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问题。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③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作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④第二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⑤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1)本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文中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请给"乐业"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4)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敬业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莫砺锋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我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也即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中国古典诗歌。
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③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④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⑤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减)
(1)作者为什么认为唐诗宋词是我们领会传统文化精神的首选阅读对象?
(2)分析第④段画线句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在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可以从中国古典诗歌入手,了解传统文化精神。
B.第②段引用清人叶燮的话是为了论证"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
C.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有力论证了"我们要以唐诗宋词为首选对象阅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心论点。
D.文章内容充实,论证有力,恰当地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论点。
(4)如果为第④段再补写一个论据,还可以选哪一个诗(词)人?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文学作为当前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它不只供娱乐和消遣,还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特別是在读者和作者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下,必须更加重视网络文学影响人、塑造人的文化功能。因此,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的需求,是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核心举措。
网络作家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网络创作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获得驭文谋篇之大端。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说:"网络文学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精神文明载体,它的素材基本源自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蒋胜男在创作《芈月传》时,特意引用了一些教科书中的内容,比如完璧归赵、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商鞅变法等。
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网络作家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传统文化既是一个丰厚的思想库,深邃厚重,又是巨大的素材库,内容驳杂,良莠并存,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智慧等,也潜沉了一些落后残余;既有自强不息、扶正扬善、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也有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思想糟粕因此,网络文学弘扬传统文化,需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其进行分辨、过滤,然后吸纳精粹,融入文学观念,成为创作素材。近年网络文学中那些备受好评之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贴近时代实现文学创新,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网络文学使命担当相一致。网络作家应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创新性发展。阿耐的网络小说《大江东去》描写主人公的艰苦创业和自强不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互助友爱,作者将这些传统的文化品格放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展现出历史转型期平凡人物的不同命运,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明进步的足音。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影响人、塑造人。
B.第二段先引用唐家三少的话,再以蒋胜男的《芈月传》为例来证明观点。
C.网络小说《大江东去》受到好评,论证了网络文学可以实现创新性发展。
D.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围绕网络文学发展的社会需求展开论证。
(2)文章第三段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3)网络文学要健康发展,对网络作家提出哪三个要求?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抗疫阶段性成果。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制度的优势和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也与中国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息息相关。
②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担当意味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能将国家、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疫情期间,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戳中了人们的泪点:钟南山院士靠在车座上闭目小憩,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这是因为钟老匆忙奔赴疫区,没有时间好好休息。一位84岁的老人,不亲赴抗疫一线本无可厚非,但他首先想到的是为抗疫尽自己的力量,不顾劳累与安危,毅然决然奔赴疫区。从年事已高的院士专家,到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他们面对疫情义无反顾,坚定前行,承受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③抗疫英雄敢于担当,奋战在前线,广大民众也自觉服从大局,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疫情突发正值春节假期,国家一声令下,全民响应,人们取消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和各种聚会,克服困难就地隔离。武汉人民、湖北人民顾全大局,顽强不屈,为阻击病毒做出巨大贡献。他们面对离汉离鄂通道关闭后交通停滞、城市"停摆",克服了近距离接触病毒、物资紧张以及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国难,服从大局,咬紧牙关,团结坚守。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英雄的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将载入史册,为人们所铭记。
④医务工作者等抗疫一线的广大勇士逆行出征,不惧牺牲,用血肉之躯构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他们是栋梁,体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广大民众在疫情期间以国家利益为重,响应国家号召,约束自我,居家隔离;他们是基石,体现了服从大局的意识。有栋梁,大厦将倾;没有基石,栋梁也将失去支撑。由此可见,______,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
(1)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甲]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
[乙]第②段列举钟南山院士和年轻的医护人员勇赴疫区的事例,意在证明有担当精神的人不分年龄大小。
[丙]第③段由之前的论证过渡到论述广大民众服从大局的意识,并用全国人民、武汉人民、湖北人民的事例来论证。
(3)下面是有关抗疫的材料。请你结合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怎样的精神。
材料:
所有好的做法如果想要奏效,必须要有公众的集体意愿。正因如此,中国有能力通过传统公共卫生干预 ①方法应对一种新型的未知病毒。
﹣﹣布鲁斯•艾尔沃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
注:①[传统公共卫生干预]用提倡戴口罩、限制大众集会等手段来保障人民大众健康。
议论文阅读
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
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
变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本书"的奧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闼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
⑤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诫自己:"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
⑥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
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
(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仔细阅读第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4)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答三点即可)
(5)下面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也让更多孩子"读书等身"。
B.第④段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意在告诉我们: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
C.选文第⑦段论述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前提,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厚积薄发。
D.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议论文阅读
