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调查某一地区鼠群的数量,常采用“标志重捕法”。第一次捕获100只,并进行标志,然后放回原地区;过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捕获20只,其中有标志鼠2只。则可以推断该地区鼠群约为
A.200只 | B.400只 | C.1000只 | D.2000只 |
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每隔10米种植一颗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 | B.②③⑤⑥⑦ | C.②⑤⑥⑦ | D.②④⑤⑥⑦ |
如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
B.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
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
B.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
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
下图表示某种群年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一定生活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
B.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 |
C.该种群一定能适应所生活的环境 |
D.该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
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杀害虫会影响甲乙 |
B.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丁 |
C.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
D.甲大于乙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一定为增长型 |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B.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C.群落演替导致群落内生物种类不断改变 |
D.在人类干预下群落可按一定进程发生演替 |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鱼在此生态系统中呈“J”形增长 |
B.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
C.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
D.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
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10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4年种群数量最大 |
B.2~6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
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 |
D.第8年种群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杨树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 D.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低 |
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 |
C.对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一定要采用样方法 |
D.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同一水层取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