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请回答:
(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结果的差异。
(3)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异?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     )

A.秦朝实行郡县制 B.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C.北宋设文臣知州 D.明朝实行三司分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两省设立的最大意义是有利于(     )

A.推翻旧制 B.正确决策
C.削弱皇权 D.分权制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

A.按军功选官 B.按门第选官
C.科举考试选官 D.按品德选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科举制建立与废除的朝代分别是(  )

A.秦朝——清朝 B.隋朝——清朝
C.唐朝——明朝 D.明朝——清朝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古以来,各国发展中出现过多种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百度网
材料二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前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请回答:指出材料一中的政治模式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确立代议制民主的主要原因?列举英、 德、美三国的史实说明其“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斯•韦伯说: “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

A.世袭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正中制 D.科举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   )

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
B.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
C.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
D.无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   )

A.刺史制度 B.察举制度
C.丞相制度 D.内阁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代(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
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宋时贵族封爵都是以地名为封号,如李世民封秦王、王安石封荆国公等,受封人可以派人去封地直接征收租赋;明清时爵位封号则大多不用地名,而用美善的“懿称”“嘉名”,如刘基封诚意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等,并且都只有封号而没有封地。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非宗室贵族地位的提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兵役制度,起源于西魏完善与北周、隋两朝,盛于唐太宗之时。它以均田制为基础,达到了比较完备的地步。政府将农民按贫富分为九等,六等以上的农民,每三丁选一丁为伏兵,免其租,但兵粮、兵器、衣装等均须自备。当兵者二十岁开始服役,六十岁免役。府兵的征调由中央兵部发兵符,经与地方军政长官对勘相合后才可。战争时期由中央配备将领,率领府兵前往征战,战争结束,兵归其府,将帅则解除兵权。
玄宗后期,募兵制逐渐发展,与此同时玄宗大规模设置地方节度使,以解兵源不足问题,《通典》卷三十二《都督》说“初,节度与采访(道一级行政长官)各置一人。天宝中始一人兼领之。”“州刺史尽为所属”“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采赋。”府兵制最终被节度使制度取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大规模设置节度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节度使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仁宗时,范仲淹在西北整军,神宗和王安石改革军制,都是希望在军队和统兵官之间建立相对稳固的联系。可是谁也不敢或者不愿触动“兵权宜分”的红线。这说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军权被分化的趋势 D.宰相的权力失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