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说明文阅读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 661 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 10 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nī)”,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1)选文主体部分以  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  

(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3)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

(4)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5)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来源:2017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红树林

①红树林,顾名思义应是“红色的树林”。然而,当人们走进红树林时却发现,这里的树全是绿色的。难道红树林名不副实?其实红树林是外表不红而“心”红。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科植物构成,这些植物的树千里富含单宁一旦表皮破裂,单宁与空气接触氧化后,树就会变成红色。红树林之名便由此而来。

②红树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的湖间难涂上。为了在海浪的袭扰中占有“一席之地”,红树植物练就了许多“独门绝技”。

③红树植物具有动物一样的胎生习性。在春秋两季完成开花结果后,红树植物的果实并不急着落地发芽,而是继续在母树上生长,萌生出胚轴,胚轴成熟后才会离开母树,散落到海滩上,遇到适宜的环境,便会扎根发芽。

④由于生长的海岸环境风浪大,土壤泥泞松且厌氧,为能“立足”,红树植物发育出了功能各异的根系。为抵海浪的冲击,它们从树干基部长出支柱根。支柱根牢牢抓住地面,使红树植物在风浪摧残中屹立不倒。为呼吸到足够的氧气,红树植物“绞尽脑汁”,让部分根出土壤,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部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提高了的氧气和水分的输送。

⑤为了能在海水中生存,大多数红树植物都拥有“拒盐”的本领。它们的根系通过构建特的“半透膜”体系,将海水中的盐分自动过掉,直接从海水里吸收淡水。还有一些红树植物是通过叶片的分泌腺体,将含盐水液排出体外,待水分蒸发后,叶片上会析出白色的盐晶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泌盐”。

⑥作为海洋和陆地交界处的“两栖植物”,红树林占全球地表面积极少,看上去很不起眼儿,但它们在生态保护方面却是“多才多艺”。首先,红树林维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它孕育了众多蟹类、贝类、螺、昆虫等底栖动物,还有以它为食的鱼虾和鸟类。其次,红树林是抵御灾害的生态屏障,其茂密的树枝和发达的根系能抵台风、海啸、风暴湖。此外,红树林在净化水质、固碳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⑦如此强大、重要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却面临着面积锐减和功能退化的威胁。20年来,我国对红树林的保护力度日益加强,红树林的面积增加了7000公。且前我国55%的红树林湿地已被纳入保护范围,远高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

(摘自网络,有删改)

(1)红树植物有哪些“独门绝技”?

(2)结合第④段加点词语,简析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3)阅读第⑥段,填写空格,理清说明思路。

(4)第⑦段中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来源:2020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0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小蜜蜂影响大生态(节选)

①蜜蜂属于传粉动物。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显示,传粉动物参与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生产。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的传粉效果最优,增产贡献最大;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南宋诗人杨万里《蜂儿诗》将蜜蜂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现得淋漓尽致:“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犹带百花香。”

②蜜蜂被称为“自然之子”“人类益友”。研究显示,蜜蜂的体重虽然只有约100毫克,尚不及一滴水重量的一半,但其短暂的一生能够酿造出达自身重量30倍的蜂蜜。蜂蜜一直是甜美的代名词,被誉为“天赐的礼物”。自古以来,国人对蜂蜜的营养和美味极为推崇,视其为养生祛病、健体强身的天然保健品。此外,蜜蜂还能提供诸多健康长寿因子﹣﹣花粉、蜂胶、蜂蜡和蜂王浆等蜂产品。

③其实,蜜蜂酿蜜只是它为人类贡献的很小一部分,传粉才是它的丰功伟绩;因此,蜜蜂又被誉为“月下老人”“农业之翼”。蜜蜂是自然界中植物生存、繁衍的媒介,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障。

④目前,地球上已知植物共有22万多种,除蒲公英等不多的植物靠自然风传送花粉外,有16万种靠昆虫传粉,其中依靠蜜蜂传粉的占85%.粗略统计,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来传授花粉。

⑤实践证明,利用蜜蜂传粉,可使作物增产普遍到达10%以上,其中,油菜增产15%﹣20%,果树增产20%﹣30%,部分果蔬产量甚至可以成倍增长。同时,蜜蜂传粉能够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控制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残留,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有数据显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100倍以上,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突出。

⑥蜜蜂还被称为“生命使者”“环境哨兵”。它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因子、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充当着环境质量监测员的角色,是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蜜蜂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了异常敏锐的嗅觉,对周围环境极为敏感,可以识别出许多种细微的气味。蜂群的数量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多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

⑦同时,蜜蜂的传粉促成了作物的联姻和受孕。这不仅可以我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而且有利于提高植物杂交概率,为其杂交进化提供可能,进而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如果说大自然的生物链组成具有神奇的密码,那么蜜蜂就是破解密码的大咖工匠。蜜蜂一旦消失,粮食、棉油、蔬果、木材等植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也就不再有下一代的繁衍,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崩溃。爱因斯坦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只能活4年!”

