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形式。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组合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此选段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请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
有人对文中的一句话作了修改,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原 句: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修改句: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干成事业需要精通各种知识。
阅读下面的材料,用文中的观点分析亚克敦没有成功的原因。
有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地排着各科各类的图书七万卷,而且每卷书上都有他的手迹。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人家问到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
他活了66岁,可以说是读了一辈子书,却什么也没给人留下。
根据你的生活和学习的经验,简要谈谈你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观点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写出选段阐述的主要观点。
作者认为我们从古以来就不乏“中国的脊梁”,请你写出一个具体的事例。
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选段重点是从正面论述,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B.“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一类的人们”指从古以来的中国脊梁。
C.“……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一句中的“所谓”一词,表达了作者对“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正史”的蔑视和否定。
D.选段中作者开头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接下来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广泛举例,证明此观点。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鲁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问题确实还是存在疑问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3分)
                              
①生活中,待人接物有很多细节,我们要尊重自己的细节。
②当擦鞋工低头为你服务时,你可以不用弯下身子去挽起你的裤管,但你大可不必两手扶着扶手,仰躺在椅子上,一副“给了钱就是爷”的样子,起身离开时也请别忘说上那句平常而普通的话“谢谢”。
③当掏粪工推着大粪走过你的面前时,你可以紧赶几步,走到他的前面去,但你大可不必又是捏鼻子,又是皱眉头,嘴上还“呸!呸!”啐个不停,似乎天生就是没闻过粪臭的样子。
④当部下与你迎面碰上时,你可以不用笑脸相迎,招呼在前,但你大可不必在部属主动送上笑脸,招呼问好时,连正眼都不看,甚至连鼻孔也懒得哼,一副居高临下、官气十足的样子。
⑤当看到空难、矿难、地震、洪灾等灾难性画面时,你可以不用痛哭失声,泪流满面,但你大可不必一边若无其事地看灾难镜头,一边还投入地胡吹海侃。
⑥当你旁边站着老人,小孩和孕妇时,你可以不主动起立让座,但你大可不必对别人主动让座的行为说三道四,冷嘲热讽。
⑦当有乡下人不知“麦当劳”、“肯德基”为何物时,你可以在心里保留你的惊讶,但你大可不必一副“城里人”的派头,像打量怪物似的上下打量别人,末了还鄙夷地丢下那句“乡巴佬”。
⑧当你的好心和善举被人误解,利用、欺骗甚至横遭厄运时,你可以为此伤心并适当宣泄你的愤怒,但你大可不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得出太阳本来就黑暗的结论,甚至以极端的方式报复他人,危害社会。
⑨生活中有许多细节,你也许不经意,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可以折射出你的人品,影响你的人缘,决定你的发展和未来。请尊重你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因为,尊重细节,原来就是尊重你自己;而忽视细节,受害的,可能会是你的一生。
纵观全文,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这一观点为本文拟一则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者连用七个“当……时,……”的文段,这样写有何好处?
                                                                         
