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某地区主要农作物不同层次生产潜力递减柱状图(单位:千克/公顷),回答下列问题。
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A.光照 | B.气温 | C.降水 | D.土壤 |
该地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可能是( )
A.春小麦 | B.冬小麦 | C.大豆 | D.玉米 |
读全球人均粮食、土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图。完成以下10—11题。(双选)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A.单位面积产量持续增加 |
B.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
C.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持续加剧 |
D.世界人口持续增长 |
图中可以看出,十年多来,提高粮食产量的 途径主要依靠
A.增加化肥使用量 | B.增加耕地面积 |
C.增加科技投入 | D.兴修水利 |
下图为甲、乙两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图。据此回答8—9题。导致图示土地利用变迁的最主要因素是
A.农业机械的发展 |
B.新作物的引进 |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
D.灌溉技术的提高 |
当农业土地利用变迁到Ⅲ阶段时,甲、乙两地区农业生产出现的共同现象最可能是
A.劳动力短缺 | B.自然灾害频繁 | C.农业投入不足 | D.农产品生产过剩 |
每年的6月25日是我国的全国土地日,2008年全国土地日年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2009年的是“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连续两年都与耕地红线紧密相关。国土资源部表示,为了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地方政府必须采取一切措施集约、节约用地。目前,我国耕地只有18.27亿亩,人均仅有1.39亩,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耕地保护形势非常严峻。分析下表,回答4一6题。我国建设占用耕地较大的两种土地利用类型是
①大型工程②城市化⑧交通道路④水利工程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生态退耕较多的省区是
A.广东 | B.江苏 | C.辽宁 | D.内蒙古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六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①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②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禁止建设用地③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④提倡农村住房公寓化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近年来,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红红火火蓬蓬勃勃,棉花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全国稳稳当当坐上了第一把金交椅,工业西红柿占居亚洲老大位置,葡萄、枸杞、红枣、哈密瓜、香梨等优势特色林果驰名中外,新疆的地产牛羊、牛奶、羊绒、皮革及珍禽也是声名远播,被中外游客青睐。然而在这形势一片大好的背后,依然隐藏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据此回答1-2题。该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生态问题是
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 ②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 ③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 ④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红色产业”是该地区红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的统称,红花、番茄、枸杞是该地区“红色产业”的三大支柱,其中番茄酱是重要出口创汇产品。该地区番茄色红、质优的重要自然原因是
①科技创新培育优质品种 ②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③水源充足,黑土肥沃
④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读某区域图,图中甲、乙、丙是重要的农业区,完成(1)一(3)题。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A.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
B.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
C.多地下水和冰雪融水 |
D.光照虽弱但日照时间长 |
甲、乙、丙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农作物是
A.小麦 | B.水稻 |
C.棉花 | D.青稞 |
丙地区与乙地区相比,其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A.灌溉条件较差 | B.日照时间太长 |
C.气温较低,热量不足 | D.土壤盐碱化严重 |
下图表示农产品市场开拓的一般模式。读图回答4一6题。
4、处于阶段Ⅱ农业的显著特征是 ( )
A.大农场生产 | B.生产专业化 | C.集中于温带草原地区 | D.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地区 |
5、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拓的最重要措施是( )
A.进行农业区划 | B.加强水利建设 | C.建立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 D.退耕还林还草 |
6、在市场开拓过程中,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的措施是( )
A.加大技术投入 | B.加强市场营销 | C.改善交通条件 | D.大量使用农药 |
