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学校计划砍些竹木,将草房顶的朽料换下来。

②到了行动的前一天。将近下课,我说:“咱们班负责二百三十根料,今天就分好组,争取一上午砍好。”忽然有学生问:“回来可是要作文?不如先说题目,我们今天就写好。”我说:“活动还没有,你就能写出来,肯定是抄。”王福突然望着我,隐隐有些笑意,说:“定了题目,我今天就能写,而且绝对不是抄。信不信?”“我不信!”大家笑起来。王福举起手说:“好,我打下赌!”我说:“王福,你赌什么?”学生们纷纷说要我的钢笔,要我的字典。王福听到字典,大叫一声:“老师,要字典。”

③我的字典早已成为班上的圣物,学生中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竟没有,于是这本字典愈加神圣。我每次上课,必将它放在讲桌上,成为镇物。王福常常借去翻看,会突然问我一些字,我当然不能全答出,王福就轻轻叹一口气,说:“这是老师的老师。”我将字典递给班长保管。王福把双手在胸前抹一抹,慢慢地说:“但有一个条件,料要到我们三队去砍。”我说:“可以。明天的劳动,大家作证,过程有与你写的不符的,就算你输。”王福并不泄气,说:“好,明天我在队里等大家。”

④第二天一早,我集合了其他队来的学生,向三队走去。在山路上走,露水很大。学生们都赤着脚,沾了水,于是拍出响声,好像是一队鼓掌而行的队伍。大家都很高兴,说王福真傻,一致要做证明,不让他把老师的字典骗了去。

⑤走了近一个钟头,到了三队进山沟的口上。远远望见王福慢慢地弯下腰,抬起一根长竹放在肩上,一晃一晃地向我们过来,将肩一斜,长竹落在地下,我这才发现路旁草里已有几十根长竹。王福笑嘻嘻地看着我,说:“我赢了。”我说:“还没开始呢,怎么你就赢了?”王福擦了一把脸上的水,头发湿湿地贴在头皮上,衣裤无一处干,也都湿湿地贴在身上,颜色很深。说:“走,我带你们进沟,大家做个见证。”

山中湿气漫延开,渐渐升高成为云雾,太阳白白地现出一个圆圈。林中的露水在叶上聚合,滴落下来,星星点点,多了,如在下雨。忽然,只见一面山坡上散乱地倒着百多棵长竹,一个人在用刀清理枝权,手起刀落。那人是王七桶。“老王,搞什么名堂?”王七桶向我点头,又指指坡上的长竹。王福走到前面,笑眯眯地说:“我和我爹,昨天晚上八点开始上山砍料,砍够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就去写作文,半夜以前写好,现在在家里放着,有知青作证。”王福看一看班长,说:“你做公证吧。字典。”王福忽然羞涩起来,声音低下去,有些颤,“我赢了。”

⑦我呆了,看看王福,看看王七桶。学生们看着百多根长竹,又看看我。我说:“好。王却心里明白过来,不知怎么对王福表示。

⑧王福看着班长。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王福看看我,我叹了一口气,说:“王福,这字典是我送你的,不是你赢的。”王福急了,说:“我把作文拿来。”我说:“不消了。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你是极认真的孩子,并且为班上做了这么多事,我就把字典送给你吧。”学生们都不说话,王福慢慢把纸包打开,字典露出来。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抬眼望我,说:“我输了。我不要。我要——我要把字典抄下来。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百,五百天。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

⑨我想了很久,说:“抄吧。”

(节选自阿城《孩子王》,有删改)

(1)为了字典,王福做了哪些事?

(2)一本小小的字典,为什么会成为“圣物”?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3)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4)抓住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①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

②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

(5)文中的“我”通过“赌字典”这件事告诉学生关于作文的道理是什么?

(6)结合选文,分析王福这个人物形象。

来源:2019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桃之夭夭

格致

①我家的屋后,有几棵大李子树,还有几棵海棠树,北窗外不远处还有一棵桃树。

②桃树开花的时候,北窗就被桃花挤满了。这样的美景,并没有谁多看一眼,那一树妖娆的桃花,自顾自开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自顾自忙着,等桃花谢了,我的目光在北窗外停留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那些绿茸茸的桃子,比粉红的桃花还要耐看。桃花简单,一眼就看清楚了。但层层叠叠的桃叶和蔵身其间的桃子,则让桃树进入了一个神秘时期。这时的桃树,有了景深,成为一个神秘通道的入口。