                                                                         
联系生活实际,依照本文第⑥段的写法,补充一个事例。
当你(                 )时,你可以(                           ),但你大可不必(                                                            )。
结合文意简要回答,细节对于一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真“重理”就不该“轻文”
张志公
①一提到各行的“家”, 比如文学家、数学家、电子学家等,你会以为,他们大概是各专一行,别的什么都不管的。不对,不是这样。任何一个称得上“家”的人,他不但专精于一样,而且一定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没有一个不懂物理的化学家;没有一个不懂物理、化学的医学家;没有一个对科学一窍不通的文学家。你看过电影《李时珍》、话剧《伽利略传》吗?如果编剧、导演、演员对科学一窍不通,这些电影、话剧能够编得好、演得好吗?
②普通教育阶段,属于基础知识的功课一般区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语文、外语、历史,这些是文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这些是理科;地理课里边有所谓人文地理的内容属于文科性质,自然地理的内容属于理科性质,所以这门课可以说是文、理兼而有之。此外,还有政治、体育、音乐、图画课,也都是基础课程。所有这些功课,统统是打基础的,都不是专门性的。做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公民,应当具备这些基础知识;不论日后进一步学什么、研究什么、干什么工作,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有用的,并且都是必要的。每个人往往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各方面的才能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某一两门功课学得特别好,其余学得一般,这种情形是不少见的。有的人对数、理、化有兴趣,有的人对文学、历史有兴趣,这也是许可的,应该鼓励的。如果有人在某方面显示出较高的才能,我们还应当珍视它,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把基础打好了,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才能得到发展。
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基础课程有一门共同的基础课,那就是语文课。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不论是社会科学的文、史、哲、政、经、法,还是自然科学的数、理、化、生,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语文不学好,不善于说,不善于读,不善于写,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影响,效率都不会很高。人们都知道,学不好数学会影响学物理;那就更应当知道,学不好语文还会影响到学数、理、化。因为数、理、化的叙述、论证以及公式和定理都要通过精练、严密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如果不掌握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你怎么能很好理解这些东西呢?比如“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两数的平方和”和“两数和的平方”,意义完全不同,解题时往往一字之差,就可能谬以千里。语文课是基础课的基础,基础不好,就会影响其他课程。等到以后参加了工作,无论从事哪个部门的科学技术业务,总需要经常看些技术资料,如果阅读能力不高,那对工作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当技术员写不好实验报告,当医生写不好病历,有了发明创造,写不好科学论文,有了经验,写不好总结,那对工作又会有多大的影响!
④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间有一股“重理轻文”的风气,就是重视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不重视学习历史、地理,尤其不重视学习语文。其实,照这样的“重”法,这个“理”就恰恰学不好。忽视了文必将影响他学理,影响他日后干理科的工作。真正重理的人,决不应轻文;同样,真正重文的人,也决不应轻理。由于志趣不同,在某方面一般地认真学习,而在另一方面特别多下工夫学习,这种情形是自然的现象。但是,“重”一样,“轻”一样,却是不正常的思想和心理的反映。普通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样样都不过是学点起码的知识、技能,这些起码的知识、技能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轻”了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到主观上觉得该“重”的那一样,从长远来看,这后果是很坏的。
⑤爱吃蔬菜的可以多吃点蔬菜,爱吃肉的可以多吃点肉,但是只吃一样,别的不吃,那可不行。食谱广一些好,不能“偏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学习也是一样。
作者论述的观点是:                                                     
简略说说选文第⑤段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选文第①段连用三个“没有一个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选文第③段从两方面强调了语文学科重要的基础性。这两方面分别是:                 
                                                                             
