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你学习的有关氨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1)合成氨对化学工业具有重要意义。写出氨的两种重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制备氨气,下列方法中最适宜选用的是______________。①固态氯化氨加热分解②固体氢氧化钠中滴加浓氨水③氯化氨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④固态氯化氨与氢氧化钙混和加热
(每空1分共6分)一定温度下,有a.盐酸、b.硫酸c.醋酸三种酸:①当其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用a、b、c表示,下同)②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溶液,中和NaOH的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C(H+)相同时,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是___ ④当C(H+)相同、体积相同时,分别加入足量锌,相同状况下产生的气体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⑤当C(H+)相同、体积相同时,同时加入形状、密度、质量完全相同的锌,若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相同状况)则开始时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________ ⑥将C(H+)相同的三种酸溶液均加水稀释至体积为原来的10倍后,C(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
(每空1分共5分)(1)常温下,0.05mol/L硫酸溶液中,c(H+)= mol/L,pH值为 ,水电离的c(H+)= mol/L(2)某温度下,纯水中c(H+)=2×10-7mol/L,则纯水中c(OH-)= mol/L,滴入盐酸使c(H+) ="5" ×10-6mol/L,则c(OH-) =_________mol/L
某同学用某种粗盐进行提纯实验,步骤见下图。请回答:(1)步骤①和②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2)步骤③判断加入盐酸“适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④加热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这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________,当蒸发皿中有较多量固体出现时,应__________________,用余热使水分蒸干。(3)猜想和验证:
(1)在同温、同压下,实验测得CO、N2和O2三种气体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H2的14.5倍,其中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_____。若其中CO和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则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2)相同条件下,某Cl2与O2混合气体100 mL恰好与150 mL H2化合生成HCl和H2O,则混合气体中Cl2与O2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__。
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氮、氧等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有重要意义。(1)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氩气,则平衡 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使用催化剂,上述反应的△H________(填“增大” “减小” 或“不改变”)。(2)一氧化碳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的方程式为:CO+H2O=CO2+H2。已知部分物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2H2(g) + O2(g)= 2H2O(l);△H=-571.6kJ·mol-1 2CO (g) + O2(g)= 2CO2 (g) ;△H=-566kJ·mol-1又知1molH2O(g)转变为1mol H2O(l)时放出44.0kJ热量。写出CO和水蒸气在高温催化剂下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3)在25℃下,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和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生成__________沉淀(填化学式),生成该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已知25℃时Ksp[Mg(OH)2]=1.8×10-11,Ksp[Cu(OH)2]=2.2×10-20。(4)有人设想寻求合适的催化剂和电极材料,以N2、H2为电极反应物,以HCl—NH4Cl为电解质溶液制造新型燃烧电池,放电过程中,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逐渐增大。请写出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 。(5)某温度(t℃)时,测得0.01mol·L-1的NaOH溶液的pH=11。在此温度下,将pH=1的H2SO4溶液VaL与pH=11的NaOH溶液VbL混合,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则Va︰Vb= 。(6)在25℃下,将a mol·L-1的氨水与0.01 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平衡时溶液中c(NH4+)=c(Cl-)。则溶液显______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7)NH4Cl是一种重要的化肥。①用0.1 mol·L—1的盐酸滴定0.1 mol·L—1的氨水,滴定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b.c.d.②NH4Cl溶液中存在:NH4+ + H2O NH3·H2O + H+,则该反应常温下的平衡常数K= (已知:常温下,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Kb=1.7×10—5 mo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