(摘编自刘国信《小蜜蜂影响大生态》)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传粉动物对于人类生存十分重要,它们生产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

B.自然界植物的传粉方式分为两种:一是自然风传粉,一是昆虫传粉。

C.实践证明,通过蜜蜂传粉,能够使农作物生产全部增产10%以上。

D.蜜蜂数量能够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少的地方,生态环境一定不好。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思路,说明蜜蜂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的重要影响。

B.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说明蜜蜂虽然微小,但它的贡献却很大。

C.第④段中的“粗略统计”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表明接下来的数据分析不是准确计算。

D.最后一段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意在说明蜜蜂从地球上消失后,地球上的粮食只够人类生活4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的生态系统最为重要。

B.在蜜蜂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之中,传粉远远比酿蜜对人类要重要得多。

C.与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相比,其直接产值对人类而言已经毫不重要。

D.没有蜜蜂的传粉,自然界的生物链将会中断,这对生态系统将是一场灾难。

来源:2018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2-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天问一号"上的科技新元素

①"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的背后,离不开大量科技新元素的支撑。

太空"千里眼"优势多

②火星和地球间距离漫长,通信存在一定时延,在地球上无法控制着陆过程,必须让着陆巡视器自主完成这段旅程,这对敏感器提出的要求极为苛刻。

③相控阵敏感器是位置和速度测量的重要仪器。在着陆阶段,为航天器持续提供高精度测量数据,成功助力着陆巡视器安全着陆火星表面。它安装在火星着陆巡视器进入舱着陆平台下方,作用范围达数十千米,可谓火星探测器的太空"千里眼"。

④相控阵敏感器的雷达天线由多个辐射单元组成,就像生物学中蜻蜓的复眼,具有波束扫描快、指向灵活、目标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此外,相控阵敏感器具有提供9个方向的测量功能,航天器可切换其中任意4个方向同时测量距离速度信息,从而快速修正航天器的姿态测量误差,确保着陆巡视器方向控制准确无误。

⑤这是国内首次将相控阵体制雷达应用于地外天体着陆测量。

小型"传动器"作用大

⑥火星探测任务的重头戏就是在火星表面巡视,这个过程必须万无一失。但火星表面地形复杂,火星车如何准确传递运动指令,进而灵活行走、爬坡下坎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从原材料、热处理、机械加工、精密测试与试验等基础方面入手,通过不断探索和开拓创新,一路闯过了多道难关,成功研制出火星车移动分系统核心传动部件-悬架减速自锁装置,确保了火星车在转向、过坡中更自主灵活。

⑦据介绍,在火星车左右两侧悬架上,分别装备了2种结构精密的悬架减速自锁装置。该装置体形小、重量轻,整套传动装置相互配合,使火星车6个行走车轮独立实现抬升和降落,实现车体姿态和高低调节,以适应火星表面地形,保证爬坡下坎行动自如。如果将火星车比作一辆马车,那么悬架减速自锁装置就是驾驭这架"马车"的"车夫"。

"超薄外套"脱颖而出

⑧火星着陆阶段,着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会使周围温度超过1000℃,而在火星巡视阶段,着陆器将要面对﹣130℃的工作环境,这种极热极寒考验超出了世界上常规隔热保温材料--气凝胶的耐温极限范围。更难的是,为给火星车减负,需要气凝胶具有超低密度,这对材料设计和制备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⑨为确保"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并正常工作,火星车采用了一种新型隔热保温材料--纳米气凝胶。纳米气凝胶是由纳米尺度固体骨架构成的一个三维立体网络,密度可做得比空气还低,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导热系数仅为静止空气的一半,也是世界上导热系数最低的固体。这使它成为"天问一号"应对极寒、极热严酷环境所需防护材料的不二之选,且凭借其超轻特性,能极大地减轻火星车的负担,让它跑得更快、更远。

⑩当然,以上三种只是"天问一号"上众多科技新元素的一小部分,我们期待着"天问一号"上更多的科技新元素被解锁。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事物性说明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天问一号"运用到的一小部分科技新元素。

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天问一号"的科技新元素:着陆巡视器、悬架减速自锁装置、纳米气凝胶。

C.本文综合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等。

D.文章④⑤段中两个画线的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相控阵敏感器具有提供9个方向的测量功能,航天器可切换其中4个方向同时测量距离速度信息。

B.驾驶火星车的"车夫"-悬架减速自锁装置,能够根据火星表面的地形更自主灵活地开展巡视活动。

C.纳米气凝胶成为"天问一号"应对极寒、极热严酷环境所需防护材料的不二之选的原因是它的密度可做得比空气还低。

D.悬架减速自锁装置具有结构精密、体型小、重量轻、密度低、整套传动装置相互配合等特点。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述科技新元素在"天问一号"探测火星过程中分别所起到的作用。

来源:2021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8-1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川菜

①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烹饪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享誉中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②川菜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经历了从春秋至两晋的雏形期,隋唐到五代的较大发展,两宋出川传至各地,至清末民初形成菜系四个阶段。其后,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中国烹任各派交融,使川菜更加丰富。

