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加油站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1. 根据意思写词语。形容连为一体上升和下降。( )曲折延伸。()2. 这一小节写的是课文题目中的“”。3. 用 “”画出诗中的两个地名。4. 诗歌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东岸的风光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树木花草,散发着各种气味。大树高耸入云,野葡萄、喇叭花在树下交错生长,往树枝上攀缘,一直爬到顶梢。它们从槭树延伸到鹅掌楸,从鹅掌楸延伸到蜀(shǔ)葵,形成无数洞穴、无数拱顶、无数柱廊。那些在树间攀缘的藤蔓常常迷失方向,它们越过小溪,在水面搭起花桥。木兰树在丛莽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kàn)着整个丛林;除了在它身边摇着绿扇的棕桐(tóng),没有任何树木可以同它媲(pì)美。 丛莽中无数的动物,更给这个世界带来 力和生气。在小径尽头,有几只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可掬(jū)的小熊,在树下蹒跚;群鹿在湖中沐浴;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从树上飞下来,在长满红草莓的草地上踯(zhí)躅(zhú);黄嘴的绿鹦鹉、绿啄木鸟和火焰般的红雀在柏树顶上飞来飞去;蜂鸟在佛罗里达茉莉上熠(yì)熠发光,而捕鸟为食的毒蛇倒挂在树枝交织而成的穹顶上,像藤蔓一样摇来摆去,同时发出阵阵嘶叫。 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guō)噪:鸟喙(huì)啄击橡树干的笃(dǔ)笃声,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动物吞噬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zā)咂声;潺(chán)潺的流水、啁(zhōu)啾(jiū)的小鸟、低哞的野牛和咕咕叫的斑鸠———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guǎng)的和谐。如果一阵微风吹进这深邃的丛林,摇动这些飘浮的物体,使白色、蓝色、绿色、玫瑰色的生物混杂交错,使所有的色调融合为一体,使所有的声音汇成合唱,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多么奇伟的声音!可是,对于没有亲临其境的人,这一切是无法体味的。 东岸的风光是怎样的?作者抓住了哪些事物进行描写? 。 说说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 。 说说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曲调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惯例)。 请说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四个方面的内容? 。 末尾句带括号的“这几乎成了惯例”中“这”指的什么? 。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作者在向我们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时融入了自己的赞美之情?请把这些词语写出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两人先比刻碑洗字。这活儿张石匠整整干了30年,手艺精,根底硬。张石匠艺高气粗地对众人说:“今天我俩见个高低,输了我拜他为师。” 张石匠先干。他把一纸楷书碑文贴在石碑上,叮叮当当,一会儿就洗好了。活干得干净漂亮,那些字的点、钩、挑、捺(nà),笔笔匀称,秀丽端正,丝毫不走样。众人齐声叫好。 该小伙子了。他请人当场写了一纸草书碑文,写好后他从头到尾细细看了几遍,再把碑文交给别人收好,掂起錾(zàn)子,抡起锤就干开了。没用多大会儿,石碑就洗好了。只见那字个个如龙飞凤舞,似有惊涛骇浪之势。就是那“飞白”“转笔”的地方,也洗得干净利落。更使人惊奇的是,和纸上的字对比,大小、章法、布局分毫不差。 张石匠看了,心里嘀咕:刻碑洗字怕是他的绝招,不行,再比一次才能见高低。张石匠搬来两块七棱八不齐的石头对小伙子说:“就这料,咱俩一人刻样东西,3天后分上下。”小伙子微微一笑,点头答应了。 3天后,按规定的时间,张石匠和小伙子来到十字路口,满村的人都赶来看热闹。张石匠不慌不忙地从怀里掏出一团东西,放在路边的一块石板上。抖开一看,原来是一条石链。这条石链环环相扣,活动自如,团起来有一捧,拉开八尺有余。再细看那只只链扣,没有一个接口,显然是用一块石料刻成的。哎哟!人们连声叫绝。刻这石链可真是功夫呀。立时,众人都转过头来瞧那小伙子。只见小伙子不慌不忙地把一个小红布包放在张石匠手上。张石匠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慢慢把红布包打开。他一下子惊呆了。原来小伙子刻的是个石算盘。粒粒石珠有手指肚大小,拨动起来灵活轻便,乒乓作响。众人啧(zé)啧称赞,互相传着细看,见那算盘的边框上还雕有四季花草,13位档(dàng)柱上下没有一点儿缝隙,也是用一块石料刻成的。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张石匠自愧不如,跪下就要磕头拜师。小伙子急忙上前一把拦住说:“张师傅,我不是要在你面前露一手,我只想说明,艺无止境呀!” 张石匠和小伙子都做了哪些比试?结果怎么样? 。 张石匠看了,心里嘀咕:刻碑洗字怕是他的绝招,不行,再比一次才能见高低。从这句话中能看出张石匠怎样的心里? 。 “张石匠自愧不如,跪下就要磕头拜师。”从中可以看出张石匠是怎样的一个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骑去,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如同仙翁。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 “天边?” “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不太懂了,以为他骗我,就又对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但我失败了;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文中加点的"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联系上下文看,说说它具体指的是什么? 。 画线的"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深刻含义是什么? 。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文中最后一句"永远去追求地干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中的"地平线"具体指的是什么? 。 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体会?请用简洁语言把它写出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进攻开始了,大炮在轰鸣。战士们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就要到达597.9高地的主峰了。突然,敌人一个火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东方升起了启明星,指导员看看表,已经四点多了。如果不快摧毁这个火力点,在黎明前就攻不下597.9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的那些山头就会全部丢失。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指导员紧握着黄继光的手,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两个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敌人发现他们了。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摧毁火力点的重任落在了黄继光一个人的肩上。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战士们赶紧冲上去,不料才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 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什么命令? 。 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向指导员请求摧毁敌人火力点的任务的? 。 两次“站起来了”赞扬了黄继光什么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