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形态主要还是自然经济,然而,以广大农村为依托的民族革命战争,却打败了资本主义相当发展的日本帝国主义,这说明,自然经济,就其经济本身而言存在着一定的优势,而这优势主要是

A.经济活动不要求过于复杂的劳动和劳动工具
B.主要是靠自然条件,而不是社会环境
C.相对比较封闲,不会被战争所破坏
D.不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来源:自然经济的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7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这可以说明当时
①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②中国人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④中国军队殊死抗击日军进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来源: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0届高三年级第一期期末考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冀中名将”吕正操曾在1991年前往美国探望老上级张学良,张学良笑道:“我下野后,你当年在战斗中却获得一个‘地老鼠’的外号。”“当年”是

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共在某次会议上提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这一主张提出的直接背景是(   )

A.华北事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皖南事变
来源:2009届高考全国卷文综押题系列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土地已分配的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权……政府对东佃关系及债务关系加以调整。”这里的政府是

A.红军时期革命根据地政府 B.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政府
C.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政府 D.解放初期人民民主政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来源: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单元测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策和措施中,既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又能调动农民抗日积极性的是(  )

A.开展大生产运动
B.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C.实行“双减双交”政策
D.开展整风运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全面抗战路线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在国共合作基础上的全面抗战
B.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抗战
C.在国民党领导之下的全国抗战
D.在国际正义力量支持下的抗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3年毛泽东说:“我们的军队既不要国民党政府发饷,也不要边区政府发饷,也不要老百姓发饷,完全由军队自己供给……”这主要得益于(  )

A.进行了土地革命 B.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
C.广大农民的支援 D.大生产运动的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共制定的措施中,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的是(   )

A.“三三制”原则和减租减息 B.减租减息和整风运动
C.“三三制”原则和大生产运动 D.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共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抗战 B.以游击战为最主要的歼敌手段
C.坚决地反对以阵地战阻击敌人 D.突出人民作用而不以军队为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来源: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文科综合二模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枳和谷物、皮棉产量

年份
开垦荒地(万亩)
耕地面积(万亩)
谷物产量(万担)
皮棉产量(万斤)
1941
39.0
1210.5
147
58
1944
128.8
1467.5
175
300

     ——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1941)》、《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资料
材料三  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②据材料二,比较1941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并简述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皖南事变反映出

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来源:国共对峙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事件中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安事变 ②一·二八事变 ③华北事变 ④一二·九运动

A.③④②① B.④②①③ C.②③④① D.①②④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