③川菜的发展依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川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任原料丰富:既有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鱼虾蟹鳖;既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又有四季不断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笋菌;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酿造调味品和种植调味品,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德阳酱油、郫县豆瓣、茂汶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区的辣椒等,都为各式川菜的烹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四川的酒和茶,品种质量优异,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川菜的发展还依赖于人们的风俗习惯。据史学家考证,古代巴蜀人早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俗。贵族豪门良辰嫁娶、待客会友,无不大摆“厨膳”、“野宴”、“猎宴”、“船宴”、“游宴”等名目繁多的筵宴。到了清代,民间婚丧寿庆,也普遍筹办“家宴”、“田席”、“上马宴”、“下马宴”等等,因而造就了一大批精于烹任的专门人才,使川菜烹任技艺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⑤川菜的发展不仅依靠其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习俗,而且还得益于善于广泛吸收外来经验。无论对宫廷、官府、民族、民间菜肴,还是对教派寺庙的菜肴,它都一概吸收消化,取其精华,充实自己。秦灭巴蜀,“辄徙”入川的显贵富豪,带进了中原的饮食习俗。其后历朝治蜀的外地人,也都把他们的饮食习尚与名撰佳肴带入四川。尤其是在清朝,外籍入川的人更多。这些自外地入川的人,既带进了他们原有的饮食习惯,又逐渐被四川的传统饮食习俗所同化。在这种情况下,川菜加速吸收各地之长,实行“南菜川味”、“北菜川烹”,继承发扬传统,不断改进提高,形成风味独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四川菜系。

⑥川菜的菜式,主要由高级宴会菜式、普通宴会菜式、大众便餐菜式和家常风味菜式四个部分组成。四类菜式既各具风格特色,又互相渗透和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各地各阶层甚至对国外,都有广泛的适应性。高级宴会菜式,烹制复杂,工艺精湛,原料一般较多采用山珍海味,配以时令菜蔬,要求品种丰富,调味清鲜,色味并重,形态夺人,气派壮观。普通宴会菜式,要求就地取材,荤素搭配,汤菜并重,加工精细,经济实惠,朴素大方。大众便餐菜式,以烹制快速、经济实惠为特点,如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水煮肉片、麻婆豆腐等菜品。家常风味菜式,要求取材方便,操作易行,如回锅肉、盐煎肉、宫保肉丁、干煽牛肉丝、蒜泥白肉、肉末豌豆、过江豆花等菜式,是深受大众喜爱又是食肆餐馆和家庭大都能够烹制的菜肴。除以上四类菜式外,还有四川各地许多著名的传统民间小吃和糕点菜肴,也为川菜浓郁的地方风味增添了内容和光彩。

⑦总之,川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厚的菜系。它品种丰富、味道多变、适应性强,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以味多味美及其独特的风格,赢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许多人发出“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赞叹。川菜的不断发展也使四川饮食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

(选自《四川饮食文化》,略有删改)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川菜,第①段说明了  ,第②段说明了川菜的发展和历史,第③﹣⑤段说明了  ,第⑥段说明了  

(2)本文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请对第④段的结构进行简要分析。

(3)文章中提到民间小吃也为川菜浓郁的地方风味增添了内容和光彩,足见民间小吃的魅力。请你恰当第使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一种小吃,如燃面、凉糕、豆腐脑等,80字左右。

来源:2016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3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水晶宝宝用处大

①我们小时候都玩过一种泡在水里就会变大的珠子,这种珠子一般叫作水晶宝宝。其实水晶宝宝是一种水凝胶,它的保水能力非常强大,因此它不仅被广泛用于生理卫生用品方面,还可以应用于可溶性创可贴、干细胞治疗辅助剂、阻燃剂和隐形眼镜中。那么,制作水晶宝宝的水凝胶为什么会这么强大呢?

②重复的高分子(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的分子,呈链状结构)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连接,形成三维的空间网状结构,这些网状结构的空隙中充满了液体,这样一种特殊的分散体系就是凝胶。如果分散体系中没有分散介质(比如液体或者气体),仅仅只是许多重复的高分子单元连接在一起,这个内部重复的高分子就被称作聚合物。例如,高吸水树脂是聚合物,它吸收膨胀后就变成了水凝胶。

③从化学结构上来看,高吸水聚合物是分子中含有亲水性基团和疏水性基团的交联型高分子。这两个基团正好位于一条长链的两端,当高吸水聚合物遇到水分子时,亲水端会欢天喜地地迎上去,把水分子团团围住,而疏水端会“别过头”去,在外面形成一图屏障,水分子就这样被包围在聚合物分子里,很难出去,形成了水凝胶。因此,在某些方面,水凝胶的应用更加广泛。

④首先,水凝胶最简单的应用就是纸尿裤和阻燃剂。一些动作电影中经常会出现爆炸场景,在这些场景中,演员经常穿越火场,那么演员是如何避免受伤的呢?原来,他们的身上都涂有水和水凝胶的混合物,水被凝胶吸收后,就成了不能被火穿透的保护层。

⑤其实,水凝胶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眼科,尤其是应用于隐形眼镜中。很多爱美的女孩子喜欢戴隐形眼镜,除了可以让我们摘掉厚重沉闷的框架眼镜,隐形眼镜还有各种颜色和花纹,满足我们的各种需求。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放置在角膜上,来改变角膜屈光率(影响光线在眼镜的聚焦情况)的小型光学设备。如果隐形眼镜的透氧性不好,它直接覆盖在角膜表面时,会影响角膜的生理代谢过程,更严重一点,可能会造成眼部的病变。研究人员们对水凝胶进行了改良,生产出了亲水基团的比例更大的硅水凝胶这种水凝胶具有含水量高、透氧性好、表面湿润性好的特点。

