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NaHCO3)和食盐NaCl是厨房中常用物质,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NaHCO3和NaCl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拓展性研究。
(一)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该白色固体 由NaHCO3和NaCl两种物质组成
(1)基于上述实验结论,则步骤①中加入的过量稀酸应该是
(2)写出步骤②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为了测定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小吕、小周分别取a克该样品,设计了如下方案:
小吕方案Ⅰ:利用NaH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O2,通过测定生成CO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3)小吕用下列装置完成本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填装置的字母编号,装置不重复使用);
(4)D装置中的反应完全后,需再次通入空气,其目的是
小周方案Ⅱ:小周用沉淀法测定样品中的NaHCO3的质量分数。操作流程如下:
(已知:NaHCO3+NaOH═Na2CO3+H2O)
(5)为使定量分析更准确,在操作Ⅰ之前,需判断所加BaCl2溶液是否过量,请你设计一个合理方案: 。
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查资料知道,乙醇(分子式为C 2H 6O)俗称酒精,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现对乙醇与氧气反应进行探究。
【探究活动一】
同学们把绕成螺旋状的红色铜丝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灼烧到通红,取出铜丝,发现表面变黑,趁热插入装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如图),铜丝很快变为红色,并闻到刺激性气味。重复上述操作多次,得到A溶液;经称量,实验前后铜丝质量不变。
铜丝灼烧后生成的黑色物质是 ,铜丝除了给反应加热外,还起到 作用。
【提出问题】生成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有同学提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猜想一:SO 2
猜想二:CO 2
猜想三:醋酸(C 2H 4O 2)
【讨论与结论】同学们讨论后发表看法:
小吴认为猜想一不正确,判断的依据是
小周认为猜想二也不正确,判断的依据是
小施认为猜想三有可能正确,原因是醋酸具有挥发性,并有刺激性气味。
【探究活动二】
小施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后,发现猜想三也不正确。请补充完成小施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取少量A溶液加入试管中,然后 。
【讨论与结论】
老师提示这种刺激性气味气体来源于易挥发的B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4,且含有C、H、O三种元素(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不超过20%),由此可推知物质B的分子式为 。
【拓展活动】
(1)同学们再取少量A溶液加入试管中,加少量无水硫酸铜固体,变蓝色(已知:乙醇、B物质遇无水硫酸铜均不显蓝色),说明乙醇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有 生成。
(2)乙醇在微生物(醋酸菌)作用下与氧气反应能生成醋酸,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在化学实验探究课上,化学老师交给某学习小组一包白色粉末,并提示该粉末由Na2SO4、NaNO2(亚硝酸钠)、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该小组同学们探究该白色粉末组成的实验过程如下:
【查阅资料】1.亚硝酸盐能溶于水.
2.Na2SO4、NaNO2、NaCl的部分性质如表:
化学式 |
水溶液的酸碱性 |
与稀盐酸作用 |
毒性 |
NaNO2 |
碱性 |
产生棕红色气体 |
有 |
NaCl |
中性 |
不反应 |
无 |
Na2SO4 |
中性 |
不反应 |
无 |
【实验探究】
限用以下试剂:蒸馏水、酚酞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一 |
取少量白色粉末加入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滴加入氯化钡溶液. |
无现象 |
① |
步骤二 |
在步骤一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入硝酸银溶液.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一定有NaCl |
步骤三 |
② |
③ |
一定有NaNO2 |
【讨论】有同学提出步骤二的实验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④ .请你重新设计实验证明步骤二的结论正确:⑤ .
【反思】检验物质时,一定要注意加入试剂的相互影响!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做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时,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不是所有的溶液都能导电。下列物质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不能导电的是 。
A.硫酸 B.氢氧化钾 C.碳酸钠 D.乙醇
(2)同学们在做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时,不仅看到灯泡亮了,还观察到两根石墨电极上都出现了气泡。于是他们对气泡的成分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定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
氯化钠溶液通电时,石墨电极上生成了哪两种气体?
