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
①一位传道授业的好老师,会让人终生难忘;一门触碰心灵的好课程,会让人终身受益。
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上,让思政课有滋有味
③如今这个时代,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这也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要有受众意识。有教育学家曾说过:“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琴师从事于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应该能让学生感到犹如读了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了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既有知识的增益,也有道德的熏陶;既有美的感受,也有真和善的升华。换言之,只有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才能让人真学真信真懂,才能让道理入耳入脑入心。
④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应避免“填鸭说教”。人有觉悟高低之分,有接受能力强弱之别,讲授思政课的方法,也应随之不断创新。思政工作应该像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用深刻的洞见增强思想性,以广阔的视野增强吸引力,才能把课程讲好,思政课也就会成为“网红课”,最终收获润物无声的效果。
⑤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当善于循序渐进。认识总是有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把思政课讲妤,就要遵循道理的逻輯体系和思维的逻辑顺序。比如,讲民族复兴,不妨先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失去的二百年”;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妨从西方世界为何强调“回到马克思”出发,讲讲“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抽丝剥茧、由表及里,把“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思政课才能给人以启迪、发人以思考。
⑥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应长于寓理于例。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泛泛的论迷,而希望听到强有力的例证,就事论理,多讲生动活泼的内容,寓道理于事例之中,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是增强感染力的必由之路。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案例,既要求“新”,也应求“近”;既要求“精”,也应求“实”。新,就是新颖,应尽量避免翻来覆去地举一些老例子;近,就是贴近,不妨多用学生平时耳闻目睹的事例,这样的例子看得见、撲得着,可望可即,有亲近感和现实感;精,就是精当,许多事例本身就含有很深的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例子举了,道理也便在其中了;实,就是真实,切忌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⑦总而言之,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巧譬善喻,把精深的思想讲得深入浅出,把宏大的理论讲得有滋有味,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实。
(选文略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②段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有什么好处?
(3)选文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简述选文⑤段的论证思路。
(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观点,说说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节思政课。(70字左右 )
【材料】福建省厦门市同安新区新民中心小学思政课教师徐碧环,用活动课方式讲授《规则》。她给同学们分组,每组发放一盒跳棋,首先没有任何规则,组内同学随便下棋,学生们根本没有办法玩。然后小组内
制定规则下棋,部分学生很高兴,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不公平。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制定規则,这样学生们都能玩得很开心。课后,同学们都说非常喜欢这样的思政课。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莫砺锋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我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也即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中国古典诗歌。
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③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④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⑤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减)
(1)作者为什么认为唐诗宋词是我们领会传统文化精神的首选阅读对象?
(2)分析第④段画线句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在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可以从中国古典诗歌入手,了解传统文化精神。
B.第②段引用清人叶燮的话是为了论证"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
C.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有力论证了"我们要以唐诗宋词为首选对象阅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心论点。
D.文章内容充实,论证有力,恰当地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论点。
(4)如果为第④段再补写一个论据,还可以选哪一个诗(词)人?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涵养学徒心态
①“不给我安排重要工作,只是让我打杂,想辞职了”“我在基层天天做琐事,所学专业用不上啊”……不少新入职的年轻人常抱怨,自己不受重视,做着“没技术含量”“没营养”的活儿,感觉空有一身本事无处施展。
②走出校园初入职场,不少年轻人满怀期待,想在新的平台和环境里大显身手、证明自己,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种期待很可能要暂时落空,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眼高手低是常见的通病,这大概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这种落差本该用脚踏实地去消弭,但不少人一旦理想与现实脱节,就心理失衡,或抱怨上司“不识才”“埋没人才”;或开始自我怀疑,失去信心……其实,这些都不是该有的态度和做法。
③年轻人初进职场,首要的是戒骄戒躁,多涵养“学徒心态”。
④人类社会发展中,“学徒”是一个常见的群体,尤其在手工业发达的传统社会。在代际传递中,技术和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有句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么最成功的修行者,应该是沉下心来学习,甘于从小事、琐事做起,常向师傅虚心求教,心无旁骛地钻研技艺,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怕的是这山看着那山高,小事、琐事不愿干,大事、难事干不好。这种学徒,师傅一般会说:“心性不好,难成大器。”
⑤现代社会,这种技艺传承的师徒少见了,但“学徒心态”却并不过时。涵养“学徒心态”,就是年轻人修炼功夫、磨砺心性的过程。对于一个初入职场者,不妨主动将过去的荣誉和光环“清零”,重新自我定位,适应新的环境,甘愿做一名谦逊、低调的学徒。“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经受一件件小事的磨砺,就有了成大事的基础;只有多在基层一线“墩墩苗”,才能不断夯实根基,蓄力远航。
⑥作家柳青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潘从明曾分享过他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1996年,他进入金川公司从事贵重金属生产工作。琐事多、困难多,他没有打退堂鼓。“生产的每一个细节我都不放过,每一个关键点我都记在笔记本上,工作闲暇时我还经常向师傅和技术人员请教。”潘从明当好学徒,干好一件件小事,解决一个个难点,最终积小胜为大胜,推动了相关贵金属提炼工艺的改进和技术升级。
⑦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年轻人想要在一个领城有所建树、干出成绩,就得多涵养“学徒心态”,下一番“绣花功夫”,落小落实练就高强本领;同时,在不断传承的基础上探索创新,超越“师傅”、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的?