我国入世已一年多,原先预计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花卉、蔬菜的出口受阻,反不如棉粮。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国际市场对花卉。蔬菜的需求量下降 | B.缺少完善的生产—销售渠道 |
C.我国花卉、蔬菜的生产成本提高 | D.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
下表为四种农产品产销资料,假若该地区是一个地势平坦的平原,可以种植花卉、蔬菜、稻米、甘蔗等农作物,其产品全部供应其中心城市。据此回答3-6题。
项目/作物 |
花卉 |
蔬菜 |
稻米 |
甘蔗 |
市场价格(元/kg) |
5 |
3 |
2 |
1 |
生产成本(元/kg) |
2.5 |
2 |
0.8 |
0.4 |
运费率(元/kg·km) |
0.5 |
0.3 |
0.01 |
0.0l |
单位面积产量(kg) |
20 |
15 |
4 |
10 |
3.该地区可能是我国的 ( )
A.三江平原 | B.华北平原 | C.太湖平原 | D.珠江三角洲 |
4.根据该资料信息可知,如果该地距离中心城市为1km,则从经济效益看,最适宜种植哪两种作物
A.水稻、甘蔗 | B.花卉、蔬菜 | C.华卉、甘蔗 | D.蔬菜、甘蔗 |
5.从经济效益看,上述两种作物应种植在以城市为中心的 ( )
A.2.5km | B.3.5km | C.4.5km | D.6.0km |
6.当距离达到多少千米以上时,四种农作物中以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最高 ( )
A.15km | B.20km | C.30km | D.45km |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 A、B 两城市的名称:A ,B 。
(2)A 所在的地形区为 ,A 西部沿海平原种植水稻,试描述水稻种植区内的降水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3)A 城市有“花园城市”之称,是享誉世界的印度“硅谷”、 “ 科学之都”、 “ 印度信息技术的麦加”。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软件大国。该城市以 工业著名,试分析影响其布局的有利区位因素。
(4)B 城市是所在国最大海港,又是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影响其布局最主要的区位优
势是接近原料产地。试从自然和人文因素分析棉花生产的有利区位。
(5)以 B 城市为起点的纵向铁路向北延伸,试说明该铁路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每年温暖季节,特别是 5 月中旬到 6 月初,黄河河套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与我国新疆交界地区,会形成一个高温干燥的大陆热低压,又干又热的气流围绕着这个低气压旋转起来,形成了干热风,当它离开源地东移过程中,逐渐变得更加干热。干热风盛行时正值我国北方地区小麦的乳熟期,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当地农民伤心地称之为“杀麦刀”。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你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的小麦什么时候种植?是什么类型的小麦?
(2)分析河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3)材料中所述地区干热风的大陆热低压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4)针对干热风的危害,北方人民在和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防御和减少灾害的有效措施.试分析是哪些措施。
(5)干热风东移沿途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该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理的关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中阴影部分都是平原地区,下列有关各地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水热条件优越,宜种植水稻且水利工程小 |
B.b地适宜种植葡萄、橄榄等农作物 |
C.c所在区域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
D.d所在区域种植粮食作物是小麦,饲养的动物是羊 |
玉米是世界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从北纬580到南纬350~400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从栽培的面积看,玉米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第三位,而总产量却占第一位。
(1)在所有粮食作物中,玉米的发展是最快的,试解释其原因。
(2)与水稻种植业相比,两者生长的自然条件有何不同?
(3)美国的玉米生产主要分布在 ,这里发展玉米生产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4)日本是美国玉米的主要进口国,原因是什么?
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的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近十几年来,随着开放改革的深入发展,“基塘”的生产规模和面积大幅减少,并逐步向经营蔬菜、花卉、瓜果等作物的商品农业发展。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甚至出现大片出售、出租土地等现象。运用农业区位原理分析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2)近十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
图1和图2是某两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局部示意图,图2中饼图是C城市的工业结构图,A、B是两个水资源调入区代表性城市。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A、B两城市多年月均温
(1)与A相比,B的气温有何特点?
(2)分析图中的两个水资源调入区缺水自然原因的异同点。
(3)甲区域是玉米和(粮食作物)生产基地,乙区域是以生产和蔬菜为主的农业专业化地带。
(4)从经济、劳动力因素分析甲、乙两区域作为农产品商品基地不同的有利条件。
(5)根据图2分析C城市最大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