作者说“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请你运用相关的语法知识说说“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意义有何不同。
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从文中受到的启迪。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选文,问答下列各题。(15分)
上海世博,贵在“四博”
①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终于在全世界的热切关注中盛大启幕,246个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将欢聚在这个神奇的东方城市,进行一次空前规模的人类文明交流,作为首次举办世博会的东道主国,又是发展中国家首个世博会举办国,我们心中的喜悦、自豪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简直无以言表。
②世博是机遇,世博是舞台,世博更是一次全球大联欢。如何更好地凸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不但把上海世博会办出高水准,而且让上海世博会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无疑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智慧、汗水和真诚。笔者以为,本次盛会的亮点,在于“四博”。
③一是博展。自从1982年重返世博舞台,2002年成功申办本届世博会,我国的改革开放就一直备受世界关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令世人瞩目。借助上海世博会这个平台,以最大诚意、最广泛地展示中国的自信、自强和自主发展的成果,让世界更真切、更感性地了解中国,无疑将为今后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④二是博览。上海世博会参展规模之大、参观人数之多创历届世博会之最,这不但是自我展示的良机,更是我们饱览全球文明发展成果的大好机会。因而,我们不仅要全身心投入,尽地主之谊组织好、服务好,而且要善于以广阔的视角纵览他国发展经验和成果,进而做到知己知彼,既认清自己的优势,又找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在资源共享中激发奋进的激情和力量。
⑤二是博纳。世博会是全球性的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和人文交汇,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更需要以开放的胸怀、学习的姿态,集纳世界全球智慧,汇聚世界经验,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又好又快地推进国家建设、科技创新、经济振兴和文化繁荣,这也是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实现“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智慧源泉和力量源泉。
⑥四是博思。世博的精彩在于共享,世博的魅力在于交流,而世博的深度则在于思考。善于思考,才会更加理性,才能加快进步。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不一,如何进一步促进各种文明成果的全球共享和人类的共同进步;一个日益崛起的大国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作用;如何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让全体国民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需要我们技入更多的思考,并拿出富有成效的改革、改进措施,这正是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会主题的要义所在。
(选自《恩施晚报》2010年5月10日)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2分)
文章第①段文字有什么作用?(4分}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采用了何种结构方式?(2分)
文章第⑥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的观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2分)
作者说“世博的深度则在于思考”,结合选文谈谈我们要思考什么。(3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共8分)
上海世博会触摸高科技发展“新脉动”
①荟萃国内外科挂创新及新成果的上海世博会,将让人们现场触摸到当今高科技发展的“新脉动”。精彩纷呈的“创新、创意”,有望借助世博效应的扩散,成为我国科技发展,产业转型的重要助推力。
②上海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生活,社会发展理念和科学技术成就的一个大盛会。众所瞩目的“三网融合”有望首次落地实施。上海市将率先实现50万户的联通,让用户在实时互动中体验“网上世博”,同时还可以领略“沪上人家”的魅力,机器人抄菜,端盘子……看一看未来的生活、未来的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方便。
③世博园区内布设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D-LTE试验网,将是世界上第一张基于此项技术的4G试验网,通过这一世界领先移动通讯技术,参观者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即时进行大流量的视频传输,网络下载等。
④在新能源方面,世博会5.8平方公里的场地将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应用场所,有4.6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装置,其中,一个世界最大的屋顶电厂主题馆,就有将近2.6兆瓦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在东海大桥建设的34个3兆万的风力发电机,届时并网发电后,也将成为世博会输出清洁能源。
⑤低碳排放方面,上海世博会将继北京奥运会后继续实现园区内的交通零排放。园区内外配备了各种各样的电动汽车,如氢能源汽车,超级电容汽车,纯电动汽车等;世博会“一轴四馆”所有的雨水进行100%回收再利用,“世博轴”项目实现了依靠黄埔江水、地源热泵、雨水收集系统来调节空气,“一轴四馆”同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LED高效照明区。
⑥“电子标签”技术将为手持门票的参观者带来惊喜。世博会人员流量大而且集中,物流周期长,因此集成了一大批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运营管理中,例如世博会的数千万张门票都会应用射频识别技术,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电子标签”技术,人均通过世博园区入口闸机时间不超过20秒。
⑦智能交通将为人流、车流的顺畅护航。世博会的智能交通系统能够保证交通高峰时段,上海主城区及换乘点交通信息发布和引导更新频率不超过5分钟。上海的停车换乘(P+R)动态诱导系统将覆盖全城,200个车位以上公共停车场库动态信息采集和发布在内环线内全覆盖、在外环线内70%覆盖。
(选自《半月谈》2010年第7期有删改)
1、文章说明了高科技将在世博会上的应用,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网融合”有望首次落地实施。
B.智能交通将为人流、车流的顺畅护航。
C.在新能源方面,只有太阳能将为世博会输送清洁能源。
D.“电子标签”技术将极大缩短入口闸机时间。