【查阅资料】
氯气( Cl 2)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提出猜想】
猜想一:H 2和O 2;
猜想二:O 2和Cl 2;
猜想三 。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①按照如图所示,连接好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用a、b两支试管分别收集两根石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观察气体的颜色 |
a试管收集到黄绿色气体,b试管收集到无色气体。 |
通过对气体颜色的分析,说明猜想 (填"一"或"二"或"三")肯定是错误的 |
②用拇指堵住b试管,移近点燃的酒精灯,松开拇指 |
听到轻微的爆鸣声 |
证明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为
|
【实验结论】
实验证明:猜想三成立。实验完成后,同学们用pH试纸测出通电后的溶液呈碱性。
请写出氯化钠溶液通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讨论交流】
实验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进行交流。老师肯定了实验结论的同时还告诉大家:氯化钠溶液通电时所发生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必定有元素化合价降低。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考虑,就可以判断出猜想 (填"一"或"二"或"三")是错误的,其中原因是 。
此外,老师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通电一段时间后,氯化钠溶液的浓度有所降低。若要恢复为原氯化钠溶液的浓度,只需向通电后的溶液中加入 (填物质的名称)即可。
PLA是一种新型可降解塑料,能有效缓解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知PL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为了测定7.2gPLA样品氧元素的质量,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设计】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成蓝色
将7.2gPLA样品充分燃烧,为分别吸收燃烧产物并通过清晰可见的现象检验吸收是否完全,以上实验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A→ → → → (填写装置的字母序号)。
【分析与结论】①实验中选择纯净的氧气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
②装置E的作用是 。
③正确连接装置后,确认气密性良好。充分燃烧7.2gPLA样品,测得相关实验数据见下表(已知燃烧产物被完全吸收,灰烬质量忽略不计)。
通过分析与计算,可知7.2gPLA样品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 克,该PLA样品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最简整数比为 。
装置 |
B |
C |
D |
E |
实验前质量/g |
160 |
150 |
150 |
100 |
实验后质量/g |
163.6 |
150 |
163.2 |
100 |
我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装置进行“硫燃烧现象及酸雨危害模拟”实验,
(1)按图装置连接仪器,装好药品,塞紧胶塞;
(2)用放大镜聚强光引燃硫粉,可观察到硫粉燃烧时发出明亮的 色火焰
(3)冷却后,用注射器向广口瓶中喷水,可观察到:
①绿叶变黄 ②小烧杯里收集到一定量的液体; ③氧化铜粉末逐渐消失,溶液变成蓝色。
(4)取出小烧杯里收集到的液体进行检验,结果该溶液为酸性(样品)
【提出问题】小烧杯里刚收集到的样品中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SO2易溶于水,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有相似之处;②H2SO3易被氧化物为H2SO4;
③BaSO3不溶于水,能与盐酸反应;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
【作出猜想】
猜想Ⅰ:样品中溶质含有H2SO3;猜想Ⅱ:样品中溶质含有H2SO4;猜想Ⅲ:样品中溶质含有 (填化学式)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向刚收集到的样品中滴加过量的Ba(OH)2溶液,过滤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猜想 正确 |
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 |
沉淀不溶解 |
【交流讨论】
(1)向刚收集到的样品中滴加过量的Ba(OH)2溶液的目的是
(2)酸雨能腐蚀金属制品,从基本反应类型上看主要反应属于
【拓展延伸】
SO2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反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子琛做“将浓硫酸滴到一块小布上”的实验,发现生成的炭上冒“白烟”,推测炭能与浓硫酸反应。欲探究其生成物成分,通过简单分析及实验确定无H2和O2,因此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SO3能被浓硫酸及水吸收
②SO2性质:能使品红褪色,能被高锰酸钾溶液吸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CO可与PdCl2溶液反应:PdCl2+CO+H2O═Pd(黑)↓+2HCl+CO2;不与KMnO4溶液反应
【提出猜想】生成物的成分可能为ⅠH2O、CO、SO2ⅡH2O、CO2、SO2ⅢH2O、CO、CO2、SO2
【实验验证】子琛设计了如下实验:
【分析讨论】
(1)请根据实验目的,按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将实验仪器组装完整:A→ → →D→ 。
(2)装置E中所加药品是 __,作用是 。
(3)装置C中②的作用是除去SO2气体,则③试管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 。
(4)若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方程式为 。
(5)实验结束冷却后,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清洗装置A中试管时不能直接向其中加水冲洗,原因是 。
【实验结论】实验观察到的部分现象是:B中未见黑色沉淀,则猜想 正确,写出炭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只有CaCl 2;猜想二: ;猜想三:含有CaCl 2和Ca(OH) 2;猜想四:含有CaCl 2、HCl和Ca(OH) 2。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 。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可如下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猜想二是成立的。请你帮他们填写有关实验步骤或实验现象。
方案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方案一 |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
方案二 |
取少量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烧杯中的溶液 |
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溶液变蓝色 |
方案三 |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碳酸钠溶液等 |
产生气泡 |
【反思交流】
要使烧杯内溶液的溶质只含CaCl 2,需要除去杂质,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 ,然后过滤,该除杂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膨松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某研究小组对膨松剂进行了如下探究
【趣味实验】
实验1:和面.向20g面粉中加入10mL水,制得的面团编为1号;向20g面粉中加入10mL水,再加入2g膨松剂M,制得的面团编为2号.
