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课中,各小组作了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
1 |
2 |
3 |
4 |
实验操作 |
![]() |
![]() |
![]() |
![]() |
实验后,同学们按老师要求将废液都倒在指定的大烧杯中,小科猜想该烧杯中的废液可能有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应该可以从中提炼出铁和铜.经思考后,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并设法使滤液甲和乙所含的溶质相同.
则固体C是 ,操作③的名称是 ,实验中所加的过量金属粉末是 .
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会使用木炭炼铜.在化学实验室里模拟炼铜,既可用传统的实验装置(见图甲),又能用改进的微型实验装置(见图乙).化学兴趣小组采用图乙装置,开展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木炭与CuO反应所得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
(1)木炭与CuO的反应是:C+2CuO2Cu+CO2↑,若该反应进行的不彻底,产物中还有氧化亚铜(Cu2O).
(2)Cu2O是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CuSO4+H2O
【作出猜想】红色固体的成分:①全部是Cu;②全部是Cu2O;③ .
【实验探究】
(1)取木炭、CuO两种黑色粉末适量,再也少许CaC12(能降低反应温度,加快反应速率)均匀混合,然后将黑色粉末装入长柄V形玻璃管的直管内.
(2)按图乙连好实验装置,然后加热反应物;2分钟后,黑色粉末出现红热现象,同时澄清的石灰水 ,此时停止加热.
(3)待玻璃管冷却后,提取里面的红色固体,进行如下的验证:
步骤 |
现象 |
结论 |
①取1.44g红色固体装入试管,滴入足量的 ,充分反应 |
红色固体部分减少,溶为变 为 色 |
猜想 错误 |
②滤了试管中残留的红色固体,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为1.04g |
/ |
猜想 正确 |
【评价反思】
(1)使用图乙装置与使用图甲装置相比,其优点是 (写出1条即可).
(2)若要证明CaC1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验证CaCl2的 .
(3)在铜的冶炼史中,我国劳动人民还有一项重大发明就是“湿法炼铜”,该方法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牙膏中常用碳酸钙、二氧化硅等物质作为摩擦剂.某同学对牙膏中摩擦剂碳酸钙的含量进行探究.
【实验原理】测定C装置中生成的BaCO3沉淀的质量,通过计算确定牙膏中CaCO3的质量分数.
【查阅资料】CO2+Ba(OH)2=BaCO3↓+H2O,牙膏中其他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产生.
【实验装置】
根据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过程中需持续缓缓通入空气,其作用有:①搅拌B、C 中的反应物,使其充分反应;② ;
(3)从C中过滤出BaCO3沉淀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和玻璃棒;
(4)实验中准确称取三份牙膏样品,每份4.0g,进行三次测定,测得生成BaCO3的平均质量为1.97g.则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 ;
(5)若没有A装置,直接通入空气,则测得CaCO3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名称:a ;b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是 .
(3)装置A中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4)连接完B装置后应 ,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
同学们在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时,从1、2号橱窗中发现了两瓶失去标签的黑色粉末药品,并确定了这两瓶黑色粉末是木炭粉、铁粉、氧化铜、高锰酸钾中的两种。他们继续进行了分析、试验和反思:
【查阅资料】CuO、Fe2O3等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1)分析:小燕同学认为一定不是高锰酸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
实验操作 |
|
|
①取一种黑色粉末少许,加入到稀硫酸中 |
黑色粉末溶解,溶液颜色变_________ |
此粉末是氧化铜 |
②取另一种黑色粉末少许,加入到稀硫酸中 |
黑色粉末不溶解,没看到气体产生 |
此粉末一定不是铁粉 |
(3)反思:小华同学认为不做实验①,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也能得出其中之一是氧化铜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二:他们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将两种黑色粉末混合加热(实验装置如下图),发现黑色粉末逐渐变_______,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___。写出两种黑色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一男孩在排污井盖上燃放鞭炮,点燃了排污井内的气体,井盖被炸飞,男孩被井盖击伤.
【提出问题】排污井内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排污井内的有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酵产生了气体,其成分可能含有CO、CO2、CH4等.
【提出猜想】某兴趣小组同学对排污井内气体含有上述气体中最少2种成分的猜想如下:
猜想Ⅰ:有CO2、CH4 猜想Ⅱ:有CO、CH4
猜想Ⅲ:有CO、CO2 猜想Ⅳ:有CO、CO2、CH4
【实验方案】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并经行探究.
【问题讨论】
(1)装置A出现浑浊,证明猜想 不正确.
(2)小明通过装置C处 的现象,证明猜想Ⅲ不成立.小芳对此提出了疑义,小芳认为要
在 位置,再增加一个上图中 (填序号)装置,才能证明猜想Ⅲ不成立.
(3)为了进一步确认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小明将装置C处气体完全燃烧后的产物依次通过装置D、E,经实验测定装置D增重1.8g,装置E增重2.2g,由此证明猜想 成立.
(4)小明认为要证明排污井内气体是否含有CO,可以不用装置B,小芳则认为需要使用装置B,你认为装置B的作用是 .