2、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并分别说明它们的作用。
3、指出第⑦段中加点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4、“低碳”问题关乎千家万户,低碳生活应成为一种习惯。请你围绕“低碳”问题,以整齐的句式写一条宣传标语。示例:熄灭的是灯光,点亮的是希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1910年,一位名叫陆士谔的晚清小说家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畅想百年后的上海风貌。其中关于过江隧道、地铁、跨江大桥的描绘在那个中国贫弱的年代,显得那么虚幻和空洞,而他关于百年后将在上海举行万国博览会的预言,在当时饥寒交迫的国人看来更显得荒诞和离奇,无异于痴人说梦。可当历史的钟摆真的摆进了2010年,痴人的梦说竟然如此真实,触手可及。对应的时间,对应的地点,穿江而过的条条隧道和横越江面的座座大桥已成为现实,世博会的举办和百年前的梦想也是如此高度契合。
②世博会究竟将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呢?
③笔者曾有幸当面向连任两届国际展览局主席、现任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的著名外交家吴建民讨教,他说:“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将超过奥运会。因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世博会确实能够做到让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不难明白的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世界城市发展经验的集中展示,将给中国不少城市带来改变陈旧面貌、提升自身素养的大好契机。中国的城市人口现已占总人口的近半数,直接能对如此数量的中国人产生直接影响,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不仅如此,本届世博会还将是文化交流的盛会。目前官方预计的数据是,将有超过7000万的国内外嘉宾和观众亲临世博会现场,将有来自世界各国的顶级艺术团体在历时半年的展览期间,举行超过2万场风格各异的演出。届时上海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城市交流和文明对话的舞台,一个全世界参与的城市文明大互动将恢弘上演,相随而来的会是世界的新一轮大合作。
⑤不同文化的广泛交流或深层碰撞必将产生火花,这种火花稍经衍变便能成就思想和理念上的创新,而无数的火花也必将引发一轮创新热潮。当世界正在全力寻求走出经济困境的捷径时,创新无疑会形成巨大的推力。
⑥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做到了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那么,时间周期更长、参与人数更多、互动程度更强的上海世博会将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把一个快速成长的中国更加全面地推到世界的面前。这里没有姚明和刘翔,没有耀眼夺目的明星光环,却有着一座座日新月异的中国城市,有着身临其境的真实。
⑦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申办世博会计划,他认为世博会是战略性的,管50年。 今年5月1日,这个“管50年”的战略正式拉开大幕。这是一个需要用奥运赛场上的澎湃激情去关注、去热爱的战略,这又是一个需要用城市发展中的理性思考去观察、去学习的战略。对于中国,2010注定是“世博之年”,同时,还应是开启中国“世博新时代”之年。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用一句话概括。
答:                                                                                     
第①段中“痴人的梦说”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                                                                                     
                                                                                            
上海世博会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请简要回答。
答:                                                                                     
                                                                                            
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                                                                                     
                                                                                        

来源:2010年初中语文毕业考试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四川省泸州市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共8分)
①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阅读”都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阅读”领域内的一些新变化,如迅速流行开来的“浅阅读”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实用性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浅阅读”的出现与社会竞争加剧,人们工作、学习节奏快,压力大有关;同时也与信息爆炸带来的多样选择有关。近年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带来了铺天盖地的资讯。这在拓展人们知识面的同时,也使得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深阅读”。
③对于这一现象,一些专家认为不必视同洪水猛兽。著名文化批评家王晓渔说:“30年前,大家都读‘走向未来’丛书,都读李泽厚的书,而发展到后来,特别是近10年,阅读的分野出现了。‘浅阅读’时代最大的进步,就是选择的自由。有人喜欢读通俗小说,有人热衷励志类、财经类的书籍,也有人青睐哲学、文史类的书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于是阅读也就呈现出了多样性。”
④然而,面对“浅阅读”迅猛的攻城掠地,“深阅读”越来越式微,许多专家还是感到忧虑。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都意识到“浅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强调传统式“深阅读”,如西方一些学者倡议“关掉一周电视”,反对阅读“浅表化”、“快餐化”,呼吁“深阅读”、“深呼吸”等。
⑤“‘浅阅读’这种阅读态度导致了阅读的工具性质,加深了整个社会的浮躁。”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邓志伟认为,思想使人进步,思考又往往是沉重的。那些读来显得沉重的文字,往往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激发起读者的感悟和思考。不能仅仅因为“浅阅读”的轻松、愉快,而放弃学习积累的机会。
⑥“无论现代人多么功利,总得给攸关心灵的阅读留出空间。”接受采访时,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这样说,他很怀念这样的自己:“在书店的一角斜倚着,默默地读着,不觉天已黄昏;在图书馆坐了一整天,闭馆的电铃声响了,周围的人都走了,我满足地伸了个懒腰;午睡时看书,书掉到地上了,我也沉沉睡去……”
(摘自2010年《半月谈》,有改动)
阅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文段⑤中划线句的论证方法是                     ,作用                                                                                                       。  
你赞成文中哪种阅读方式?谈谈你的理由。
在文段⑥中,评论家雷达谈到了读书时投入忘我的经历,请把你的阅读经历写出来,
与我们一起分享。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议读书   刘熙武
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⑤最后,要善于活化知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就需要活化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系统。人的大脑好比电脑,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零碎的知识,如果不去消化、理解和运用,无非是在脑容量里多占了点空间而已,这样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存越小,反应越慢,脑子容易僵化。知识是冰,是死的,而智慧是水,是活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到达了读书的真境界
(节选自2009-12-19《光明日报》,有删改)
标题《小议读书》肯定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什么?
                                                                           
