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岳阳楼记》,回答下列各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大观: ②景: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宠不可恃。 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
(选自《旧唐书•文苑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 循法度(遵照)
B.恩宠不可 恃(倚仗)
C.祯捕而 杖杀之(用杖刑)
D.以 及于此(比得上)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 志/寻向所 志
C.此之 谓大丈夫/予 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威武不能 屈/猥自枉 屈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① ,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 ② 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镞:箭头。②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广亦 竟射杀之
②广之 将兵
(2)根据文段,简要概括李广是怎样的一个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上自 劳军 |
劳其筋骨 |
B.军士吏 被甲 |
将军身 被坚执锐 |
C.壁门士吏谓从 属车骑曰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D.使人称 谢 |
长跪而 谢之曰 |
①已而之细柳军。
②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章开头交代了汉文帝劳军的背景。匈奴大规模侵入边境,汉王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驻扎军队,此时的边境地区正处于战备状态。 |
B. |
B.周亚夫是一位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细柳营官兵均严格遵守军令,周亚夫见到皇帝没有跪拜,而是以军礼参见。 |
C. |
C.汉文帝是一位开明、识大体的国君。虽然在细柳营处处受到约束,不得不听命于手下将军,内心颇为不满,但他仍然对周亚夫大加称赞。 |
D. |
D.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霸上及棘门的军营,汉文帝长驱直入;而到了细柳营,入营受到阻碍,在营中只能慢行;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宠不可恃。 "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
(选自《旧唐书•文苑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 循法度(遵照)
B.恩宠不可 恃(倚仗)
C.祯捕而 杖杀之(用杖刑)
D.以 及于此(比得上)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志/寻向所志
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威武不能屈/猥自枉屈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乙】秦昭王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①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②,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③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④,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⑤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注释:①[臧]同“藏”。②[更封传(zhuàn)]更改封传。封传,经过关卡的通行证。“传”用木板制成,在上面书写姓名等项,再用木板封起,加盖印章,故称封传。③[驰传(zhuàn) 逐之]驾乘传车急行。传,驿站或驿站所备车马。④[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多形容时间很短。⑤[拔]拔除,解救。
下面“所以”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B.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C.圣人之所以为圣 |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解释句中加线字的意思。
(1)擅齐之强 擅:_______________
(2)孟尝君患之 患: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之后,客皆服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内容恰好具体讲述了【甲】段文字中孟尝君 ① (原文)的经过,也是 ②成语的故事由来。【乙】段中 “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开始时其他宾客“尽羞之”, ③(事)之后“客皆服”,但在【甲】段中,作者却不认为他们这类人是 ④(用自己的话说),孟尝君也因此被作者称为“鸣狗盗之雄耳”!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狡生梦金
尝闻一青衿①,生性狡。其学博持教甚严,诸生稍或犯规,必遣人执之,扑无赦。一日,此生适有犯,学博追执甚急,盛怒待之。已而生至,长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处置,故来见迟耳。”博士闻生得金多,辄霁②怒,问之曰:“尔金从何处来?”曰:“得诸地中。”又问:“尔欲作何处置?”生答曰:“弟子故贫,无资业,今与妻计:以五百金市田,二百金市宅,百金置器具,买童妾,止剩百金,以其半市书,将发愤从事焉,而以其半致馈先生,酬平日教育,完矣。”博士曰:“有是哉!不佞③何以当之?”遂呼使者治具,甚丰洁,延生坐觞之,谈笑款洽,皆异平日。饮半酣,博士问生曰:“尔适匆匆来,亦曾收金箧中扃钥④耶?”生起曰:“弟子布置此金甫定,为荆妻转身触弟子,醒已失金所在,安用箧?”博士蘧然曰:“尔所言金,梦耶?”生答曰:“固梦耳。”博士不怿⑤,然业与款洽,不能复怒。徐曰:“梦中得金,犹不忘先生,况实得耶?”更一再觞出之。
(选自明代江盈科《雪涛小说》)
【注释】 ①青衿:秀才。②霁:息。③不佞:不才。自称之谦词。④扃(jiōng)钥:关闭加锁。⑤不怿:不高兴。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1)此生适有犯:____________ (2)尝闻一青衿:____________
(3)延生坐觞之:____________ (4)然业与款洽:____________
下列加横线字与“以其半市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B.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
C.固以怪之矣 |
D.醒能述以文者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为荆妻转身触弟子,醒已失金所在,安用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学博是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师说》原文,说说下面的材料对你理解《师说》、了解作者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释:
① 不事师:不尊奉老师。
② 辄:就。
③ 犯:冒着。
④ 抗颜:犹言正色,意思是态度严正不屈。
答: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师说》,完成1—3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耻: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翻译: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
欧阳修论作文
苏轼
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⑤,多作自能见⑥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东坡志林》)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 ②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③工:精,妙。 ④患:毛病、弊端(在于)。 ⑤指摘:挑剔,批评。 ⑥见:通假字,通“现”,发现。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欧阳修认为“世人”的弊病在哪里?读了文章之后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小题。(共14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解释带点的词。
① 患其塔动( ) ② 未布瓦( )
③ 贻以金钗( ) ④人皆伏其精练( )
翻译。
①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②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阅读文章,试找出一句侧面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当时怎样的心态?根据文中匠师的表现,请你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文言文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
③湮于沙上( )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翻译下面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
用原文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 ”,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分)
读了此文你有怎样的收获?(2分)
阅读下列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节奏。(划一处即可)
必 于 石 下 迎 水 处 啮 沙 为 坎 穴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1)阅十余岁 阅 (2)竟不可得 竟
(3)不更颠乎 颠 (4)但知其一 但
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文中讲到了三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 ,理由是 ;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2分)
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