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材料二 600多年前有一支规模空前的远洋船队向远方驶去。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材料三 这只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铁器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各国也纷纷遣使来中国……
(1)写出材料一鉴真东渡的目的地。这件事发生在哪位皇帝时期?
(2)材料二描写的是什么事件?这件事发生在谁在位时期?你知道这只远洋船队远航的起止时间吗?他最远航行到达的地区是哪里?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只船队远航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远航有怎样重大的作用?
(4)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外交政策?请另举一例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近代中日关系简表
时间 |
事件或史实 |
结果及对中国的影响 |
① -1895年 |
甲午中日战争 |
签订《 ②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1900-1901年 |
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
战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919年 |
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移交给日本 |
激起中国人民无比愤慨,成为 ③ 的导火索 |
1922年 |
签订《 ④ 》 |
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1931-1945年 |
抗日战争 |
中国人民完全胜利,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
——根据岳麓书社初中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 “在历史和领土这两个原则问题土,没有妥协的余地。”王毅强调,如果日本某些人要执意为当年的侵略历史翻案,国际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士也都绝不会容忍和姑息。王毅指出,只有认真清算过去,不再出尔反尔,才能走出僵局,开辟未来。只有真正坚持和平道路,不再说一套做一套,才能获得邻国和世界的信任,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得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扣国际公理的底线。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外交部长王毅答记考问
材料四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唐招提寺是谁设计和建造的?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有什么影响?
(2)完成材料二表格中的空格处内容。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古代和近代中日关系的阶段特征。
(4)根据材料三指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材料四中我国立法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何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时,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日本的“遣唐使”有学问僧,也有留学生……唐朝,很多西方国家的宗教传到中国,一方面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另一方面也有中国人到国外去学习佛教的……
——(孟宪实《唐朝的中外文化交融》)
材料二 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材料三 明清两朝由于禁止民众出海,在陆地和海洋上都把国门给封闭起来了……虽然清朝有为的君主比明朝的多,但是在思想领域的保守使进步和发展成为“不合祖制”的罪过。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到国外去学习佛教”和唐朝时期六次东渡日本的著名人物分别是谁?
⑵材料二中“惊人的海上远征”指什么事件?“海上远征”最远到达了哪里?
⑶材料一和三反映了唐朝和清朝各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1) 图一、图二两人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对外开放特点,请说出图一、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2)图三反映是哪一历史事件?图一、图二和图三反映的对外交往,有什么相同作用?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从汉代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的海陆并举,再到宋代以海路为主。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1)材料一中数字所表示的国家是与唐朝交流比较频繁的国家,它们分别是哪三个国家?
① ;② ;③ 。(3分)
(2)请用与①③国家相关的史实说明中外的友好交往。(2分)这些史实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有什么特点?(2分)
(3)材料二中的“专门机构”是什么?(2分)写出当时的两个闻名世界的大海港。(2分)
(4)材料一、二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一观点称为"修昔底德陷阱",被西方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材料二 2014年1月22日,《世界邮报》创刊号刊登了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专访。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这样的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这种国际关系的"铁律",在近现代迅速崛起的德国、日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谋求霸权,德国、日本崛起后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习近平主席说:"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请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①举两例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史实。
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提出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充分体现了中国不追求霸权的坚定立场?
③概述我国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奉行的核心思想理念。
(3)结合当今世界形势,正在崛起的中国应该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请你提几点良策?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又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发展集中体现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复杂多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友好交流】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1)日本仿效唐朝"法式"进行的重大改革是什么?
【各自探索】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三 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资本的年代》
(2)结合材料二、三,概括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侵略抗争】
材料四 如右图
(3)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请各举一例日军犯下的侵华暴行。材料四反映了日本的侵略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了什么?
(4)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1945年8月15日,中华民族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其重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5)以史鉴今,请你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一个小建议。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 “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 郭沫若
材料三 “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静解禅缘。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国来学习?
(2)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请你试举两例说明。
(3)材料二说的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4)材料三和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著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742年,鉴真准备东渡日本,被淮南采访使阻扰。第二次,飘至舟山。第三次鉴真被越州僧人挽留。第四次鉴真被淮南采访使截回。第五次鉴真到了崖州。753年鉴真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形式上是一个僧团,实际上却是一个文化技术顾问团,鉴真一行人到达日本后日本的雕刻 、铸造、绘画等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百度文摘》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日本不断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据统计在日本近代史上发动的14次侵略战争中,有10次针对中国。中国损失无数,仅抗日战争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人员伤亡在2000万人以上。
——《百度文摘》
材料三 战争状态的结束,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两国人民这种愿望的实现,将揭开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
——《1972年中日联合公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鉴真多次东渡日本,其中第五次到达的崖州地区在什么时候正式列入我国版图?鉴真一行在哪些方面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
(2)根据材料二回答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战争中国多败绩,日本却频频得手的根本原因。
(3)材料中的“反省”对于日本右翼来说是否真正得到落实?(结合事例说明)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唐时期,对外交往都比较繁盛。汉朝对外交通路线以陆路为主,唐朝则水陆并举。 唐朝时,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日本的“遣唐使”有学问僧,也有留学生……唐朝,很多西方国家的宗教传到中国,一方面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另一方面也有中国人到国外去学习佛教的……
——孟宪实《唐朝的中外文化交融》
材料二 明朝时期郑和曾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梁启超语)。……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外紧闭国门……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陷入更深的危机,清帝国终于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命运。
材料三
说明:图1为《新航路开辟图》, 图2为三角贸易, 图3为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 “汉代对外交通路线以陆路为主”试举例说明。唐朝时“到国外去学习佛教”的著名人物是谁?
(2)“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现象与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实行的哪一对外政策有关?这一政策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什么严重危害?
(3) 进入近代,欧洲文明强势崛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文明强势崛起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2013年我(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材料二:我国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三: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
材料四: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持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的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中国和平友好形象。
材料五:乾隆时期颁布了《防夷五事》:一是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二是外国商人到广州,应令寓居洋行,由行商负责稽查管束;三是禁止中国人借外商资本及受雇于外商;四是割除外商雇人传递信息之弊;五是外国商船进泊黄埔,酌拔营员弹压稽查。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的起点在哪? “海上丝绸之路”何时初步形成?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意义(1分)?
(2)唐朝与日本交往中影响最大的使者是谁?
(3)随着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
(4)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哪里?依据材料四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
(5)材料五表明清朝前期实行的什么对外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二: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藩市”藩学“,还先后在广州、A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三:《天妃灵应之记》碑文记载:“郑君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qu)……。”
材料四:乾隆皇帝在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以同有无”。……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2)材料二中导致“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材料二中的A为何地?
(3)材料三中的“郑君”指谁?他最远到达哪些地方?
(4)材料四,乾隆帝的话在现实中演化为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的影响?
(5)从唐、宋、明到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观察下面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与图一人物有关的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是什么?这反映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图二反映了明朝时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指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3)依据图三漫画,指出清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建设"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的对外交往史历经荣辱衰,见证了民族复兴之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于西汉开通,当时以陆路为主;唐朝时,对外交往活跃,丝绸之路水路并重,全面繁荣;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材料二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仅于广州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转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委原书记习仲勋提出:"利用临近港、澳的有利条件,在广东搞出一个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还是叫特区好!" "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请回答:
(1)唐朝时通过陆路到天竺(今印度)游学的著名人物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
(2)材料二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贸易政策?采取此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
(3)根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有何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