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昊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 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 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简述"折叠"的内涵。
(2)请简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则材料放在文章第几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
(4)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则议论文,完成各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中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身上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身上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身上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有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 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________。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丧失"的是除了现实世界之外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世界。
B."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这句话在文中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在第⑤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呼应开头的结尾,这句话可写为: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D."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这句话中"极大可能"应该删去,删去后结论更明确、具体,更令人信服。
(2)第④段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______. 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17日 第4 版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从反面举例论证观点,请紧扣本段分论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事例论据。
(4)请从内容及结构两个方面,具体谈谈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议论文阅读
"熬"的境界
①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②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可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都是"熬",境界迥异。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 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惑,终于兴越灭吴。 。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刻决定了输赢。
⑤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
(选自《读有所得》,作者王兆贵,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解释"熬"字含义和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话题。
B.第②段例举了"熬"的几种形态,论证不同的"熬"展现出的境界不同。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
D.第⑤段落实到平常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在平凡中要"熬"出境界来。
(2)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加上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惑,终于兴越灭吴。
B.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熬过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日子。终于熬出了应有的境界。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累积得多了,下笔就自然会达到如神助的境界。
(3)如何理解结尾段"岁月熬人也树人"这句话?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别让速成毁了匠心
①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比如各类技能培训,只要有钱,到处都是班,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无不可以速成。
②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就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成效,乃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③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这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才会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考验的产品。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于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⑤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整整翻译了 6 年。他一生始终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 。有此匠心,才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⑥"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节选自《人民日报》)
(1)文段③论证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先用俗语引出观点"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再 用丝绸、漆器等古代手工艺品匠人们的事例、用魏晋时期"百炼钢"之术的事例 ,最后强调"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2)在文段⑤空白处补充一个论据,你认为下列哪项最合适?
A.荣氏集团的奠基人荣德先生从一名学徒做起,成为当时蜚声中外的实业巨子,拥有亿万财富,而在他的居室里却挂着一幅亲书的横幅:"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B.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成功秘诀"时,曾说过:"我没什么才气﹣﹣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苦力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就是二十年,怎么着也能够弄点东西出来。"
C.法拉第要求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无味,不久就离开了。凭着强大的决心和毅力,法拉第却矢志不移地坚持了10年,最终法拉第在电磁学方面有了重大的发现。
D.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整整翻译了6年。他一生始终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
(3)联系学习与生活实际,谈谈你阅读本文后的启示。
①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
②从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拒倭寇于海外的戚继光,打败殖民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张思德、刘胡兰和"狼牙山五壮士",到抗美援朝的邱少云、黄继光;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需锋、王进喜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孔繁森、袁隆平,再到新时代的航天英雄群体、维和部队群体……无数英雄构筑起民族精神的万里河山,让中华民族能够始终屹立不倒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曾几何时,历史虚无主义盛行,在有些人眼里,一心为公,舍生取义的烈士成了"傻"的代名词、"假"的同义语; 还有人犯嘀咕,董存瑞要炸的碉堡没有了,黄继光要堵的枪眼没有了,无私无畏、浴血牲牺这些品质还有用武之地吗?这样的论调,肆意歪曲历史,亵渎英雄烈士,既歪曲大众认知,又伤害公众情感,是不可取的。
④"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为全社会注入新时代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强劲正能量,中华民族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⑤崇尚英雄才精忠报国。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只有高举英烈们传递过来的火把,实干创新,用自己的奋斗为新时代的中国增光添彩、书写属于自己的"英雄故事",民族复兴才不再是一个梦。
(文/乐兵,有删改)
(1)给上面的文章加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英雄,我们的民族魂
B.争做先锋少年
C.民族复兴只能靠英雄
D.崇尚英雄才能精忠报国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运用事实论据证明了"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
B.第③段画线句运用反问句,引人思考,语气比陈述强烈。
C.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采用"分论﹣﹣总论"式展开论证。
D.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青春岁月一生只一次,恰如昙花一现,又如江流入海,奔涌向前。这是人生中最美好 且短暂的时光,更是不可复刻的璀璨年华,因此古人有"青春须早为,岂能常少年"之言。酌古论今,在民众的意识观念中,"大器晚成"始终不及"初露锋芒"令人艳羡。"成名要早""建功要快"的思想,不知从何时起被深深植根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中。于现代青年人而言,似乎时刻都在忧虑,唯恐脚步稍慢,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在身后。殊不知,"早和快"远不如"稳和静"来的稳妥心安。青春的座右铭的确应是步履不停地向前奋进,但不急功近利、不功利为之的"静",才应是青春中那抹最纯净的"底色"。
我们要始终坚信,脚踏实地是仰望星空的根基。无论梦想如何绚烂,也要靠静下心来步一个脚印地去追逐实现。
对于青年人而言,在这个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中, 单纯的、不被世俗化的纯粹的理想主义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守住自己的初心,将自己真正喜爱的专业兴趣,发展成为之奋斗的事业,将"热爱"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这是当代青年人真正对自己的人生高度负责的体现。从社会层面来讲,摒弃"鸡汤成功学"的灌输与引导,充分发挥社会职能,尽可能多地为青年人提供广阔而稳定良好的发展平台,才是根本职责所在。
当然,"平心静气"并不等于消极懈怠、无所作为,而是要在奋进的过程中让心静下来去沉淀、去厚积。在明白"时不待我"的紧迫性的同时,更要经历"宁静致远"的人生修炼。之于青年人而言,"驱车策驽马"的驰骋前提,是懂得"悠悠涉长道"的心境,也只有在"静"的底色中,青春的拼搏与奋斗才会越挫越勇,一往无前!