⑥水凝胶还是地球上最具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之一,因为我们身体的很多部分就是由水凝胶组成的,比如玻璃体(填充在眼球的空腔中)、肌腱和黏膜,因此,水凝胶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也非常多。例如,水凝胶可以被注射到脊髓中,帮助治疗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患者的脊髓组织之间会出现断层,而且受损部位的一些神经可能还存活着,如果这个时候在脊髓中植入支架,脊髓可能会再次受到伤害。此时,使用水凝胶来做支架,就能避免二次伤害

⑦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挖掘水凝胶各种各样的应用潜能。小到日常生活,大到治疗疾病、改善环境,水凝胶正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

(选文有删减)

(1)选文①段有什么好处?

(2)选文③段中加点词语“在某些方面”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请概括选文④~⑥段的说明内容。

(3)选文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高吸水树脂内部有许多重复的高分子单元,它是聚合物,同时也是种水凝胶。

B.“欢天喜地”“别过头”两词将亲水端和疏水端拟人化,增强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C.演员为了避免拍摄爆炸场景穿越火场受伤,全身涂满水凝胶作为保护层。

D.水凝胶含水量高、透氧性好、表面湿润性好,用它制作的隐形眼镜更安全、更健康。

来源:2019年辽宁省葫芦岛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石墨烯,有惊喜

①和金刚石一样,石墨是碳元素的一种存在形式。不同的是,由于原子结构不同,金刚石是地球上最坚硬的东西,石墨则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常做成石墨棒和铅笔芯。石墨烯就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只由一层碳原子在平面上构成。

②可以说,石墨烯的特点之一就是薄,堪称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只有一个原子那么厚,约0.3纳米,是一张A4纸厚度的十万分之一,头发丝的五十万分之一。同时,它又能导电,电子在石墨烯中的运动速度达1000千米/秒,是光速的1/300.目前世界上最薄最轻最强的全新材料石墨烯,硬度比最强的钢铁还要强100倍。

③石墨烯的出现,有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惊喜。手机充电可以“秒充”,手机屏幕可以轻易弯曲甚至折叠,汽车可以使用石墨烯导静电轮胎,避免摩擦起电发生爆燃……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到节能环保,利用石墨烯的特性,很多领域很可能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④用石墨烯替代硅,可以提高电子芯片的性能。由石墨烯制作的器件,理论上频率可以达到硅的十倍甚至上百倍,可以在雷达上应用,大幅提高雷达的分辨率。 石墨烯另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应用领域是电能的储存。在天津电源研究所,这里的科研人员正在开展最先进电容器的研究。电容器与电池一样,都能用来储存电能。它的优势在于充电速度快,几分钟就能充满,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几万次。但它存储的电量不如电池多,还无法通过存储足够多的电能在生活里派上大用场。通过对石墨烯材料进一步改性研究,科研人员正在让电容器的储电能力一步一步向电池靠拢,而同时它拥有的超快充电速度,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未来,当充电设施越来越完善时,电动汽车使用石墨烯电池,可能花两三分钟就可以把电充满。

⑤当然,石墨烯的神器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同时,技术层面还存在着不少挑战,真正大面积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余建斌 李晓辉 吴杰   本文有改动)

(1)简述本文的说明思路。

(2)第①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3)第②段划线部分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第④段从哪些方面对石墨烯的应用作了展望?

来源:2017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柳州:南方古人类发源地

①"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的中心,而广西是中心的中心。"1985年,著名人类学家、白莲洞博物馆创始人裴文中教授为白莲洞遗址题词。

②柳州作为南方古人类发源地,因浓缩柳江人、白莲洞人、大龙潭人等数万年史前文化积淀成为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热点。以柳州白莲洞遗址为古人类遗址群落揭开了南方史前文化、古人类的神秘面纱。

柳江人:中国最早现代人活化石

③1958年9月,一具疑似古人类的较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在柳州市郊东南的新兴农场内的通天岩被发现。这一信息上报国家后,中央立即通知在柳城进行巨猿研究中国考古界泰斗裴文中、贾兰坡组织专家派人前往考察。经清理发掘,在人头骨化石发现地附近又发现了部分椎骨、股骨等化石。这些化石装箱妥善保护送到北京。当人头骨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后,中国科学院著名古人类专家吴汝康院士认为,这块人头骨化石是分化和形成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为当时在中国以至整个东南亚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代表。这块人头骨化石被定名为"柳江人"。

④"柳江人"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通天岩也因此得名为"柳江人洞",吸引了许多国家的人类考古学家前来考察。2001年,"柳江人"研究进展取得了质的飞跃,确定"柳江人"的年代距今7万年左右。"柳江人"如今已经成为教科书上定义的古人类名称之一,载入人类发展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柳江人"头骨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头骨并列放置在一个展柜里。

