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
天体及天体系统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特征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
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
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探测
地球的普通性
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运动的原因和风的受力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锋面系统与天气
气压系统与天气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天气图
保护大气环境的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洋流的概念和类型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海洋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构造示意图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气候类型的判读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表现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灾害防治
新能源的开发
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全球性和地域性
环境问题的后果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与人口、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与国情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
中国的领土组成
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大都市的区域辐射功能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常用地图投影及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
遥感图像在地图制作中的作用
遥感的主要功能
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导航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军事、野外勘探等领域中的应用
GIS的基本功能
地图数字化的基本方法
GIS软件中建立数据表
GIS软件中改变图层显示的方法
GIS的查询方法
用GIS软件制作、输出专题地图
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
3S技术的综合应用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含义
宇宙与地球
宇宙
“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意义
天球坐标系简图
星图
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太阳系和地月系
太阳的圈层结构
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月相图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
地球的演化
地质年代的划分
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
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的原因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景观图
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海洋地理
海洋和海岸带
海底地形图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海洋开发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
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风暴潮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啸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海洋权益
内水、领海和毗连区的概念
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
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旅游点的选择和合理的旅游路线
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
旅游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旅游与区域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现代旅游的特点和要素
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城乡分布、规划
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项目选址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城乡规划中工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农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交通运输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商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文化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
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
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寒潮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干旱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洪涝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防灾与减灾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信息技术在灾害预测、灾情监测评估中的作用
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环境保护
环境与资源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环境污染与防治、管理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澳大利亚(左下图)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右下图)。据此完成9~11题。

9.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左上图所示的(

A.

①地附近

B.

②地附近

C.

③地附近

D.

④地附近

10.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A.

收集雨水

B.

方便通信

C.

增加采光

D.

通风换气

11.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来源: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地理部分
  • 更新:2021-09-2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

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硬叶林

D.

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

用地类型差异

B.

居民爱好差异

C.

景观规划差异

D.

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气温

B.

降水

C.

光照

D.

土壤

来源: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Ⅰ卷)地理部分
  • 更新:2021-09-1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如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8、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起伏

B.

流域面积

C.

兴修水库

D.

水土保持

来源:2019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
  • 更新:2021-07-2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来源:2020年全国卷Ⅲ高考地理试卷
  • 更新:2021-09-29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利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畜牧业,有利于(   )
A 改善局地气候      B 综合利用资源
C 防止水土流失     D 保护农田作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水资源紧缺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高用水效率,建成节水防污型社会,应成为社会的共识。读图,回答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用水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迅速增长 ②工农业迅速发展 ③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④气候变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④

全球水资源紧张的人为因素是(  )
①乱伐森林,环境破坏 ②用水量迅速增加 ③水质污染 ④气候异常,干旱少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决水资源问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下列手段属于经济手段(  )

A.制定生活性用水供应优于生产性用水供应的政策
B.明令禁止非节水型器具的生产和销售
C.国家加强对水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D.适量、适度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的征收幅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读“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矿质养分循环模式图”,回答题。

与乙森林系统相比,甲森林系统的

A.生物体储存的养分少 B.枯枝落叶层储存的养分多
C.土壤中储存的养分少 D.系统整体的物流量大

全球的乙森林系统主要分布在

A.非洲大陆 B.大洋洲
C.亚欧大陆 D.南美洲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  )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 D.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下列俗语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是

A.“人定胜天” B.“天定胜人” C.“天人合一” D.“天命主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读“未来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图,回答:
(1)目前三者发展的趋势是(3分)
(2)在三条曲线的相互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哪一条?为什么?(3分)
(3)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主要途径是:(3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我国野生水稻基因,培育出了高产杂交稻,国家推广种植后,大幅度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充分反映了(  )

A.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B.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地球养活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下列对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影响、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B.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地理环境能为人类提供无限的物质和能量
D.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环境就可以按照人类的意志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为生活质量与GDP和电力消耗量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 

A.人均GDP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B.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正相关
C.人均GDP在3~6千美元时,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D.人均GDP在3~6千美元时,人均用电量会呈下降趁势

此图给我们的启示,正确的说法是 

A.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它在发展中产生,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
B.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边污染边治理
C.人均电力消耗多,生活质量就高,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
D.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下列哪项不属于节约型发展道路(   )

A.多产出,高经济增长
B.重视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C.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
D.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人类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是               

A.停止和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C.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
D.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