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将力役改为代役的银差……赋与役合一。
材料二     17世纪初,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丁;l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8丁。
材料三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赀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两则材料中“丁”的含义。
(2)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现象带来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除了中央官局系统的北京、南京两织染局外,在浙江、南直隶等八省各府也设有22处织染局,与民间经营的丝织业交相发展。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织机和机匠人数,比明代扩充很多倍;而民间经营的丝织业,大体承袭明朝以来的方式,即“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自织,而命童稚挽花”的商人雇主制和家庭手工工场制并存的状态。大致而言,直至l870年代初,仍以家庭手工业为主,以资本系数低与劳动集约度高的方式来维持平稳 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全史百卷本·清代经济史》
材料二   1894年,杭州外商输入的丝织品只有283担,货值l59318两,到1901年输入量已经激增至l417担,货值l335792两。杭州的绸缎织造业,因“洋缎输入,此业颇受影响”,从事绸缎业的织匠从5万多人减少至2万多人。清亡前夕,杭州生产缎类的织机仅剩四百余台,连同生货绸机也不过千余台,比80年代减少了1/7。
辛亥革命后,以江、浙、沪丝织业团体牵头并作为主体,联合典业、衣业、绣业、帽业等团体,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
——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辛亥革命期间的江浙丝织业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朝至清末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形成前后两种状态的不同原因。(1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9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乾隆《苏州府志》卷3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2)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6分)
(3)材料四所体现的经营方式所代表的经济形态为什么在此时期没有发展壮大?(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对曰:“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
——摘编自《管子·度地》
材料二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摘自《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三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1)根据材料一,指出管仲论述的主题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末诗人周灿咏《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注:盛泽,镇名)下列对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①江浙地区蚕丝业兴盛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商品经济发达④浙江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

职业
自耕农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江南农村人口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相当繁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 分)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评价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华商史专家郭德利(M.Godtey)在研究浙江张氏家族“以机杼起家、以耕读传世”的历程后指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下列材料能与一论断相印证的是(   )
①(张氏)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巾,备极精工。
②张氏家族在“家业大饶”后,将大量累积得来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③明嘉靖是张瀚(张氏后人)中进士,曾拜两广总督、吏部尚书,此时张氏已成大官宦之家。
④(张氏从事纺织业) 每一下机,人争鬻之……。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生产力的发展 B.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C.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明朝人张瀚《松窗梦语》记述,明成化年间杭州酒商张毅庵买了一张织机,由于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后来增加到二十余张织机,雇佣五六十人操作,于是逐渐富裕,“家业大饶”。这则材料①是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②必须经过考证无误后才能作为史料  ③只要研究方法得当,可作为研究手工业的史料

A.①正确,②③错误 B.②正确,①③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③正确,①②错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