③我不知道这棵桃树长在我家北窗外有什么不对,我一出生桃树就在那里,我没出生呢,桃树也在那里。我看见桃树,就像看见后院的大李子树、海棠树,看见前院的柳树、樱桃树,它们是我家的一部分,和那三间草房子,构成了我的童年世界。

④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43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能过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活了,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真是我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

⑤这个奇迹是父亲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里比较温暖的地区,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

⑥父亲的桃树有着特殊的造型:它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被强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和东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为环境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腰还是向西北弯膜,由我父亲说了算。

我曾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棵桃树的。

⑦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地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到那个土坑里去,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土,直到把整棵树埋进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了一件大棉袄。等冬天来了,大雪一层又一层边把桃树的土包盖住,这等于在棉袄的外面又给桃树穿了一件貂皮大衣,让一棵树钻进土里冬眠,这是父亲的思维,我不知道还有谁会这么做。

⑧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一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再把土坑填平。这时我才明白,秋天的埋树是为了让桃树度过东北寒冷的冬天,李子树、海棠树、杨树、榆树……几乎所有的树,都不用埋,都能过冬,只有那棵桃树,冬天需要在土里冬眠,春天,父亲又把它从泥土中唤醒。那弯腰的桃树,照常开花、结果。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

⑨桃子成熟的时候,每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了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子。那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我此生吃过最好吃的水果。在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而是用手一捏,软的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己熟透的桃子?那种甜,是不可以描述的。

⑩每年的秋天,我家的北窗台上,会摆着一排排粉红色的桃核,那是我和姐姐放在那里玩的,等它们在风里干透了,互相磕碰的声音非常悦耳。

⑪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天,那棵桃树在父亲己不在人间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桃花开了出来。秋天,在那个没有了我父亲的秋天,桃树仍忍住悲伤,把桃子挂满枝头,那年的秋天,我吃到的桃子依然是甜的,依然是好吃得无法描述,依然有一排粉红色的桃核摆在北窗台上,进出的风吹拂它们……

⑫我不知道那年秋天的桃子,是我最后的桃子了。

冬天的时候,我来见桃树还站在北窗外的寒风里,几片红色的叶子在抖动。下雪了,桃树上挂满了雪花;起雾了,桃树上挂满了冰花。

⑭第二年春天,李子树开花了。樱桃付开花了,海棠树开花了,父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住悲伤,它一朵花也不肯再开了。

(选自《2018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刪改)

(1)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说说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

(3)请对第⑧段加点词“饲养”进行赏析。

(4)揣摩第⑬段划线句,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将“我”此刻的心情描写出来:(60字以内)

(5)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探究。

来源:2019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散文,完成各题。

父母的养老

郑宪

①那天,母亲说:“我们去养老医院。”

②有没有听错?94岁的母亲,为自己,为92岁的父亲,也为忙碌辛苦的我们,提出此愿望。因帕金森病导致行走艰困,生物钟日夜颠倒的父亲初听去养老医院,有点被惊到,心惴惴,但之后对母亲说:“你去,我去”。

③终是去了。入门不适的是父亲,知识分子的他觉着突然失去了“自由”。因怕摔倒,护理阿姨会阻止他随意走动;床边有高高的护栏,他视如手铐脚镣,忍不住对其踢打……此时,我们四个子女是伤感的,自责的:将父母送来此地,错了?母亲说:“没错的。决定到这里的,是我们自己。适应需要时间。”她只是要我们子女有空就常来看一下父亲。

④我们常去探望。那天,我带父亲到他们隔壁房间,见到一位背很佝偻的84岁老太。一问,她乃是病人家属。每天家里、医院来回,风雨无阻,服侍精神失常病痛住院的88岁丈夫。之后,父亲抱怨减少了。再一日,我给他们吃在家里煮好带去的鱼香肉丝面。父亲说好吃,母亲也说好吃。他们吃我煮的面,我吃他们在养老医院食堂烧的赤豆粥,炖蛋,冬瓜。吃完,父亲竟来了精神,甩开我搀扶的手,自己走了几步。母亲说你一个人不能,摔了不好。父亲说:“我看见你倒着走路了,这年龄,不能的。”那天他们俩说了许久的话。

⑤其实入院前,给父母检查,母亲可以不住院。母亲说:“他脾气大,胆小。我不在他身边,不可能。”一次,父亲又闹情绪,吵回家,母亲平静地轻拍父亲脸上几根银白的拉碴胡子:“你回家,我就一个人住这里。这是我现在和以后的家。”父亲木然,低头,无语。

