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东同学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把不同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并记录在下表中。根据数据归纳出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其质量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
钩码的质量m/kg |
0.05 |
0.1 |
0.15 |
0.2 |
0.25 |
0.3 |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
0.49 |
0.98 |
1.47 |
1.96 |
2.45 |
2.94 |
为了探究“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干松木做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理量 物体 |
质量 m/g |
体积v/cm3 |
蜡块1 |
9 |
10 |
蜡块2 |
18 |
20 |
蜡块3 |
27 |
30 |
干松木1 |
5 |
10 |
干松木2 |
10 |
20 |
干松木3 |
15 |
30 |
⑴在图所示方格纸中,用图线分别把蜡块和干松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情况表示出来
⑵分析图表可知,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___ (以上两格选填“相同”或“不同”)。物理学中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定义为密度,由上可知密度是_______(选填“物体”或“物质”)的一种属性。
⑶由实验可知:干松木的密度为 kg/m3 。
⑷在做这个实验时,我们为什么要选取多种物质,且对每种物质都要收集多组数据?
小明通过实验测量牛奶的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左侧,此时应向__________移动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他按甲、乙、丙图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牛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g,牛奶的密度为__________g/cm3。
(3)按甲、乙、丙图的顺序进行实验测得牛奶的密度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为了更加准确地测量牛奶的密度,你认为图中合理的实验顺序为__________。
(4)如果在实验中,小红同学用天平测量牛奶和烧杯的总质量时误把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把牛奶和烧杯放在右盘,若他读出左盘中砝码总质量为140g,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为1g,则小红同学测量的牛奶和烧杯的实际总质量为__________g
小亮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天平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__________向_________端移动。
(2)小亮将盛有适量盐水的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_________内,测出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28g。然后将杯中盐水____________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cm3。
(3)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内,这时出现了如图丙所示的情况,小亮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使天平横梁再次__________,读出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则杯子及杯内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_____g。
(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
小明同学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没有把容器的质量测出来,而是多次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并记录在下表中。根据表中的数据求得液体的刻度是_______ g/cm3,容器的质量是 g。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液体体积V/cm3 |
15 |
22 |
50 |
80 |
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g |
67 |
72.6 |
95 |
119 |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材料种类 |
聚酯棉 |
软木 |
泡沫 |
海绵 |
玻璃杯发声大小 |
最小 |
最大 |
较大 |
较小 |
|
最强 |
最弱 |
较弱 |
较强 |
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 ;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
(4)你认为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除了材料的种类,可能还有材料的 (写出一个即可).
小明用天平、钩码、弹簧秤研究物体所受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测量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质量m/kg |
0.00 |
0.100 |
0.200 |
0.300 |
0.400 |
0.500 |
重力G/N |
0.0 |
1.0 |
|
3.0 |
4.0 |
5.0 |
(1)某次测量弹簧秤的读数如图甲所示,请你将弹簧秤的读数填入上表空格中。
(2)根据上表记录的实验数据,在乙图中作出重力随质量变化的图像。
(3)由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操作有:
(1) ;
(2) ;
(3) .
小明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一块寿山石的密度。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调。然后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寿山石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的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寿山石的质量为________g,再用量筒测它的体积,;量筒示数如图丙所示,寿山石的体积为_________cm3,则寿山石的密度为_______g/cm3。
在实验室中,若要让你通过实验“探究物体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你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在下面表格的基础上,在第一栏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项目,完成实验记录表的设计。
(3)该实验至少需要三次以上实验测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若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物体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始终是一个定值,则可以得出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同学在河里拾到一块小石头,他想知道这块石头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石头的密度,于是他设计以下的实验方案。
(1)实验器材:小石头、细线、溢水杯、水、小烧杯、量筒、天平。
(2)实验步骤:
A.在溢水杯中装满水; |
B.用细线拴住小石头,把小石头浸没在溢水杯中,同时用小烧杯接住溢出的水; |
C.用量筒测量的体积V; |
D.计算小石头受到的浮力,F浮=。 |
小明完成该实验后从溢水杯中取出小石头直接放在已调好的天平上测出质量,求出了小石头的密度。你认为小刚这样做,测得的石头密度值与实际密度值相比偏 (填“大”或“小”)。
小强观察到学校在硬化路面时,工人师傅用振动器在混凝土上来回振动,他想这样做可能是为了增大混凝土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量筒、细沙等器材做了如下实验:
(1)他用调好的天平按图13中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图中数据可知道,量筒中细沙质量是 g,体积是 cm3。细沙的密度是 kg/m3。
(2)接下来他将量筒内的细沙 并抹平,发现体积变小,由此判断所测细沙密度变大,从而验证了他的想法。
小明利用一个烧杯、天平、水,测出了一小块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请将他的步骤补充完整.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 处,调节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1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g.
(3)如图2所示,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小石块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做上标记;B、取出小石块,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22g;C、往烧杯中加水,直到 ,再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g.
(4)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
(5)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 kg/m3.
为鉴别某种未知液体,物理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明的实验小组,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实验操作如下:
(1)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
置如图甲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为 g。
一些物质的密度 |
||||
物质 |
硫酸 |
水 |
煤油 |
酒精 |
密度(kg·m-3) |
1.8×103 |
1.0×103 |
0.8×103 |
0.8×103 |
(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 mL。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 (选填“偏大”或“偏小”)。
(3)他们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m-V”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该液体的密度为 g/cm3;通过查表对照知该液体是 。
下面是小明同学“测量食用油的密度”的实验报告,请你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实验:测量食用油的密度
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的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食用油
实验原理:
主要实验步骤:
(1)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6g;
(2)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再测出烧杯和油的总质量,如图;
(3)将烧杯中的油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油的体积,如图。
实验数据记录:
空烧杯的质量m0/g |
烧杯和油的总质量m1/g |
油的体积V/cm3 |
油的密度ρ/kg·m-3 |
16 |
|
|
|
实验评估:
按照小明的实验方案测出的油的密度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