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如图所示为“小孔成像”的示意图:该现象可以用                     来解释;小孔位置固定,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光屏上的像比原来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将下列光学现象按形成的原因归类(填序号)
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②海市蜃楼  ③猴子捞月 ④厚玻璃后的铅笔看上去好像断成了三截 ⑤在路灯下看到了自己的影子⑥上课时,教室里的学生都能看到老师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光的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我国古代使用的铜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激光准直利用了光的折射性质;
C.老花镜的焦距可以在太阳光下用刻度尺粗略测出;
D.照相机照相时在底片上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拦街福”将于2月22日(农历二月初一)在温州市区锦江路盛大“开街”。让市民在吃喝玩乐中感受温州特有的民俗风情。这一天我们看到的月相的是(   )

A.下弦月  B.新月    C.上弦月  D.满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的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该实验应该在较       的环境下进行。(选填“亮”或“暗”)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象。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u/cm

相同

物高h1/cm

相同

像距v/cm

4.0

8.0

12.0

16.0

20.0

24.0

像高h2/cm

2.0

4.1

6.0

8.0

9.9

12.0

(3)根据图象,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4)另一名同学在做该实验时,更换了部分实验器材,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外筒(足够长)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开有小孔;内筒(内径约14cm)的筒壁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用半透明塑料膜做屏,并可以在外筒中自由地拉出或推入。其他器材不变。和小明所用的装置相比较,请说出该同学用这样的装置做实验的好处和不足。(各写一条即可)

好处:                                 

不足:                                 

来源:2016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4-0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桥在河里的倒“影”和立竿见“影”,前者是由于光的        引起的,后者是由于光的       引起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微波通信

电磁波可以用来传递信息,通常用于广播、电视等通信。微波是电磁波家族中的一员,它的性质比中波和短波更接近光波。信息理论表明,作为载体的电磁波,与中波和短波相比,微波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传输更多的信息。

用微波传递信息时,必须每隔 50 km 左右就要建设一个微波中继站,如图甲所示。信号传递的距离越远,需要的中继站越多。在雪山上、大洋中,根本无法建设中继站,所以人类用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做微波通信的中继站来进行通信。如图乙所示,在地球的周围均匀地配置Ⅰ、Ⅱ、Ⅲ三颗同步通信卫星作为太空微波中继站,可使地球上任意两点间保持通信,接收地面站传来的电信号,经过处理后,再发送到另一个或几个地面站。现在通过卫星电视,某地举行体育赛事,其他地方的人几乎可以立刻看到现场的画面。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用微波传递信息时,必须每隔 50 km 左右就要建设一个微波中继站,这是因为      (选填序号)。

①多修建中继站,有利于微波产生更多的信息

②微波的传播距离比中波近,只能传播 50 km

③微波沿直线传播,不能沿地球表面绕射

(2)如图丙所示, a b 分别是Ⅰ、Ⅱ两颗卫星正下方的地面站,把通信卫星假想成一个平面镜,要使地球上 b 处地面站接收到 a 处发送的信号,请仿照光路图,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及微波传播的路径和方向。

(3)已知三颗通信卫星距地面的高度都是 3 . 58 × 10 4 km ,任意两颗卫星之间的距离都是 7 . 30 × 10 4 km .则 a 处发送的微波信号传送到 b 处所用的时间是          s

来源:2020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阅读《华夏之光—圭表》并回答问题:

华夏之光——圭表

我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天文学家们发明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其中圭表就是典型的代表。圭表(如图1所示)包括圭和表两部分,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叫作圭,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或石柱、叫作表,圭和表相互垂直。

战国以前的天文学家已经能够利用水面来校正圭,使其水平,使用铅垂线来校正表,使其与圭相互垂直。

依据圭表正午时表影长度的变化,就能推算出二十四节气,依据表影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就能确定一回归年的天数,由于日光散射和漫反射的影响,早期圭表的表影边缘模糊不清,影响了测量表影长度的精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圭表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与创新。他将表的高度增加,并且在表顶加一根架空的横梁,使表高变为传统表高的五倍。这样,测量时,把传统的确定表影端的位置变为确定梁影中心的位置、提高了测量影长的精度。

郭守敬又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发明了景符,利用景符可以在圭面上形成太阳和梁的清晰像(如图2所示),这样就可以精确的测量表的影长了。这些措施成功解决了圭表发明以来,测影时“虚景之中考求真实”的困难。

以圭表为代表的我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激励着我们攀登新的科技高峰。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保证圭和表相互垂直的措施,并解释为什么这种措施可以保证圭和表是相互垂直的。

(2)郭守敬的改进与创新措施解决了早期圭表的什么问题?

(3)除了圭表,请你再列举一个我国古代天文观测仪器。

来源:2021年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8-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青蛙“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B.在“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中,井水中的“月亮”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刚下过雨的夜晚,人们在坑洼的路面迎着月亮行走,看到发暗的地方是水

D.小明看到平静的湖面上”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都是光的反射现象

来源:2019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与“立竿见影”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

A.平静湖边,倒影可见B.山间小溪,清澈见底

C.林荫树下,光斑点点D.雨过天晴,彩虹出现

来源:2019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例如光现象,《墨经》中就曾经记载了影子的形成、平面镜反射等光学问题。下面四图中,光现象与影子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

A.鹦鹉照镜B.日食

C.鱼在哪里 D.海市蜃楼

来源:2019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20年6月21日,在我国部分地区观看到天文奇观日环食。与日环食形成原因相同的光现象是 (    )

A.用放大镜看字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手影

D.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来源:2020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与“立竿见影”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

A.平静湖边,倒影可见B.山间小溪,清澈见底

C.林荫树下,光斑点点D.雨过天晴,彩虹出现

来源:2019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测温枪测量体温,利用了红外线的热效应

B.日环食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30 ° 时,反射角为 30 °

D.在电影院,坐在不同座位都能观赏电影场景,是由于银幕对光线产生镜面反射

来源:2020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为中国向世界公布的黑洞“照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阳光下观察这张照片,地面上出现该照片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B.人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照片是由于光的折射

C.科学家们通过天文望远镜拍摄的外星系照片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D.用放大镜将照片放大来观察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来源:202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物理光直线传播的应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