实验2:发面.将和好的2个面团放入微波炉中加热,几分钟后,取出面团,发现1号面团无明显胀大,2号面团明显胀大且手感比较松软.
【提出问题】膨松剂M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假设1:M是NH4HCO3;
假设2:M是NaHCO3;
假设3:M是NH4HCO3和NaHCO3
【实验探究1】
序号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
取少量M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 |
无刺激性气味 试管内壁有水珠 试管内有固体剩余 |
假设 成立 假设 不成立 |
【提出新问题】实验①试管中剩余固体是什么?
【实验探究2】
实验②:将实验①所得固体继续加热,无明显现象.冷却,向试管中加水,固体全部溶解,将所得溶液分为2份;向其中1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生成,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向另1份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红.
【得出结论】
实验①试管中剩余固体是 (填化学式)
【反思提高】
(1)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受热稳定性:Na2CO3 (填“>”“=”或“<”)NaHCO3.
【拓展应用】
某品牌复配膨松剂N的配料为:磷酸二氢钙、碳酸氢钠和玉米淀粉,N遇水会发生如下反应:Ca(H2PO4)2+2NaHCO3═CaHPO4↓+Na2HPO4+2CO2↑+2H2O;利用N和面和发面(加热)时,面团都会胀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常温下的溶解度:Na2HPO4>CaHPO4
b.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遇到酸性物质能产生气体
c.根据上述反应,产生0.22gCO2至少需要NaHCO3的质量为0.42g.
小明在冬天输液时发现护士在输液管上加了一个如图所示的装置,护士告诉他这是一次性输液加热棒,可以消除药液温度与体温的差异。加热棒里的成分到底是什么呢?科学研究小组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发现:一次性输液加热棒内的主要成分是还原性铁粉、炭粉和氯化钠等物质。该加热棒内是否真的含有这几种物质呢?科学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1)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氯化钠
①将加热棒内的物质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②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无明显现象,
(填写正确的实验操作及现象),证明滤液中含有Cl﹣。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明滤液中还含有Na+,从而确定含有氯化钠。
(2)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铁粉
小明用磁铁靠近滤渣,发现部分黑色粉末被吸引。但被吸引的黑色物质也有可能是四氧化三铁。
小明通过如图装置探究黑色物质是否含有四氧化三铁,该物质鉴定的原理是:Fe3O4+4H23Fe+4H2O。
当观察到 这一现象时,排除了四氧化三铁存在的可能性。
小英同学认为这还不能确定铁粉的存在,因为除了四氧化三铁外,钴粉、镍粉也是能被磁铁吸引的黑色粉末。研究小组的同学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实验:取适量被吸引的黑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能将Fe2+转化为Fe3+),然后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证明溶液中有Fe2+,得出加热棒中含有铁粉这一结论。
(3)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炭粉
点燃不能被吸引的黑色粉末,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得出加热棒内含有炭粉这一结论。请写出此操作过程中确认炭粉存在的化学方程式: 、 。
综合上述实验,小明验证了加热棒内的主要成分。
加热棒为什么能够起到加热作用呢?小明还将进一步探究。
实验室中有一种含有纯碱、小苏打和少量水的固体粉末样品。为了测定其中小苏打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
已知:①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且能完全吸收相关物质
②碱石灰是CaO与NaOH的固体混合物
③加热条件下,纯碱稳定不分解,小苏打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 3 Na 2CO 3+H 2O+CO 2↑
探究过程如下:
Ⅰ.称量样品和已装入相关药品的装置C、D的质量,分别为:m、m 1、m 2;
Ⅱ.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B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玻璃管加热
Ⅲ.待玻璃管中样品完全反应,打开弹簧夹通空气,再熄灭酒精灯,直到玻璃管冷却
Ⅳ.再次称量装置C、D的质量,分别为m 3、m 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2)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
(3)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装置E的作用
(5)依据实验所得数据计算,该样品中小苏打的质量分数为 (用相关字母表示)。
(6)误差分析。按上述实验步骤测得该样品中小苏打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准确"),理由是 。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高科技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也需要金属.硅钢可用于制造变压器的铁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硅钢(主要含有Fe、C、Si),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流程(有些反应的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省略).
