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粮食种植业选择在河谷低地,是因为( )
A.汉族人口聚居,方便消费 | B.人口少,粮食商品率高 |
C.气候暖湿,土层深厚 | D.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 |
亚洲的水稻种植叶有单季稻、双季稻和三季稻之分,原因是
A.热量条件的差异 | B.降水条件的差异 |
C.地形地势的差异 | D.土壤条件的差异 |
下表是我国某城市郊外四种农作物生产、运费与市场价格资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项目 作物 |
花卉 |
蔬菜 |
稻米 |
甘薯 |
市场价格(元/千克) |
30 |
20 |
12 |
6 |
生产成本(元/千克) |
15 |
12 |
6 |
2 |
运费(元/千克) |
3.0 |
2.0 |
0.5 |
0.2 |
单位面积产量(千克) |
20 |
15 |
4 |
10 |
根据表中资料判断,该城市位于( )
A.东北平原 | B.华北平原 |
C.闽南三角地带 | D.河西走廊 |
从经济效益考虑该地区最适宜经营的农作物是( )
A.花卉、甘薯 | B.蔬菜、水稻 |
C.花卉、水稻 | D.花卉、蔬菜 |
读右图,完成9~12题。甲、乙两岛的共同点是
A.都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
B.夏季均盛行西南季风 |
C.都分布在太平洋中 |
D.西侧都有暖流经过 |
甲岛森林树种比乙岛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跨热量带较多 ②人工引进品种较多 ③东西降水差异大 ④植被垂直分异显著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近年来,乙岛发展成为所在国冬季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影响因素是
A.优越的气候条件 | B.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 |
C.政府的优惠政策 | D.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
甲岛大量生产笔记本电脑,这种工业属于
A.原料指向型 | B.市场指向型 |
C.技术指向型 | D.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
读“某区域图”,图中甲、乙、丙是重要的农业区,完成10~11题。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A.全年高温 |
B.干湿季分明 |
C.多地下水和冰雪融水 |
D.光照虽弱但日照时间长 |
甲、乙、丙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农作物是
A.小麦 | B.水稻 |
C.棉花 | D.青稞 |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下图是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图完成2~3题。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平坦 | B.气候优越 | C.距城区近 | D.水源充足 |
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因素是因为()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 B.城市人口的增加 |
C.交通的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 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 |
下图是“欧洲西部农业产值分布示意图”,完成12~13题。影响其产值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科技 |
B.地形 |
C.气候 |
D.市场 |
X地农业地域生产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 B.乳畜业 |
C.混合农业 | D.种植园农业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二要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三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材料二:在农业部制订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确定了11中优势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确定的依据是: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优势,能够抵御进口冲击的农产品,或在竞争中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农产品。
材料三:1990年和2004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下列优势农产品与其优势产区域搭配合理的有 。
A.春小麦优势产区——黄淮海平原 | B.水稻优势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 |
C.棉花优势产区——黄淮海平原和南疆盆地 | D.油菜优势产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
E.甘蔗优势产区——桂中南、滇西南、皖南 F.甜菜优势产区——松嫩平原、山东半岛2004年与1990年比较,种植业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畜牧业的比例有所上升,而且今后还将大力发展畜牧业,试分析主要原因。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要因地制宜。下面是昆明市周围的农业生产分布示意图,回答:
①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气候条件有哪些?
②同样的自然条件,但呈贡县与罗平县却由于农业发展的差异而贫富悬殊,试分析其产生的地理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