白莲洞:无数先民繁衍生息之地

⑤随着"柳江人"研究的深入,有专家学者在考察发掘发现,"柳江人洞"低矮狭小,黑暗潮湿,并不符合古人类选择居住地的标准。那么"柳江人"为何出现在这里呢?白莲洞遗址为"柳江人"的身世之谜提供了一个答案。

⑥白莲洞遗址位于柳州市郊白面山南麓的一个山洞内,距离"柳江人洞"仅2公里。经过专家们历次的发掘,白莲洞遗址出土了两颗人类牙齿化石、大量石器、骨器和哺乳动物的化石。根据其地层堆积和文化遗物特征,确定"白莲洞人"年代为距今37000~7000年。

⑦有专家学者认为,"柳江人"可能就是白莲洞早期文化的创造者,是"白莲洞人"的祖先外出寻觅食物遇到意外而被泥石流推进通天岩。"柳江人"遗址、"白莲洞人"遗址两方面相互结合对研究华南地区史前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⑧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柳州陆续发现了九头山人遗址、陈家岩等洞穴遗址,另外还发现了兰家村、曾家村等台地遗址。各类遗址有40多处。

⑨这些以白莲洞遗址为中心的古人类遗址群落,其连续完整的文化堆积如一部古老的地书,为探索华南地区史前文化、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证材料。

(选自2020年6月15日《柳州日报,有改动)

(1)关于"柳江人"的解释,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柳江人"头骨化石是在柳州市郊东南的新兴农场内的通天岩发现的。

B."柳江人"头骨化石曾被中国科学院著名古人类学专家吴汝康院士系统研究。

C."柳江人"已经成为教科书上定义的古人类名称之一,载入人类发展史。

D."柳江人"是白莲洞早期文化的创造者,是"白莲洞人"的祖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浓缩柳江人、白莲洞人、鱼峰山人等数万年史前文化积淀,柳州成为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热点。

B.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一个展柜里,并列放置着柳州的"白莲洞人"头骨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头骨。

C.根据白莲洞遗址的地层堆积和文化遗物的特征,专家们确定"白莲洞人"的年代为距今3700~7000年。

D.以兰家村遗址为中心的古人类遗址群落,未探索华北地区史前文化、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材料。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裴文中教授题词,目的是强调广西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B.本文的语言平实准确,使用严谨的科学术语,充分说明柳州市南方古人类发源地。

C.第⑤段是过渡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由写"柳江人"过渡到写白莲洞遗址。

D.第⑧段运用摹状貌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柳州陆续发现的洞穴遗址和台地遗址。

来源:2020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3-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①﹣②题。

①文章除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哪两种功效?

②文章第④段和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

(2)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文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这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3)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4)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②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5)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意。

来源:2017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a)
  • 更新:2021-01-3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世界上是否存在另一个你?

①借助发达的社交网络,跨越多个国家,摄影师弗朗索瓦•布鲁内尔找到了不少陌生人“双胞胎”,并为他们拍下照片。 这些人并非双胞胎,也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却拥有如同复制的脸庞。看到这里,你是否也产生了找到另一个自己的冲动?或者开始担心有人会利用自己的“替身”行不轨之事?先别着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②如今的面部识别技术已经日渐普及到各个领域。从解锁手机到电子支付,全都可以靠刷脸完成,十分方便快捷。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每张脸都是独一无二的基础上,即使是双胞胎的脸也会存在细微差异,更别说两个只是看起来相似的陌生人。那么,存在与自己大体相似的另一张面孔的概率有多大?

③在获得了来自美国军方数据库的40张不同面孔后,科学家泰根•卢卡斯测量了他们的8项关键面部识别特征,例如双眼或双耳间的距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8个面部特征在两个人脸上完全匹配的概率小于1万亿分之一。而且一张脸上的特征远不止8个,要找到你“完美分身”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④虽然完全“复制粘贴”的长相难以出现,但实际上,在全球70多亿人口中,我们不时就能发现两个长相雷同的人,网上也流传着不少和名人撞脸的面孔。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往往只是在整体上给人相像的感觉,如果把细节逐个拆开对比,又会发现不少差异。这是因为大脑在进行面部识别时,并非逐一分开判断细节(比如眉毛的弧度、瞳孔的颜色),而是首先从整体出发,比如发际线轮廓、肤色和五官排布方式,只要大体相近,就能让我们产生“这两个人长得好像”的感觉。接下来大脑才会关注眼睛、嘴巴和鼻子这些局部特征。我们的大脑主要通过梭状回面孔区将各个面部特征联系成一个整体,这样一来,即使一张脸的局部细节发生改变也能被认出来。

⑤从遗传学角度分析,目前科学家们已经鉴定出了超过50种可能与面部特征有关的基因,比如从眼睛到鼻根的距离等。在有限的基因数量下,理论上只要组合次数足够多,就有可能出现相似的情况。但是一张脸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从五官、肤色到毛发在人群中都有着高度多样性,许多特征的形成也并非由单个基因决定,不仅可能有复杂的基因间相互作用,而且还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⑥总体而言,人脸出现重复的概率是很低的。2014年一项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研究显示,我们人类的面部特征相比其他动物具有更高的多样性,而这样的演化结果与“看脸”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紧密相关。

⑦比如企鹅在我们看来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如果一只企鹅宝宝混入一大群企鹅中,企鹅爸妈又是如何找到它们的呢?如果靠逐一认脸,估计还没找到宝宝,企鹅爸妈就累坏了,好在它们其实是通过声音来识别彼此的,所以在面部特征上并没有发展得多样化。但人类就不同,面部特征是一般人识别彼此最重要的方式,孩子认爸妈、成年人找伴侣,都离不开“看脸”。由于面部特征具有遗传性,“看脸”也让我们的祖先能更准确地识别出自己的亲人或同宗族的成员,对生存更有利。有研究表明,我们对和自己长相相似的人更有好感,认为对方更值得信任,也更具吸引力。

(选自《科技日报》2020﹣04﹣16,有删改)

(1)本文为什么从一组照片写起?