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如图所示)。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此非常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下装置探究上述设想的反应原理是否可行。
(1)能证明装置A“释放CO2”的现象是 ;
(2)装置B在实验结束撤掉酒精喷灯时的作用是 ;
(3)上述反应结束后,小组同学对D中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以证明是否“捕捉”到CO2。
【猜想与假设】
D中的固体可能为:I.只有氧化钙;Ⅱ.氧化钙与碳酸钙;Ⅲ.只有碳酸钙
【进行实验】
①甲同学从D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为碳酸钙,即猜想Ⅲ成立。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Ⅲ成立,其理由是 。
②乙同学从D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发现气泡产生。乙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只有氧化钙,即猜想I成立。丙同学认为乙的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I成立,理由是 。
③丙同学认为利用感觉温度变化的方法判断是否有氧化钙不可靠,他用水、酚酞试液和稀盐酸证明了猜想Ⅱ成立,请完成他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猜想Ⅱ成立 |
(4)通过以上探究,小组同学认为科学家的设想在反应原理上是可行的。该设想的优点有 (填字母序号)。
A.原料易得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释放出的CO2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填写下列空格:
(1)在蒸发食盐水获取食盐晶体时(图A),应在蒸发皿内出现 时,即停止加热.
(2)在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图B),一定要先 .
(3)某同学取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图C),向甲、乙两瓶中分别倒入相同体积的蒸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将两瓶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该实验的探究目的是 .
(4)用坩埚坩夹持一团钢丝棉,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未见钢丝棉燃烧,然后将钢丝棉迅速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钢丝棉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据此可分析得知,钢丝棉能否燃烧与 有关.
使用甲醇(CHOH)作为汽车的燃料,可以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甲醇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将甲醇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点燃,再将燃烧后的混合气体通过如下的装置进行实验,请填空:
(1)为尽可能多地检验出甲醇的燃烧产物,如图所示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
混合气体→ → → →D(填写装置序号,装置不重复使用).
(2)该学习小组的同学通过正确的设计并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部分现象为:D和A中①装置内的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而A中③装置内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根据实验结果并通过分析推理,得出这次实验中甲醇的燃烧产物为 (填写化学式).
(3)如果将A中②、③装置去掉,则可能会影响对燃烧产物中 的检验.
某同学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验证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的名称: 。
(2)装置甲中应添加的固体试剂的名称是 。
(3)用装置乙收集二氧化碳时,导管口a应与 (填“b”或”c” )相连。
(4)用途丙所示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收集满二氧化碳,再倒入约1/3体积的紫色石蕊溶液,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为: 。
(5)往图丁的烧杯中缓缓通入二氧化碳,超薄材料做成的内充空气的气球会慢慢浮起,由此得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
轻质碳酸钙广泛应用于橡胶、塑料、油漆、水性涂料以及造纸等行业,日常生活中的牙膏也常用它作摩擦剂。目前轻质碳酸钙的生产主要是碳化法,工艺流程见下图:
请分析轻质碳酸钙的生产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B的化学式为 ;
(2)在A→B之间,过滤操作的目的是 ;
(3)在B+C→CaCO3的过程中,应控制物质C的流量,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生产轻质碳酸钙的方法很多请再设计一种制备方法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进行一段时间之后,A玻璃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2)B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
(3)为避免将CO排放到空气中,并回收利用CO,方框中连接的是C和D装置,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应为
a→ → →
(4)除CO外,还有氢气等物质可以还原Fe2O3,某同学设计了用金属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制取氢气的反应方程式为 。
②用E和F装置制取二氧化碳,F装置与E装置比较,优点是 。
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
(1)小明同学在家里利用替代品进行相关实验.如:配制较多溶液时用玻璃杯代替如图1所示的仪器中
的 (填仪器名称,下同);搅拌时用筷子代替 .
(2)①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②小明同学选用片状的鸡蛋壳和 (填一种厨房调味品)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矿泉水瓶、玻璃杯、橡皮塞、导管、止水夹等组装了如图2所示甲、乙气体发生装置.比较甲、乙装置,甲装置的优点是 (填序号).
A.反应过程中可以添加固体药品
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③选用甲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填序号).
A.块状的胡萝卜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C.粉末状的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D.浓硫酸与甲酸共热制一氧化碳
④收集二氧化碳常选用装置 (填编号,下同);若收集氨气应选用装置 (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⑤下列哪些方法可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填序号).
A.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中部
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伸至集气瓶口
C.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仪器和装置,请认真观察后回答有关问题。
(1)B装置中仪器X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可选择的装置是 。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和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同时检验二氧化碳。请按照气流从左到右方向,用仪器接口字母表示连接顺序 ;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实验室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一: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氢氧化钠溶液.
(1)所需的氢氧化钠质量: g;
(2)称量时,氢氧化钠固体应放于天平 (填“左”或“右”)盘的烧杯内;量取的需的水(水的密度为1g/cm3),应选择的量筒的规格是 mL(选填“10”、“100”或“250”).
实验二:水的电解实验
用如图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已知氢氧化钠在水的电解实验中,只起到增强水的导电性作用.
(3)开始反应前a,b两管内都充满溶液.关闭活塞,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两管产生的气体如图所示,则a管下方导线应接电源的 极(填“正”或“负”).用 验证b管中的气体,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
(4)说明水是一种化合物的实验事实: .
(5)电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填“<”、“=”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