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状态的变化中,伴随分子之间的间隔的变化,同时发生变化的是( )
A.分子数量B.分子大小C.分子种类D.分子能量
从化学的角度对下列诗句、成语等进行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点石成金”﹣﹣化学反应改变了元素种类
C.“真金不怕火炼”﹣﹣金(Au)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釜底抽薪”(釜:烹煮食物的容器。薪:柴禾)﹣﹣破坏了燃烧的条件
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气体压缩成液体,分子间隔变小
C.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于水后都能解离出相同的阳离子﹣H+
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气体压缩成液体,分子间隔变小
C.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于水后都能解离出相同的阳离子﹣H+
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
B.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D.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事实是( )
A.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B.空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
C.2L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后体积小于2L
D.满架蔷薇一院香
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的“纳米车”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杀死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
D.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分子体积变小
B.公园里间到花的香味﹣﹣分子不断运动
C.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结构不同
“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它是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思考、推理,建立起对微观粒子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C.盐酸、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明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D.无色酚酞溶液滴入某稀溶液中显红色,说明该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下列对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事实 |
解释 |
A |
用洗洁精洗去餐盘上的油渍 |
洗洁精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 |
B |
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 |
盐酸、稀硫酸中都含有氢离子 |
C |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 |
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
D |
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
加压时氧气分子变小 |
A.AB.BC.CD.D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四千多种化学物质,大多属于有害物质。吸烟者吸烟会造成非吸烟者被动吸烟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不断地运动
中国古诗词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反映,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下列对划线部分的相关科学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露珠,是液化现象
B.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燃烧秸秆的过程,是热能转化成了化学能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不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宏观现象 |
微观解释 |
|
A |
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 |
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 |
B |
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 酸,溶液红色消失 |
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
C |
蔗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更快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
D |
向塑料袋中滴加少量酒精,挤瘪密封,放在热 水中,塑料袋很快鼓起 |
酒精分子受热后体积变大 |
A.AB.BC.CD.D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