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
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
《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日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 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檗,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日梢, 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A.春秋战国 | B.西汉 | C.东汉 | D.隋唐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
粮食亩产 水平(市斤) |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
粮食作物 |
||
总面积 |
北方 |
南方 |
播种面积 |
|||
春秋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
|
94% |
秦汉 |
117(全国) |
1048.35 |
5.72 |
|
|
94% |
魏晋 南北朝 |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
1167.7 |
3.85 |
1.925 |
1.925 |
90% |
隋唐 |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
1450.92 |
6.42 |
3.21 |
3.21 |
90% |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互联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中英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
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
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
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 |
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 | B.国家分裂的影响 |
C.社会人口的增加 | D.铁器牛耕的出现 |
《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
A.由西域传入 | B.属水力灌溉工具 |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OECD首席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曾说:1820年时,中国的GDP比西欧和其衍生国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在人力仍然是主要生产力的时期,没有人能够否定人口的快速增长意味着经济的全面繁荣,同样意味着收入的大幅提高。1820年,中国的GDP总量以1992亿美元雄踞世界第一,占世界GDP十个强国比重的28.6%;而美国以110亿美元的总量只占全球GDP比重的不足5%。”
材料二 日本学者杉原薰(Sugihara Kaoru)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其殖民地,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曾至少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20年时,中国GDP雄踞世界第一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大西洋的胜利”指的是什么?( 1分)试从政治、经济、对外关
系上分析指出自19世纪初到1945年“北大西洋的胜利”的主要原因。(6 分)
(3)“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其殖民地,而是发生
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试以中国为例,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
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 |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一观点强调了
A.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 B.不误农时,因地种植 |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 D.勤劳致富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这首古代著名诗歌反映了
A.西周农夫的劳动生活 | B.东汉地主的庄园生活 |
C.唐代诗人的“诗中有画” | D.宋代文人的抒情写意 |
我们从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图5)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 |
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 |
D.东汉时期有用耦犁耕作的技术 |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 B.均田制 | C.农民土地私有制 | D.地主土地秘有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