                                                                               
从选文的结构和分论点的角度完成下列两题。
(1)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读书要“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
                                                                           
                                                                               
第⑤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
梁晓声
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往往,“人生”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古今中外,解答可谓千般万种,形形色色。我也回答过这一问题,可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每次的回答自己都不满意。
一般而言,儿童和少年不太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他们倒是很相信人生总归是有些意义的,专等他们长大了去体会。老年人也不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问谁呢?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相互问一问,或自说自话一句,一切都似乎不言而明,于是相互获得某种心理的支持和安慰。因为他们是有压力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保持格外的清醒。人生的意义在他们那儿的解释是——责任。
是的,责任即意义。责任几乎成了大多数寻常百姓的中年人之人生的最大意义。对上一辈的责任,对儿女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单位对职业的责任。人只有到了中年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小盼着快快长大好好地追求和体会一番的人生的意义,除了种种的责任和义务,留给自己的即纯粹属于自己的另外的人生的意义,实在是并不太多了。他们老了以后,甚至会继续以所尽之责任和义务尽得究竟怎样,来掂量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在一些年轻人眼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享受,他们还没有受什么苦,也没有经历大的波折磨难,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美好的,人生要享受眼前的美好。如果他们经历了点什么困难,他们更有理由了——人活在这个世界这么苦,不好好享受对不起自己。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我有一种结论,所谓“人生的意义”,它至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的人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
当一个青年听到一个他渴望娶其为妻的姑娘说“我愿意”时,当一个姑娘听到一个她渴望嫁其为夫的青年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时,他或她由此顿觉人生饱满、有意义了,那么这是纯粹自我的感受。爱迪生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享受电灯、电话等发明成果的全世界人身上;林肯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当时美国获得解放的黑奴们身上;而我们国家的人民,一定会将温家宝总理之人生的意义,书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权力、财富、地位、高贵得无与伦比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一地构成人生的意义。而勇于担当的人,即使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其人生意义可谓大矣!因为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义务。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但值得钦佩。
(文章有改动)
在作者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起什么?
答:                                                          
第1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                                                        
第2段中说只有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他们这样问的原因是什么?
答:                                                        
文章第6段列举三位名人事例所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怎么跌的有尊严
龙应台
①今天台湾的新闻,一个国三的学生自杀了。
  ②读到这样的新闻,我总不忍去读细节。掩上报纸,走出门,灰蒙蒙的天,下着细雨。已经连下了三天雨,望向窗外,浓浓的雾紧紧锁住了整个城市。这个十五岁的孩子,人生最后的三天,所看见的是一个灰蒙蒙、湿淋淋、寒气沁人的世界。在这黯淡的三天之中,有没有人拥抱过他?有没有人抚摸过他的头发,对他说:“孩子,你真可爱”?有没有人跟他同走一段回家的路?有没有人发短信给他,约他周末去踢球?有没有人对他微笑过,重重地拍他肩膀说:“没关系啊,这算什么”?有没有人在MSN上跟他聊过天、开过玩笑?有没有人打过电话给他,用不放心的声音说:“嘿,你今天怎么了?”
  ③在那三天中,有没有哪一个人的名字被他写在笔记本里,他曾经一度动念想去和对方痛哭一场?有没有某一个电话号码被他输入手机,他曾经一度犹疑要不要拨那个电话去说一说自己的害怕?
  ④那天早上,十五岁的他决绝地出门之前,桌上有没有早点?厨房里有没有声音?从家门到校门的一路上,有没有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使他留恋,使他动摇?
  ⑤我想说的是,K,在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里,谁,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失败?它不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它不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或课程里,它更不在我们的大众传播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教我们如何去追求卓越,从砍樱桃的华盛顿、悬梁刺骨的张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次,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使是谈到失败,目的只是要你绝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譬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洗雪耻辱,譬如哪个战败的国王看见蜘蛛如何结网,不屈不挠。
  ⑥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伤口,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⑦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⑧我们没有学过。
  ⑨如果这个社会曾经给那十五岁的孩子上过这样的课程,他留恋我们+——以及我们头上的蓝天——的机会是不是多一点?
  ⑩现在K也绊倒了。你的修行开始。在你与世隔绝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给你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结实的拥抱,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可是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注:本文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篇随感。
(有删改)
从文章题目到文中的一个个追问,都显现了作者的思考,她针对“男孩自杀”事件阐述了自己的哪些看法?结合文意概括回答。
答:                                                                          
                                                                              