(2)选文④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请分析选文⑤段中加点词“清零”的表达效果。
(4)选文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阅读分析下面的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年轻人如何获取成长的力量。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他们深夜开会,整理会议记录时,其中涉及流程图的部分,需要用到一个叫 Visio的软件。他问旁边的年轻同事,会用 Visio吗?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说:“我可以学。”王兴感慨:这四个简单的字里,有无穷的力量。
磨
①龙涎香是世界上香味最为持久的香料,被誉为"香料皇后",它是抹香鲸分泌的一种液体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包块。它的诞生令人惊叹,它是由抹香鲸吞食的尖利物不断磨蚀内脏而产生的。所以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
②戏剧性的遭遇打磨着棱角分明的石头,使之变得光滑、圆润;我们随着生命的洪流追逐,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从容、美好。
③磨,缔造辉煌。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克服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的契机,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收获。数十年的跋涉困苦是对李时珍的磨蚀,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才会有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十年辛苦是对曹雪芹的磨蚀,于是才有了《红楼梦》的问世,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座高峰;官场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是对郑板桥的磨蚀,于是才有了住寒舍、画青竹的一方净土,才有了"扬州八怪"之首席。
④人生的艰辛苦难是一种磨蚀,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磨蚀?余秋雨曾认为作家更应是一位行者,沿途的风景会让作者以及作品更有内涵。经历磨蚀,才会从容温和,才会厚重敦实。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来说未尝不是人生的磨,然而他经历这种欢乐和盛誉却能宠辱不惊,平静美好。而相反,拿破仑被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能经受住成功的磨蚀,最终兵败滑铁卢,抱憾终身。世事也是如此,人们有时在严酷的环境经受磨折,能平安度过危机,反而在安逸的环境掉以轻心,酿成悲剧。由此看来,"胜不骄"也是一种磨。
⑤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生活磨蚀着我们,我们必须承受生活的磨砺。因此不必为失败而抱怨,也不必为胜利而忘形。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在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不谙世事、轻浮急躁,必然收获精明干练、成熟稳重,这种得失交换其实是值得的,更是生命的必然。好比练习芭蕾,只有经历过钻心的苦痛,才会成为真正舞者,才会找到艺术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人类正是历经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⑥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正如司马迁所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珍珠的圆润光泽就是来自砂砾的磨蚀。这个世界上,也许尽如人意的事并不多,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砺,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
B.痛苦、失败是一种磨,"胜不骄"也是一种磨。
C.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砺,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
D.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
(2)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B.司马迁受辱后,身处逆境,撰写出"史家之绝唱"--《史记》。
C.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迎来创作高峰。
D.愚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感动上天,天帝助其移走太行、王屋二山。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时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B.文章第①段写"龙涎香"的产生过程,不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也可以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有递进关系,困难和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蚀,然而欢乐和盛誉更是人生的一种磨蚀。
D.文章第⑤段中作者所举的练习芭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这一观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现在,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②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看到他人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③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④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
⑤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⑥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⑦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华声文萃》2018年11期)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 。
(2)请分析选文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②段写生活中一些人没有耐心的现象,目的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B.第④段的画线句意在说明耐心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C.“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这句话不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D.本文的结构模式是“引论﹣本论﹣结论”,其中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
现代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真"重理"就不该"轻文"
①一提到各行的"家",比如文学家、数学家、电子学家等,你会以为,他们大概是各专一行,别的什么都不管的。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称得上"家"的人,他不但专精于一样,而且一定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②普通教育阶段,属于基础知识的功课一般区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语文、外语、历史,这些是文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是理科;地理课里边的人文地理的内容属于文科性质,自然地理的内容属于理科性质,所以这门课可以说是文、理兼而有之。此外,还有政治、体育、音乐、图画课,也都是基础课程。所有这些功课,统统是打基础的,都不是专门性的。做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公民,应当具备这些基础知识;不论日后进一步学什么、研究什么、干什么工作,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有用的,并且都是必要的。每个人往往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各方面的才能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某一两门功课学得特别好,其余学得一般,这种情形是不少见的。有的人对数、理、化有兴趣,有的人对文学、历史有兴趣,这也是许可的,应该鼓励的。如果有人在某方面显示出较高的才能,我们还应当珍视它,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把基础打好了,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才能得到发展。
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基础课程有一门共同的基础课,那就是语文课。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不论是社会科学的文、史、哲、政、经、法,还是自然科学的数、理、化、生,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语文学不好,不善于说,不善于读,不善于写,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影响,效率都不会很高。人们都知道,学不好数学会影响学物理;那就更应当知道,学不好语文还会影响到学数、理、化。因为数、理、化的叙述、论证以及公式和定理都要通过精练、严密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如果不掌握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你怎么能很好理解这些东西呢?比如"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两数的平方和"和"两数和的平方"意义完全不同,解题时往往一字之差就可能谬以千里。语文课是基础课的基础,基础不好,就会影响其他课程。等到以后参加了工作,无论从事哪个部门的科学技术业务,总需要经常看些技术资料,如果阅读能力不高,那对工作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当技术员写不好实验报告,当医生写不好病历,有了发明创造写不好科学论文,有了经验写不好总结,那对工作又会有多大的影响!
