;违背了上表内容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画“ⅹ”;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画“〇”。
(1)隋朝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 )
(2)开元盛世表明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 )
(3)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是由于武则天选用良吏,轻徭薄赋,简法轻刑,重视教育。( )
(4)中国的盛世只有隋唐时期才会出现。 ( )
(5)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当朝皇帝开拓进取,措施行之有效。(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图中,你得到关于大运河的历史信息有哪些?(写出两方面的信息。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古人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的原因。对此你有何感想?
(3)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百姓关注,国家重视。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遗产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从历史角度说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
下图所示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这一工程是
A. | 都江堰 | B. | 灵渠 | C. | 大运河 | D. | 赵州桥 |
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
C.创设了科举制度 | 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
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
C.创设了科举制度 | D.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
学习完唐朝的历史后,实验初中七年级某班计划以“繁荣开放的唐代文明”为主题出一期历史板报。以下是小虎同学设计的板报。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制度篇】
(1)下图所示制度最初创立于隋朝,唐朝时得以完善,请写出这种制度的名称。
【盛世篇】
(2)唐太宗统治时,出现了政治清明的盛世景象,这一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作什么?
【民族篇】
(3)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体现了他开明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文学篇】
(4)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因素是什么?
【感悟篇】
(5)综上所述,唐朝的繁盛给后人什么历史启示?
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读书人,从江南的余杭(今杭州)经水路赴洛阳赶考。一定要经过下列哪一段运河( )
A.永济渠 | B.通惠河 | C.通济渠 | D.广通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