(选自2018年5月4日《红网》,作者安星予,有删改)
(1)文章认为,"单纯的、不被世俗化的、纯粹的理想主义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的具体内涵。
(2)请概述文章的写作思路。
(3)为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可补充一些论据,下列材料中不能证明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B.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C.画家齐白石幼年学木匠,之后学雕刻,57岁以后才在画坛逐渐成名,他曾经"十载关 门",大胆突破,终于"扫除凡格","变更"了面貌,66岁到达绘画巅峰。
D."大国工匠"高凤林35年做同一件事,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他用35年的坚守,成就了一个航天匠人的梦想。
议论文阅读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 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B.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C.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D.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4)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
包容多样的和平
科菲•安南
①今天,没有人不知道世界上贫富之间的差距,没有人能说一点也不了解这个差距让穷人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那些穷人与我们一样,应当享有人的尊严、基本自由、安全、食物和教育。但付出代价的不会仅仅是那些穷人。最终,我们所有人,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种族和宗教,所有人都要付出代价。
②今天,真正的分界线不在国与国之间,而在强者与弱者、自由者与受压制者、特权者与困窘者之间。今天,没有一堵墙能把世界上一个地区的人道主义或人权危机与另一地区的国家安全危机隔离开。
③科学家告诉我们,自然世界是多么狭小,并且相互依存,一只蝴蝶在亚马逊热带雨林中扇动翅膀,就能够在地球另一端造成强烈风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蝴蝶效应"原则。今天,我们比以往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世界也有自己的"蝴蝶效应",是好是坏,都要面对。
④尊敬的来宾,掌握真理的人只有一个,消除世界弊端的答案只有一种,满足人类需要的办法只有一个,这种想法在整个历史中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然而今天,即使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种族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也日益发现,人类的多样性不仅是促使对话成为必要的现实,而且是对话的真正基础。
⑤我们比以往更加深刻地察觉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尊重和尊严,这对我们全体人类至关重要,我们认识到,我们是多种文化,多种传统和多种记忆的产物;如果我们能够互相尊重,我们就能研究和学习其他文化;如果能把熟悉的和外来的融合起来,我们的力量就会增强。
⑥在任何一个伟大的信仰和传统中,人们都可以找到宽容和互相谅解的价值观。 例如,《古兰经》告诉我们:"我确以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部落,以使人们互相认识。"孔子教导他的弟子:"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在犹太传统教义中,"爱邻如爱己"的训喻被视为《圣经旧约》前五卷的精髓,基督教的《福音书》也反映了同样的思想,还教导我们爱自己的敌人,并为那些想迫害我们的人祈祷,印度教训示:"真理唯一,哲人以不同名字称谓之。"佛教教义则敦促个人在生活诸方面慈悲济世。
⑦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力为自己的信仰或传统感到自豪,有人认为,属于我们的必定与属于他人的发生矛盾冲突,这种看法不仅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这种看法导致了无休止的敌对和冲突,导致人们以神灵的名义犯下莫大的罪行。
⑧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生活着不同宗教和文化的人民,大多数人都有多重的身份,这些身份将我们与各种各样的群体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爱我们自己,但同时不应该仇恨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即使我们向他人学习,并学会尊重他们的教义。我们仍可以在自己的传统中茁壮成长。
选自《世界百篇经典演讲辞》
(1)这是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于2001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时发表的演说,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⑥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安南的演讲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文章第③自然段,说一说,与传统出版业相比,网络信息具有哪些局限性?
(3)文章第⑤自然段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第⑦段划线句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