④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间有一股"重理轻文"的风气,就是重视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不重视学习历史、地理,尤其不重视学习语文。其实,照这样的"重"法,这个"理"就恰恰学不好。忽视了文必将影响他学理,影响他日后干理科的工作。真正重理的人,决不应轻文;同样,真正重文的人,也决不应轻理。由于志趣不同,在某方面一般地认真学习,而在另一方面特别多地下工夫学习,这种情形是自然的现象。但是,"重"一样,"轻"一样,却是不正常的思想和心理的反映。普通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样样都不过是学点起码的知识、技能,这些起码的知识、技能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轻"了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到主观上觉得该"重"的那一样,从长远来看,这后果是很坏的。
⑤爱吃蔬菜的可以多吃点蔬菜,爱吃肉的可以多吃点肉;但是只吃一样,别的不吃,那可不行。食谱广一些好,不能"偏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学习也是一样。
(作者:张志公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 |
只有"文理并重",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才能得到发展。 |
B. |
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 |
C. |
青少年学生中间有一股"重理轻文"的风气。 |
D. |
"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 |
(2)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 |
举例论证 |
B. |
道理论证 |
C. |
对比论证 |
D. |
比喻论证 |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②③④段之间是并列关系。 |
B. |
第①段从各行的"家"谈起,引出"基础的重要"这一论题。 |
C. |
第②段加点词"一般"不能删掉,因为不排除特殊情况,如下文提到的地理课。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科学、严密的特点。 |
D. |
第④段针对"重理轻文"的风气,作者提醒青少年要打好基础,不能"重"一样,"轻"一样。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a)_____.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粱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铟心灵;(b)_____。
⑤(c)_____.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晴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18﹣04﹣23,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
(2)请将下列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
A. |
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
B. |
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 |
C. |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
(a) (b) (c)
(3)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①百花盛开,青春正好。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我们当代青年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不应该只把它当作书本上的记录、展览馆中的文物,还应该__________。
②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红色基因,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里有实现中华民族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李大钊曾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这一远大理想凝聚起先进的力量,从一条红船出发,掀起了中国革命的巨浪。百年历程中,在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理想指引下,中华民族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在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勇向前的信念指引下,中国创造出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
③你也许会想,树立远大理想是成年之后的事情,作为未成年的学生,我们首先要考虑学习的问题,长大后再树立远大理想也不迟。其实,树立远大理想要趁早。青年,对未来充满热情,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最具有创造未来的能力。早一点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就能早一点唤醒自身的潜力。今天,守边卫国、开拓创业、扶贫攻坚、科学探索,到处都有青年奋进的身影。他们把自我追求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将青春汇入了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
④这笔精神财富里还有在艰难时世中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牺牲、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红军将领王尔琢写下最后的家书,用生命践行了誓言;"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抗日英雄赵一曼慷慨赴义,甘用自己的热血浸染中华土地。百年以来,无数的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壮烈的牺牲,昂扬奋进的精神,铸就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⑤你也许会想,红色基因是艰难时世的产物,这种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对和平年代的我们有何价值?其实,从来没有什么一帆风顺,困难、压力、挑战甚至灾难常会出人意料地出现,而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正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共产党员先上!"的口号奏响了"战疫""的强音。无数青年医护工作者、志愿者继承了革命先烈无畏、担当的精神,毅然决然地奔赴"抗疫"战场。将"红色"作为青春的底色,这些青年便有了面对各种困难的底气与力量。
⑥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广大青年需要树立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始终葆有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让"红色"成为青春底色,我们就能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1)根据你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2)下列关于文章①﹣⑥段结构关系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3)下面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关向应的有关材料。请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他身上具有哪种红色基因值得我们继承。
关向应在致叔父的家书中写道:"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2)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
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
B. |
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
C. |
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
D. |
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①②段引出论题,③④⑤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
(2)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A. |
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
B. |
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 |
C. |
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 |
D. |
《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的结尾,各色菊花,“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B.《智取生辰纲》双线并行展开故事情节,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