                                                                              
文章第②段画波浪线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结合文章理解:“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一句的含义。
答:                                                                          
                                                                              
对文中作者历数的现实教育中的种种缺失,你怎样看待?如果说生活即教育,那我们又该在生活中获得怎样的智慧呢?请你结合你的生活感悟,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该遗忘的“自省”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学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的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
                                  
如果把文中的“我们”改为“你们”,表达效果会怎样?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请你结合下面任何一则链接材料,从“人”或“民族”的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⑴巴金先生晚年写了《随想录》,对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进行反省,并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这是对自己灵魂的无情拷问,是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有学者评论,此举凸显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树立了不朽的精神路标。
⑵1971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为了忏悔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他那跪感动了世界,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跪。当时波兰的舆论称:“作为反纳粹斗士的勃兰特这一跪,使德国真正站起来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亲密有间
①人与人之间距离太大,就是隔膜、障碍;距离太小,又仿佛失去了神秘感和吸引力。车与车太近,准出车祸;人与人太近,准出矛盾。适当的距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有了距离的友谊,才有可能长久。
②出门旅游在景点留影时,大多数人会以门匾作为背景,并千方百计地突出其特点,这是要把距离拉近,表明自己和那个景点间的关联。假如这个景点就在自己家门口,我们反而会忽略门匾,忽略特点突出的那一部分,这是要把距离推远,太熟悉了,审美的角度就要变换一下。照相如此,人际关系也是如此。适当的距离,是心灵需要的氧气,氧气没有了,心灵就会窒息。
③人与人之间,如果还没有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便是一条射线,前面的路地久天长;一旦亲密无间了,就成了一条线段,交情就要进入倒计时了。英国政治家、作家本杰明·迪斯雷利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朋友之所以不能永久,是因为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把好事做尽,没有给友谊留下必需的空间。
④两个人犹如两条铁轨,相互平行才能走远。心扉完全敞开,容易伤风着凉。将内心的隐秘昭示于恶人,会成为他手上的把柄;昭示于善人,会成为对方精神上的负担,因为他需要为你恪尽守口如瓶的责任。
⑤俗话说,人就像冬天的刺猬,太近了刺人,太远了又觉得孤独和寒冷。古人曰:“与朋友交,敬而远之。”敬也就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俗语“过近无君子”“距离产生美”,说的也都是这个道理。
⑥朋友之间以诚相待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应该无保留,没有一点隐私。换句话说,亲密有间才是友谊的氧气。
 本文的论点是_____                 ____________。
 第二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第三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
你同意文中作者的观点吗?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交友的看法。
                                                                           
                                                                               
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写出两句关于交友方面的名言、诗句或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科学不怕挑战》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4分)
生活中需要思索
①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②翻开中外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有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发现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实验灯泡的过程中,经受了几万次试验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果。不能想象,他在其中任何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能够制成电灯来造福人类。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凡事思索了再做,做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③那么,青年面对生活是否也要注重思索呢?答案也应当是肯定的。
④青春是短暂的,但它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青年时期,一个人要审慎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探索生活的道路。走好这一步,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这一点来说,青年更需要思索。
⑤如今,我们面临社会经济转型,面对现代产业和高新技术,将会遇到许多不甚了解,甚至是全新的问题。时代在向我们挑战,青年人任重道远,不思索行吗?
⑥生活中需要思索!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分)
                                                                      
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对象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