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活动十分活跃,其根本原因是
A.大量私田被开垦 |
B.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
C.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
D.西周分封制崩溃 |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重要变革时期。下列事件促使土地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是
①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②鲁国的“初税亩” ③田氏代齐 ④三家分晋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一有关七仙女和董永美丽传说的戏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这就是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 | B.冶炼技术世界领先 |
C.戏曲艺术独领风骚 | D.刀耕火种是主要耕作方式 |
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
A.铁锄 | B.曲辕犁 | C.翻车 | D.棉衣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律》中……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州、县、里正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若应受而不授,应还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诸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赃或枉法论罪。
材料二:唐代均田令对贵族官僚授永业田的规定不仅全面,而且数额很高,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也比较松弛……皇帝对贵族官僚无限制的赐田……到玄宗时期,一方面因为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从事兼并的富商大贾愈来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团也空前膨胀。……“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帝)、哀(帝)之间”。
材料三:安史之乱以后,贫富分化更加悬殊,“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大地主的土地多阡陌相连,他们把相连在一块的土地组成一个生产单位,当时通称为田庄。……在唐后期,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拥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田庄。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律》为保证均田制的顺利实施作了哪些具体规定。
(2)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唐均田制不能长久维持的原因。
(3)《唐律》虽然对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最终均田制还是遭到了破坏,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段材料可能出现在( )
A.商周时期 | B.春秋战国时期 |
C.秦汉时期 | D.东晋南朝时期 |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所反映的生产方式属于( )
A.农民集体劳动 | B.小农经济 |
C.封建庄园经济 | D.个体农业经济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令莫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 ——引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日: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事立;耕者必有一末、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引自《管子·海王》
材料三 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目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引自《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四 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久旱的甘霖啊!多洒上我的私田。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
(2)材料一、二与材料三、四所反映的内容有何联系?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初税亩,非正也”?材料四反映的情况是在初税亩实行前还是实行后?为什么?
(4)初税亩的实行对促进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有何作用?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的是( )
A.北宋时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
B.北宋立国后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 |
C.中唐以后南方农业进入了全面开发期 |
D.南宋政权重视农业生产,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这种生产方式形成于( )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时期
明清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下列对该时期农业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B.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
C.广泛植棉使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D.耕地面积的增加解决了人口急增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