(2)简要分析③④段的语言特点。

(3)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人脸多样化的原因。

来源: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0-12-3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揭开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神秘面纱

邱晨辉

伴随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被火星引力捕获,其环绕器结构也揭开了神秘面纱。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其中,环绕器具备三大功能:飞行器、通信和探测。

为了克服地球的强大引力、奔向火星,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重量不能超过5000千克,但为了到达遥远的火星,它又至少需要携带2500千克的推进剂,除去着陆巡视器占去的1300千克重量份额,环绕器自身干重被严格限制在1200千克以内。

环绕器的1200千克包含结构和其他各种设备的重量,还要兼顾2.5米可展开驱动天线、太阳电池阵、高分辨率相机等多种大体积设备的安装要求。如何在重量有限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承载和设备安装,成为了环绕器结构团队面前的一只"拦路虎"。

对于航天器来说,质心越低、重量越轻,发射成本就越小,探测器多1克的重量,付出的发射成本将远超1克黄金。为了继续"减重",环绕器结构团队还把目光投向重量最大的结构核心部件--中心承力筒,并创新采用了"全复合材料主承力结构",在材料上下功夫,使得环绕器在苛刻限重的条件下实现高效承载。

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近火星的过程中,如何靠自己找到火星?

天问一号探测器上配置的光学导航敏感器,可以利用拍摄的恒星与火星图像,精确计算出自身的飞行姿态、位置与速度,实现相对火星的自主导航。

综合电子分系统被称为天问一号环绕器的"最强大脑",负责环绕器全部信息的管控。

在天问一号环绕器对火星进行探测的过程中,环绕器上的各科学仪器都会产生大量的科学数据,这些数据必须要发回地面,再由科学家们进行研究。此外,环绕器上的光学导航敏感器和红外导航敏感器数据,也需要发送回地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综合电子分系统负责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储存,并在合适的时机传输回地球。

通常情况下,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都是由地面控制中心根据卫星的实时状态和任务要求进行控制的。但与地球卫星不同,火星环绕器由于器地距离远,通信时间延迟长,往往来不及依靠地面指令对探测器进行实时处理。此外,深空探测器与地面站通信存在独特的"日凌"现象,即当探测器、地球和太阳位置处于同一直线时,太阳辐射会干扰地火之间的射频信号传输,导致通信中断。因此,"日凌"期间,环绕器必须"自己照顾好自己"。

针对这些情况,环绕器综合电子分系统的研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攻关,设计了深空探测长时间无上行指令自主管理机制、整器断电再恢复功能等,让环绕器在必要时能"自己照顾好自己",实现了环绕器在轨自主运行大于60天的能力。

2021年2月12日,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天问一号抵达火星轨道过程中的影像。实施此次拍摄任务的工程测量分系统,就是火星捕获大片背后的"摄影师"。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天问一号环绕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环绕器包含结构和其他各种设备的重量不能超过1200千克,还要兼顾多种大体积设备的安装要求。

B.天问一号环绕器重量最大的结构核心部件--中心承力筒采用结构方面的创新技术,从而实现了高效承载。

C.环绕器上的综合电子分系统直接将各种科学仪器产生的大量科学数据发回地面,再由科学家们进行研究。

D.与地球卫星不同,由于器地距离远、通信时间延迟长,火星环绕器不依靠地面指令对探测器进行实时处理。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具备飞行、通信和探测三大功能。

B.天问一号探测器要想到达遥远的火星,就必须携带不少于2500千克的推进剂。

C.天问一号探测器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拍摄火星图像,实现宇宙深空的自主导航。

D."日凌"现象是指探测器、地球处于太阳同一侧时,太阳辐射干扰导致通信中断。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科普文章通过对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中国深空探测的伟大成就。

B.文章主要介绍了天问一号探测器中环绕器的结构,还介绍了火星环器的部分工作原理。

C.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除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外,还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本文的语言严谨通俗,科学规范,既运用大量科学专用术语,也有许多形象的生活语言。

来源:202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8-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象群为何踏上北迁之旅

①从去年春天以来,15头亚洲象向北游荡了500多公里。它们来自西南端中老边境西双版纳国家保护区。一路上穿越了森林、牧场和有人居住的村庄,甚至在狭窄的县城街道漫步,闯入一家关门的汽车经销店,一头大象还因误食发酵谷物而醉酒。

②为了遏制它们的狂野行为,当地政府制订了预防大象事故的紧急计划。用无人机跟踪它们的动向,疏散被这些动物"拜访"的居住地居民,设置紧急屏障,甚至为它们保留了18吨食物。但是,警报器和卡车也无法转移这群奇特的"徒步旅行者"的行动方向。它们依然故我,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继续前行。刚开始,人们认为这群大象只是偶然越界,或许用不了多久就会本能地返回传统栖息地。但象群显然不这么想,无论人类如何追踪堵截,放食引诱,它们都不为所动,坚持北上,一路走州过府,直趋昆明城下。跟踪象群的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动物造成的经济损失,其价值已经接近千万元人民币。

③是什么原因促使它们远离传统家园?它们要到哪里去?

