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 、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B.诚宜开张圣听
C.不宜妄自菲薄 D.叹息痛恨于桓、灵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悉以咨水陆草木 B.试用昔日叹息痛恨桓、灵
C.昭陛下平明之理 塞忠谏之路也 D.创业未半中道崩殂人不知不愠

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C.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D.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⑵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请你根据本文作者的身世经历,在横线上各填写一个成语,使下面这两句构成七言对偶句。
为报恩          , 因扶汉            
学习此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内文言文阅读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②耕于南阳(          )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           )       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文: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小题。
博爱之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
【注释】①宜:合宜,恰切。《礼记·中庸》:“义者,宜也。”②之:往。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④孑孑(jié):谨小慎微的样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博爱之                (2)老子之仁义                
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彼 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②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④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注:①笃:病重;②嗣子:继承人;③股肱:胳膊和大腿;④敕:告诫,嘱咐
(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决于亮                    咸: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记述了两件事,足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为报先帝之恩,诸葛亮也表达了自己   ③   的态度。(①②用原文回答,③用自己的话回答)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众矣!。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后蓉复履其地,蹶然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远清,亭亭净植益:增加
B.菊之爱,陶后有闻鲜:少
C.每之,足苦踬焉履:踩
D.先君子来室中坐,之语:告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有五谷之实不有其名
B.丹之爱,宜众矣苍颜白发,颓然其间者
C.命童子取土平由此观之,王蔽甚矣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文: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加冠(         )         (2)其欣悦(            )
(3)取而疾(         )       (4)以时文天下(        )
请用“/”给画线句断句。(只划一处)
自 以 意 识 别 之 遂 通 其 义
翻译下列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
文中“    ”一句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   ”一句从侧面表明他作品之丰。
从上文可以看出宋濂与陈际泰在求学时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从他们的经历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④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请摘录一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理由。   
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     ,不能    。(用原文词语填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 ,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释】①鉴:镜子。  ②亡:通“无”,丢失,没有。  ③比:最近,近来。  ④藁:通“稿”。  ⑤止:通“只”。  ⑥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拿的一种长板,用象牙或竹、木等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恢弘志士之气(          )             ⑵以陛下平明之理(          )
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⑷可衣冠   (            )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的第三条建议是“                        ”, 【乙】文中魏征在遗书中给唐太宗所提的意思相近的建议是“                              ”。
(用原文回答)
从选文中看,你觉得诸葛亮和魏征有什么共同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命:征兆、任命。②仄陋:指地位底下的人。③岩穴:指隐士。④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吾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⑤孟津之河:黄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自比管仲。采贤俊岩穴。
B.先主器。君吴、楚士。
C.智术浅短。有何异才应斯举。
D.将军岂愿见之。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

解释句中加点词。
三往,乃见。(   ) ⑵先主遂亮。(   )
⑶欲大义于天下。(   )⑷昔武王纣。(   )
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门描写。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
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刘备为求贤而               (填一成语),由此可知,在对才人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要观点是                  。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瞬发于
     ,傅说举于         ,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 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人追之,不及。
莫敖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莫敖:即屈瑕。②举趾:抬脚。③狃(niǔ):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蒲骚:地名。④徇(xùn):对众宣示。⑤鄢(yān):水名,汉水支流。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目光短浅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C.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济:救济
D.罗与卢戎两军之军:进攻,夹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乡人曰还,谓其御曰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乱次以济,遂无次
C.战于长勺莫敖使徇于师曰
D.公将鼓之斗伯比送之

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
B.甲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一是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二是在战术上要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战机。
C.乙文中斗伯比预知战争的结局,提出了“必济师”的建议,目的是希望楚王能对屈瑕进行镇抚,并使他加强防备。
D.乙文中楚王用人不当,不听大臣的意见。楚军败后,他虽能承担责任,但无原则地赦免众将,这体现了楚王治军无方、不善治政的特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
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屈瑕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鲁宗道为谕德 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对。”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具以宗道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
帝以为忠实可大用。(节选自《宋史·鲁宗道传》)
【注释】①谕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②酒肆:酒馆。③微行就饮肆中:(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④亟:急迫地。⑤即:如果。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⑦第:只。⑧诘:责问。
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1)以先帝遗德 (       )   (2)引失义   (       )
(3)微行就饮肆中(       )   (4)宗道曰   (       )
找出与乙文中“第以实言对”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以弱为强者
B.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以塞忠谏之路
D.帝以为忠实可用

翻译下列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使者具以宗道言对。
阅读甲、乙选文,完成(1)-(2)小题。
(1)甲文中诸葛亮对君主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和鲁宗道身上都具有忠诚的品质,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对此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选自[宋] 欧阳修《朋党论》)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   (2)则凡可以辟者何不为也(    )
(3)其何哉(        )   (4)以之国             (    )
下列各句与“以同道为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凡可得生者何不用也。 B.暂相党引为朋者。
C.之修身。 D.同利为朋。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甲)(乙)选文各自表明了怎样的观点?(用原文回答)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句中“是心”具体指什么?
(3)(甲)文中的“贤者” 和(乙)中的 “君子”他们有何共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单,门人弟手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侯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腾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窝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本文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人名)。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疑质理(          )    ②礼愈(              )
③持汤沃灌(          )    ④同舍生皆绮绣(               )
从作者的成长中我们不难看出,除勤奋刻苦外,他还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你把体会最深的两点写在下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青少年时期的作者所思所行尽在于这种"好"与"乐"中,选文部分写了他好学乐学的种种情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
作者谈及青少年时期"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时,运用肖像描写,分别描述了自己和同舍生的服饰,这是怎样的写法?他借此赠给马生的精神礼物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舜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然而不胜者,天时不如地利也②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B.①舜于畎亩之中②征于色于声而后喻
C.①行乱其所为②入则无法家
D.①然后知生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②皆以美徐公

把“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从战争说起,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甲乙两文善用排比等修辞手法,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增添了气势。
C.甲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D.甲乙两文都是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④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1.

请摘录一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理由。

2.

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不能。(用原文词语填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作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