查阅资料发现:常温下,单质硅(Si)不能与盐酸反应,但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2NaOH+H 2O═Na 2SiO 3+2H 2↑).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A的成分为 ,E的化学式为 ;
(2)滤液B中的金属阳离子为 ;
(3)在过滤操作时,若发现滤液浑浊,应 ;
(4)步骤⑤中发生的是化合反应,尝试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
某混合气体由CO、CO 2、SO 2三种气体组成,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相关实验:
【查阅资料】①SO 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②SO 2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并能使其褪色;③SO 2能使氢氧化钡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CO和CO 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实验研究】为验证这三种气体同学们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事实与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三种气体都存在。
(1)装置A的作用是 ;
(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CO 2的现象是 ;
【反思与评价】
(3)若装置按C→D→A→B→E的顺序连接,则无法验证的气体是 ;
(4)有同学提出上述原装置中省略D装置也能达到实验目的,你认为该同学的设计有无道理并说明理由 。
合金中除含金属外,也可以含有非金属。已知某铝合金粉末除含铝、铜外,还含镁和硅中的一种或两种。小冬设计实验对该铝合金粉末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1)硅不能与盐酸反应。
(2)铜、镁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铝、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且得到相同的气体。硅与氢氧化钠的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
Si+2NaOH+H2O=Na2SiO3+2H2↑,足量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溶液的溶质为NaAlO2,则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提出猜想】
猜想一:该粉末中除含铝、铜外,还含有镁。
猜想二:该粉末中除含铝、铜外,还含有硅。
猜想三:该粉末中除含铝、铜外,还含有 。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实验一 |
①取一定量的合金粉末,加过量 的 ,充分反应后过滤 |
粉末部分溶解,并有无色气体放出 |
粉末中还含有硅 |
②取步骤①所得滤渣,加过量 的 ,充分反应 |
滤渣部分溶解,并有无色气体放出 |
||
实验二 |
|
略 |
|
【实验结论】猜想三正确。
实验室中有一种含有纯碱、小苏打和少量水的固体粉末样品。为了测定其中小苏打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
已知:①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且能完全吸收相关物质
②碱石灰是CaO与NaOH的固体混合物
③加热条件下,纯碱稳定不分解,小苏打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 3 Na 2CO 3+H 2O+CO 2↑
探究过程如下:
Ⅰ.称量样品和已装入相关药品的装置C、D的质量,分别为:m、m 1、m 2;
Ⅱ.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B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玻璃管加热
Ⅲ.待玻璃管中样品完全反应,打开弹簧夹通空气,再熄灭酒精灯,直到玻璃管冷却
Ⅳ.再次称量装置C、D的质量,分别为m 3、m 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2)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
(3)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装置E的作用
(5)依据实验所得数据计算,该样品中小苏打的质量分数为 (用相关字母表示)。
(6)误差分析。按上述实验步骤测得该样品中小苏打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准确"),理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