C.《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前者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谊;后者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鲁迅先生指出: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都不是“自信”。这样通过驳论证的过程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非凡皆自"愚处"起
尉承栋
(1)有位画家用四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2)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3)"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迂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4)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5)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6)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的。
(1)请简要说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一个人怎样才能成就"非凡"。
(3)文章第四段提出了名家大师都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观点,请再为它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删去?请阐明理由。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理直何必气壮
张勇
①理直气壮看上去好像没什么不好,我有理呀,怎么就不能气势足一点呢?别忘了,我们老祖宗还有一句话呢﹣﹣有理不在声高,得理还须饶人。如果是对待敌人,对待那些居心叵测的小人,我们当然要"理直气壮"。现实中,这样深仇大恨的对立毕竟很少。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指出:"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因此,发现了别人的不足,理直气壮地直接指出,不如理直气和地巧妙指出。后者既容易被人接受,也能够体现出批评者的涵养和气度。
②人人都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既然如此,批评就成为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有技术的人会做得很好,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让对方乐于接受,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他亲眼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陶行知先生不愧人民教育家,在批评这件事上,没有理直气壮、盛气凌人,技术含量相当的高。
③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人和事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不宜死揪不放,不依不饶,而要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这样说出来的话才具有客观性、公正性,从而更好地评价人。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心平气和,而有强毅不可夺之力。"可见,和气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而那种盛气凌人靠粗暴打压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④理直不必气壮,这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需要有一种自律自我控制的修养。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
(选自《今晚报》)
(1)下列选项中,对选文主旨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对待敌人、小人,我们应当要"理直气壮"。
B.人人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
C.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D.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①段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短,以顽济顽,要巧妙指出。
B.本文第②段举陶行知批评教育学生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育家。
C.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要辩证、全面地分析,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D.本文告诉我们,要想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人际环境,就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真正做到理直不必气壮。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总结归纳论点。
B.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C.文章开头用一个反问句,引出论题﹣﹣有理时究竟如何待人,语气较强,能引起读者注意。
D.文章结尾处归纳了全文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及其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末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末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λ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亠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
(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
B.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
C. |
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
D. |
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 |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
(3)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勇 气
【美】爱默生
①人们往往以为勇气是寻常而平凡的,然而事实证明,它是罕见而可敬的。因为,懦弱是人类的本性。由于我们是在安宁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很少会面临那种需要勇气的时候。这就好比一个从未经历过激烈场面的柔弱的男孩,却忽然要面临刺刀或其他暴力的威胁,毫无疑问,他会感到胆怯和绝望。
②怯懦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令我们无法看到广阔的天空,而适时的鼓励却常能拨云见日。克尔律治在英国海军熙役期间有过这样一段轶事,14岁那年,他随亚历山大伯爵远征。当身佩步枪,列队袭击敌人的船只时,他害怕得连膝盖都在不停地颤抖。他说:“就在我将要晕厥倒地的时候,伯爵抓住了我的手,轻声地对我说道:‘勇敢点儿,我的伙计!你很快就会恢复的,我第一次时也和你一样地害怕。’那简直就像是天使在同我说话。从那一刻起,我便不再惧怕,而是同老船员们一起勇往直前。我不敢想象,假如在那一刻,他不是鼓励我,而是嘲笑或者呵斥我,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③当孩子面临楼梯的台阶、燃烧的火炉或者飞驰的汽车时,就如同战士们面临着枪炮和伏兵一样,他们会感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可是,一旦他们能够准确地了解危险。学会抵抗,他们便将克服恐惧。正如老练的马夫知道如何去平稳地驾驭马匹一样,当一个老练的士兵看到枪炮的火焰时,他便知道如何去躲避。所以,猎人不会害怕狗熊、狮子和野狼,养狗人可以轻松地制服猎犬。
④可见,对所处环境的准确判断是疗治胆怯的一剂良方,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勇气。
⑤学生之所以会被一道数学题难倒,原因就在于他还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他就会像阿基米德那样令人叹服不已。
⑥勇气还在于信念。要相信,你的智力和精神并不亚于那些你所崇拜的人。很多时候,危险只是人们的幻想而已。那些不惧困难的人会坦白地承认自己有时候也会感到一丝胆怯,之所以胜利,是他相信自己的身体里潜伏着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
⑦工作中会有挑战,生活中会有困境,学习中会有挫折,勇气是何等的重要。你,应当更勇敢一些。
(选自《爱默生随笔精选》,有删改)
(1)请简述全文的论证思路。
(2)文章第③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文意,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
(4)联系本文②~⑥段中的某个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简要谈谈你是如何获得勇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