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化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关于这些现象以及发生这些现象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
B.夏天常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这是升华现象,要放出热量 |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会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
D.初冬的早晨落叶上会出现一层白霜,这是凝华现象,要放出热量 |
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
B.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 |
C.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
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
下面是小丽同学列举的一些物态变化的实例,其中错误的是( )
A.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
B.我们看到的雪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
C.利用干冰获得低温是通过干冰升华来实现的 |
D.从冰箱中取出来的汽水瓶表面有水珠,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
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 |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
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
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 |
实验中的操作技巧对于实验的完成和探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实验操作说明错误的是( )
A.用温度计测量瓶中酒精温度和从瓶中拿出来后的现象进行比较可以探究蒸发吸热 |
B.探究液化时,用酒精灯给水加热,是为了说明只有温度高的水蒸气才能液化 |
C.研究碘的升华、凝华实验中,用水浴法加热,防止液体碘出现 |
D.观察冰、烛蜡的实验中,冰与烛蜡应碾碎才能与温度计玻璃泡充分接触 |
农谚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得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下列关于“霜前冷,雪后寒”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霜是小水滴凝固形成,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均需吸热,所以“霜前冷,雪后寒” |
B.霜和雪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需要吸热,所以“霜前冷,雪后寒” |
C.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只有温度足够低时水蒸气才能凝华,所以霜前冷 |
D.雪是小水滴凝固形成,下雪后雪熔化需要吸热,所以雪后寒 |
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名称正确对应的是( )
A.白炽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
B.冰棱正在慢慢消融﹣﹣液化 |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会很快消失﹣﹣汽化 |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
如图是宿迁地区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1度” |
B.全天气温不会高于2℃ |
C.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
D.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
A. 景区喷雾 |
B. 人造雪景 |
C. 撒盐融雪 |
D. |
人工降雨
下列现象,属于物态变化中吸热过程的是( )
A.雾凇的形成 |
B.夏天,放在冰箱中的水结成冰 |
C.放在衣柜内的樟脑丸变小了 |
D.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外壁上会“出汗” |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一组是( )
(1)春天,冰雪融化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1)(2) | B.(2)(4) | C.(1)(3) | D.(3)(4) |
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的早晨太阳出来大雾慢慢消失,这种物态变化要放热 |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
C.冬天气温在-10℃以下,广场上的冰雕体积变小,这种物态变化要放热 |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华现象 |
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 |
B.初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
C.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
D.严冬,静静的池塘结了薄冰 |
小明在第二次参观“冰雪奇缘”冰雕艺术展中,发现冰雕作品比第一次看的时候变小了,这是因为冰雕发生了( )
A.升华 | B.熔化 | C.汽化 | D.凝华 |
物理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霜是凝固现象 | B.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
C.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 D.白雾是水蒸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