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
③中共“七大”的召开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第四套人民币100元背面的风景是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的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在此地区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B.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C.开创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
国民大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共开始了第一次合作。下列属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成就是( )
A.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 B.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 |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D.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本党敢郑重向全国民众宣言曰: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之惟一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惟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摘录)
请回答:
(1)广东国民政府开始北伐的时间、目的。
(2)主要战场。
(3)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孙中山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军官学校”的校长是 )
A.孙中山 | B.毛泽东 | C.周恩来 | D.蒋介石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本党敢郑重向全国民众宣言曰: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之惟一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惟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摘录)
请回答:
(1)广东国民政府开始北伐的时间、目的。
(2)主要战场。
(3)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孙中山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军官学校”的校长是 )
A.孙中山 | B.毛泽东 | C.周恩来 | D.蒋介石 |
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
时 期 |
时间 |
标志 |
影响 |
第一次合作 |
北伐战争 |
1924~ 1927 |
1924.1 国民党 “一大”的召开 |
国共合作后领导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第一次分裂 |
土地革命战争 |
1927~ 1937 |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导致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带来可乘之机 |
第二次合作 |
抗日战争 |
1937~ 1945 |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
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光复 |
第二次分裂 |
解放战争 |
1946~ 1949 |
|
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统治,祖国至今未能实现统一 |
(1)指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创办的军事学校名称。
(2)指出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时期全面内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列举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战役两例。
(3)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及产生的影响等历史知识,你有什么感悟?
“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时,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连克汀泗桥、贺胜桥,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的北伐将领是( )
A.蒋介石 | B.李宗仁 | C.叶挺 | D.彭德怀 |
孙中山说:“今天在此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军官学校”的校长是
A.孙中山 | B.毛泽东 |
C.周恩来 | D.蒋介石 |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思想家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十几岁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各行各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杜威所述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
A.国共实现合作 | B.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
C.中国共产党成立 | D.取消了“二十一条” |
影片《西安事变》中,蒋介石与周恩来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源于他们曾共事于( )
A.北京大学 | B.工农革命学校 | C.京师大学堂 | D.黄埔军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