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是常见的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像示意图,现要进行视力矫正,则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正确的是( )
A.甲是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
B.乙是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
C.甲是远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
D.乙是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
把凸透镜当放大镜用时,必须把观察物放在 ,用凸透镜观察窗外的物体所成的像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
小明做“研究远视眼的矫正”实验时,他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眼睛观察的物体。小明拿一个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若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A.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 | B.将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
C.将光屏和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 D.将光屏或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
如图所示,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在光屏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5cm处,则可在另一侧得到一个
A.倒立、缩小的实像 | B.倒立、放大的实像 |
C.正立、放大的虚像 | D.正立、缩小的虚像 |
如图一塑料薄膜组成的棚顶下堆放着一堆干草,夏天的雨后,阳光穿过薄膜上的积水,照射到干草上。对于下列讨论,正确的说法是( )
A.薄膜上的积水形成一个大的平凸透镜,如果其焦点恰好成在干草处,干草有可能燃烧; |
B.透镜都是固体物质组成的,液体不能起凸透镜作用; |
C.起凸透镜作用的应是塑料薄膜 |
D.水和塑料薄膜共同起凸透镜作用。 |
根据表格数据可推知所用凸透镜的焦距f满足
次序 |
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 |
像的性质 |
1 |
26cm |
倒立缩小的实像 |
2 |
20cm |
倒立放大的实像 |
3 |
6cm |
正立放大的虚像 |
A.6cm<f<26cm B.10cm<f<13cm C.10cm<f<20cm D.6cm<f<20cm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逐渐变大 |
B. |
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在刻度线45cm处,适当移动光屏,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
C. |
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则光屏应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
D. |
图中此时成像原理与显微镜物镜的成像原理相同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光屏上成一缩小、倒立的烛焰的像时,烛焰(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 )
A.大于20cm | B.等于20cm |
C.大于10cm且小于20cm | D.小于10cm |
“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内为我们上了一节充满奇幻的太空课.如图所示,是她在展示她制作的一个太空水球,根据这张图片上的情景可以判断,这个水球( )
A.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 B.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
C.相当于一个平面镜 | D.所成王亚平的像是虚像 |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探测器与“战神”小行星擦身而过,按照从左到右的次序,探测器上的照相机先后拍摄了一组照片(镜头的焦距不变).对此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小,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小 |
B.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小,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大 |
C.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大,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小 |
D.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大,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大 |
如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原理图.下列哪种光学器械是利用将物体置于a去工作的( )
A.照相机 | B.幻灯机 |
C.投影仪 | D.放大镜 |
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要在空中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使用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mm,则底片到镜头的距离为( )
A.100mm之外 | B.略小于50mm | C.略大于50mm | D.等于50mm |
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小明用此凸透镜和蜡烛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重新调节光屏的位置,可以在光屏上得到
A.正立放大的虚像 | B.倒立等大的实像 |
C.倒立放大的实像 | D.倒立缩小的实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