④相关专家猜测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数量不断增长。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亚洲象数量从不到200只已经增加到300只左右,其食物量可能难以持续供应保障,导致它们离开原栖息地寻求食物。二是亚洲象群离开自然保护区后取食甘蔗、玉米等作物更为便利、可口,又未受到任何攻击威胁,无意再回到原栖息地。三是头象迷路,象群在森林、农田交错区域以农作物为食物,但没有找到适宜长期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不断游荡寻找,漫无目的。还有一些学者从地磁影响、气候变化等角度解释这次野生象群出走的原因,但都缺乏直接证据。也有专家介绍,亚洲象迁移扩散属于正常现象,只是如此长距离北迁在中国尚属首次。

⑤对象群来说,如果继续向北,无论是海拔高度、气候特点,还是植物分布,都很难找到适合它们长期生存的栖息地。

⑥这群大象到底将去往何方,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人类能否给它们找到一个合适的新家?这些问题,至少在目前,谁也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选自《参考消息》2021年6月8日有删改)


(1)本文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亚洲象北迁的信息?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第三段能否删除?请简述理由

(3)第五段,为象群未来的生存担忧,对于人类的我们来说,能引起你的哪些思考?

来源:2021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7-3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说明文阅读

中西礼节的差别

①我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从根本上说是相同的,都强调人际交往要友善,要礼让,举止要文明等。但是,由于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二者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有明显差别。

②先说见面礼。 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施礼时,双方身体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如果出现男女肢体、肌肤接触,就会有伤风败俗之嫌。西方则不同,不论男女,其礼节多属肢体、肌肤接触性的,如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西方人认为,以肢体、肌肤接触对方,更能直接表达自己的亲密、亲热的情感,而我国传统认为,礼、德互为表里,即"礼发诸外","德辉动于内"(《礼记》),在人与人交往中,强调礼要发自内心,强调礼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

③再说座次。 我国古代是非常讲究座次的。因为座次要分尊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是举办活动的地方,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室"是用来居住的,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至于"左"与"右",谁尊谁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才固定"左尊右卑",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这种习俗的来源很有意思。正好像西方人见面握手总是先伸出右手一样,这些习俗的背后,又常常出于某种具体的需要,在每个人都佩戴武器的时代,伸出右手表明"我不会向你施加武力",这种朴素的表达友好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西方表示礼节的一种习俗。

④最后说说用餐。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是一桌人共享,而西方人习惯"各吃各的、各人一份"。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从倒酒、敬酒到饮酒,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规则和礼仪。其中敬酒是最重要最讲究的一环,规则也是最复杂的。通常,中国人还习惯频繁敬酒以表示热情、尊重等意。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衬,作用在于衬托饮食的美味,什么时候喝,要喝多少都由个人自己决定。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中西礼节虽然在形式和内涵上有不同,但都注重人际交往时要友善、礼让、文明。

B.西方人习惯在见面时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来直接表达自己亲密、亲热的情感。

C.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在堂屋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D.中国传统用餐礼仪中,人们常常通过频繁敬酒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尊重之意。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的差别。

B.第②段"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一句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第④段"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都是一桌人共享"一句中的"绝大多数"删除后,原文意思没有改变。

D.本文先总的介绍中西礼节在形式和内涵上有差别,然后分别介绍在见面礼、座次、用餐时礼节的不同。

(3)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中西礼节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旅居海外多年的长沙人孙梅,和她的英国丈夫一起回乡探亲,受邀前往昔日恩师蒋老师夫妇家吃饭,共叙师生情谊。

①作为主人的蒋老师准备按照西方礼节招待客人,安排座位时,他应该把孙梅的英国丈夫安排在自己的左边还是右边?为什么?

②蒋老师提醒妻子席间不要劝菜劝酒,理由是什么?

来源:2018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蝙蝠鼠中仙

秦自民

①蝙蝠的样子有点像老鼠: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朵,而且也跟老鼠一样喜欢夜晚活动。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这样的诗句,蝙蝠也被称为鼠仙。

②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可见,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加,建筑物、装饰品、家具、服装、瓷器、玉器、书画上经常有蝙蝠图案,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为常见,寓意“五福临门”。

③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蝙蝠,可能是受到一些传说的影响。明朝学者冯梦龙在《笑府》中编了一个故事: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蝙蝠曰:“吾有足,属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麒亦责之。蝙蝠曰:“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继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这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耻、没有立场的人。

④在西方,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传说罪恶的灵魂能转世成吸血蝙蝠继续作恶。这些故事的流传给蝙蝠带来了邪恶的坏名声。而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

