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互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即乙捕食甲 |
B.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的数量将持续增多 |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个体数目的改变 |
D.甲、乙两种群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最复杂 |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 |
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鼠妇、跳虫、甲螨和线虫等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图示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
B.②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如蝗虫、蚯蚓、线虫等的采集 |
C.①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
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目测估计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
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
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
C.m、n将呈现“J”型增长 |
D.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
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如图,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 |
B.⑥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 |
C.a为区域⑥的优势种 |
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唯一因素是温度 |
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
褐色雏蝗是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群落 |
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 |
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 |
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及性别比例 |
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曲线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捕食者 |
B.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
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
D.在图中A点时,甲种群的丰富度最高 |
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
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
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
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
C.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
D.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 |
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
C.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
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
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
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mm×2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到计数室内酵母菌数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 |
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
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