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里的“时局”主要是指:
A.日本扩大侵华 | B.美日争夺激烈 |
C.抗日高潮出现 | D.国共分裂对峙 |
促成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共同因素主要是:
A.阶级利益的共同性 | B.主要斗争对象的一致性 |
C.革命目的的共同性 | D.合作方式的灵活性 |
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B.在形势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
C.全力纠正了党中央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
D.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的重大调整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导致诗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1928秋)
诗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1936年1月张学良对青年人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张学良文集》第1集
材料二:蒋介石在西安督战,与张学良、杨虎城合影 西安事变的报道
请回答:
(1)当时张学良将军有没有个人的“苦闷”?(1分)
(2)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国家问题”?(1分)
(3)观察材料二的图片,你可获得哪些历史信息?(2分)
(4)研究张学良的生平事迹,上述两则材料采用了图片资料和文献资料,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采用哪些资料来研究?(1分)
2009年1月山东乳山市高三期末)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
下列各项中,属于纯观点表述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 B.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
C.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 D.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
材料一 2005年10月,将是红军长征出发整整70周年,全国各地已经开始了各种纪念活动,比如“重走长征路”等……
材料二 歌词:“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
回答:长征是我们党走向胜利的一个里程碑,长征已经成为历史,长征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请问:你是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的?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 ( )
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 |
D.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由其负责军事指挥 |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主要取决于 ( )
A.革命任务 | B.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 |
C.群众基础 | D.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 |
十年对峙时期,“边界红旗始终不倒”并且在白色恐怖中日益壮大的最根本原因应该是 ( )
A.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B.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 D.有相当力量的红军正规军存在 |
1927年帝国主义之所以积极扶植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主要是基于
A.蒋介石野心日益膨胀 |
B.陈独秀右倾妥协退让 |
C.蒋汪争权夺利的斗争 |
D.北洋军阀的统治土崩瓦解 |
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材料二:张爱萍将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史册中,从此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
请回答:
(1)根据长征示意图,说出红军主力长征的出发的时间和地点?(1分)
(2)长征初期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局面改变的原因有哪些?(2分)
(3)列举史例说明长征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2分)
(4)对“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