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白居易在《洞中蝙蝠》中说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静地歇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沛地外出觅食。

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高楼曲》中有“岁暮天涯客,黄昏蝙蝠飞”的诗句。的确,蝙蝠很善于在漆黑的夜晚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捕食昆虫既满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帮了人类的忙,因为这些昆虫大多数是有害的。事实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一。

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看见”猎物。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他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⑧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朵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的超声波分辨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性质。这种通过对回声的频率强弱以及发出与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等进行分析来探测目标的方式就是回声定位。蝙蝠喉部通过声带震动而定向发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对蝙蝠很重要。如果被堵塞耳朵,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蝙蝠也会像醉汉一样乱撞;如果只蒙住双眼,蝙蝠的行动却不“盲目”,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甚至1分钟内可连续捕捉到10余只飞行中的昆虫。

⑨鉴于蝙蝠的出色表现和非凡本领,荷兰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认为:“不论以何种标准而言,听觉冠军都该属于蝙蝠。”正因为如此,蝙蝠也成了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蝙蝠不仅有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  而且是唯一一类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蝙蝠虽没有真正的翅膀,却有功能绝不亚于翅膀的翼手,蝙蝠家族因此得名“翼手目”。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前肢为构造极其轻巧的翼手,这种翼手宽大灵活,操控性极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状产生升力,因此,蝙蝠在空中急转弯的本领远胜于鸟类。此外,蝙蝠胸、肩部的强大肌肉集中在躯干部,胸骨具有和鸟类一样的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样的构造使蝙蝠飞起来更加灵巧自如。

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⑫世界上有一种蝙蝠具有罕见、奇特而又令人惊诧的饮食习惯,它们的猎食目标竟然是水中的鱼。兔唇蝠就是这样一位渔夫。它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到猎物,强大的飞行能力能保证它轻盈地掠过水面,而修长的脚趾和锋利的爪子,使其能轻而易举地抓到浅水中浮游的光滑的小鱼。

⑬得益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蝙蝠侠”,蝙蝠的形象在今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的确,蝙蝠不是老鼠,蝙蝠是像神仙一样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是鼠中仙。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简析选文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的作用。

(2)下列诗文对蝙蝠特点的描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曹植《蝙蝠赋》:“行不由足,飞不假翼。……不容毛群,斥逐羽族。”

B.葛洪《抱朴子》:“千岁蝙蝠,色如白雪。……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

C.清人蒋世铨《费生天彭画赠百泉》:“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

D.范成大《蝙蝠》:“伏翼昏飞急,营营定苦饥。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奚为?”

(3)选文第⑫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在行文过程中,选文特别注重内容的衔接过渡,结构的严谨契合。请仿照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在第⑩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

来源:2018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你了解太阳吗?》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②天文学家把太阳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两大部分。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太阳核心、辐射区、对流层3个部分;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

③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产生核聚变反应之处,是太阳的能源所在地。

④太阳内部0.25﹣0.86个太阳半径区域称为太阳的辐射区。辐射区约占太阳体积的一半。太阳核心产生的能量,通过这个区域以辐射的方式向外传输。

⑤对流层处于辐射区的外面。由于巨大的温度差引起对流,内部的热量以对流的形式从对流层向太阳表面传输。除了通过对流和辐射传输能量外,对流层的太阳大气湍流还会产生低频声波动,这种声波将机械能传输到太阳外层大气,从而产生加热和其他作用。

⑥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太阳光球层是一层不透明的气体薄层,厚度均500千米。它确定了太阳非常清晰的边界,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

⑦色球层位于光球层之上,厚度约2000千米。由于色球层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层的1%,因此人们平常看不到它。只有在发生日全食时,即食既之前几秒钟或生光以后几秒钟,当光球所发射的明亮光线被月影完全遮掩的短暂时间内,才能看见在日面边缘呈现出狭窄的玫瑰红色的发光圈层,这就是色球层。

⑧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组成。亮度微弱,在白光中的总亮度比太阳圆面亮度的1%还低,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展现其光彩,平时观测则要使用日冕仪。日冕的温度高达百万度,其大小和形状与太阳活动有关,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广义的日冕可包括地球轨道以内的范围。

⑨从太阳的结构我们了解到,太阳虽然看似一个大火球,实际上它的能量是来源于太阳核心区域的核聚变反应。随着核聚变反应的不断发生,太阳的燃料也在不断地消耗,太阳究竟会不会永久存在呢?

⑩其实,太阳只不过是宇宙中不计其数的恒星之一,它有自己的寿命,最终也会死亡。有数据显示,这个生命期开始于大约46亿年前,还将延续45亿至55亿年,之后,它将因耗尽氢燃料和氦燃料,坍缩成一颗白矮星。

(来源:新华闻2018﹣05﹣27,有改动)

(1)对全文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对下面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列数字)

B.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1/4.(作比较)

C.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下定义)

D.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摹状貌)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太阳的核心区域。

B.太阳是宇宙中众多的恒星之一,也有寿命,现在的太阳正处在“中年”时期。

C.日冕的温度很高,但亮度微弱,因此,即使在日全食时也难展现其光彩。

D.“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几乎”从范围上进行限制说明。

来源:2018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结构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