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的小麦产量总比邻近的地块低,他怀疑农田可能缺乏某种肥料,于是便进行田间实验,他将一农田分为等面积的四块,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的管理措施均相同,实验结果如下,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农田最可能缺乏( )。
土地 |
甲 |
乙 |
丙 |
丁 |
施肥情况 |
氮肥 |
磷肥、钾肥 |
磷肥、氮肥 |
不施肥 |
小麦产量(kg) |
55.0 |
65.6 |
56.8 |
55.1 |
A.钾肥 B.磷肥 C.氮肥 D.磷肥和钾肥
农作物增产的物质基础是( )。
A.土壤中的无机盐 | B.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
C.土壤中的有机物 |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物 |
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该探究实验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是( )。
A.水分 | B.光 | C.无机盐 | D.空气 |
右图所示对果树进行环割树皮的实验,请据图回答。
(提示:果树的的韧皮部位于树皮内)
(1)在A.、B处环割后,该枝条的蒸腾作用并没有受到影响,原因是:
。
(2)该枝条环割后,果实甲和乙的生长情况有何不同: 。
(3)如果在果树主干C处进行环割(如圆图中所示),果树的生长状况是 ,原因:
几位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时得出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根和茎的导管是连接贯通的 |
B.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根→茎→叶” |
C.根尖的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因此扩大了吸收面积 |
D.植物的茎中存在形成层,所以任何植物的茎都可不断增粗 |
下图是被子植物的生长示意图,请根据图及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一粒种子能够萌发长成一个植物体,主要原因是种子中具有 。
(2) 图中的1是植物体的根,它的根尖生有大量的 ,能从土壤中吸收 和 ,并把这些物质通过植物茎中木质部的 运输到叶。
(3) 图中的3表示叶片制造的有机物,通过茎中的韧皮部的 运输到根。
(4)图中的4表示叶片通过 将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此过程是通
过 作用实现的。
(5) 该被子植物长大成熟后就要开花结果,花中的 将发育成果实, 将发育成种子。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这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 )
A. | 水和无机盐 | B. | 有机物 | C. | 维生素 | D. | 适宜的温度 |
根尖的结构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四部分,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 |
B. | 成熟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
C. | 根冠属于保护组织,分生区属于基本组织 |
D. | 当施化肥过多时,根毛细胞吸收水分增加 |
一位农民种植的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地块的低,他怀疑是农田里可能缺乏某种肥料,于是便进行 田间试验,他将农田分成等面积的四块,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均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农田最可能缺乏的是
地块 |
甲 |
乙 |
丙 |
丁 |
施肥情况 |
氮肥 |
磷肥、钾肥 |
磷肥、氮肥 |
不施肥 |
小麦产量(Kg) |
55.66 |
65.26 |
56.88 |
55.11 |
A.钾肥 B.磷肥 C.氮肥 D.无法确定
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一种农作物的根(如右图),你认为这种作物是
A. | 小麦 |
B. | 玉米 |
C. | 大豆 |
D. | 高粱 |
取一段带叶的冬青枝条,将下端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过一段时间切开枝条发现变红的部位是
A. | 韧皮部 | B. | 形成层 | C. | 木质部 | D. | 髓 |
把一段带叶的茎放在盛有水的锥形瓶内(图一所示),并向锥形瓶内滴加几滴红墨水,将该装置放在阳光下3-4小时后,取其茎进行横切(图二所示),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变红的结构是,图二中变红的结构是【】。这一实验说明了植物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输送到植物的各个器官的。
(2)图二中的【3】是,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看,属于组织,该组织细胞经过分裂向外可形成【】。
(3)该实验中,将带叶的茎放在阳光下照射,其目的是叶片上的气孔,以利于水分的散失,从而提高植物的作用,缩短实验时间。
下列关于植物根尖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 |
B. | 分生区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 |
C. | 伸长区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
D. | 根的生长主要依靠伸长区细胞数量的增多 |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我们还要把花放在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①营养物质 ②空气 ③阳光 ④适宜的温度 ⑤一定的生存空间 ⑥水
A.①③②⑤⑥④ | B.⑥①②③④⑤ |
C.④⑤③⑥①② | D.③⑥④⑤②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