⑥一日,护理阿姨不在,我给父亲擦洗,发现在稀落的毛发下,他后颈上有一大块暗红色的胎记,父亲92岁,我才第一次看到这个隐藏的胎记。父亲说:“儿子,你是第一次帮我擦洗。”我内心猛一惊

⑦意外和不幸,有时就在一切看似晴朗的日子里突降倾盆暴雨。

⑧几个月的精心护理,父亲在养老医院一次没跌倒,生物钟的日夜颠倒也大为改观。“一片大好形势”下,那天清晨却传来了消息:母亲在病房内意外摔倒,股骨骨折了。家人一起急速赶往医院。见到痛苦又好像做了错事一脸歉疚的母亲,她只说大意了,两只手握着东西,没支撑,转身一滑,倒地了。和护理阿姨无关,更和护士医生无关,就是她一个人的错。护理阿姨和护士医生在一边都红了眼眶

⑨母亲骨折后的两天,要去专业医院动大手术,换一个髋关节,还要全身麻醉。所有人都极度担心,但94岁的母亲坚决地要换回一个健康的自己。医生最初觉得保守治疗好,母亲闻之轻轻点头。后来又推翻:唯有手术,才有康复可能。母亲闻之再次轻轻点头,但要求我们对父亲“封锁消息”。医生术前说了句:“这老太太即便100岁,我也敢为她主刀。”

⑩过了五天,母亲就急着回养老医院的家。开刀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忘记了独自一人在养老医院的父亲,而护理人员说,父亲那几天的“表现”出乎意料地好,不来气,安静,饮食佳,配合度高。

⑪父亲和母亲“劫后团聚”,父亲轻轻握住母亲的手。平时他的手因病会不停抖动,但那天不抖,整个一只左手,稳稳地握住母亲的左手无名指。这时,母亲从被子里伸出右手, 很自然地罩握着 父亲的左手。

⑫一个秋日的午后,我推着轮椅,和父亲来到养老医院的花园。父亲说:“阳光好,桂花香。”又说,他其实早就清楚母亲动了大手术……

⑬哦,这桂花的醇香!

(选自2018年11月13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父亲对母亲说的“你去,我去”的意思是“如果你去,我就去”。

B.第⑧段的画线句从正面表现了母亲镇定坚强、自担风险责任的可敬品格,令人感动。

C.第⑨段中母亲那两次“轻轻点头”,都是想“坚决地要换回一个健康的自己”。

D.第⑪段的“很自然地罩握着”表明一直以来都是母亲惦记、照看、主动爱护着父亲。

(2)说说朗读第⑤段画线句子时应采用怎样的语气,并简述理由。

(3)第⑥段中“我内心猛一惊”包含了“我”哪些心理活动?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末句蕴含的丰富思想感情。

来源:2019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A.地名他很熟悉,即使有时候绕点儿远也没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拉车的方法,以他干过的那些推、拉、扛、挑的经验来领会,也不算十分难。况且他有他的主意:多留神,少争胜,大概总不会出了毛病。至于讲价争座,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在哪里。在这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地讲价,而且有时候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像只好信任他,不敢想这个傻大个子是会敲人的。即使人们疑心,也只能怀疑他是新到城里来的乡下佬儿,大概不认识路,所以讲不出价钱来。及至人们问到,“认识呀?”他就又像装傻,又像耍俏地那么一笑,使人们不知怎样才好。

    B.祥子拿着两包火柴,进了人和厂。天还没黑,刘家父女正在吃晚饭。看见他进来,虎妞把筷子放下了:“祥子!你让狼叼了去,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

“哼!”祥子没说出什么来

    刘四爷的大圆眼在祥子身上绕了绕,什么也没说。

    祥子戴着新草帽,坐在他们对面。

“你要是还没吃了的话,一块儿吧!”虎妞仿佛是招待个好朋友。

    祥子没动,心中忽然感觉到一点说不出来的亲热。一向他拿人和厂当作家:拉包月,主人常换;拉散座,座儿一会儿一改;只有这里老让他住,老有人跟他说些闲话儿。现在刚逃出命来,又回到熟人这里来,还让他吃饭,他凡乎要怀疑他们是否要欺弄他,可是也几乎落下泪来。

“刚吃了两碗老豆腐”他表示出一点礼让。

(1)下列对上面两个片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面两个片段,节选自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B.“坐上吧,瞧着给!”祥子知道自己不会讲价,总是大方地让顾客随便给。

C.“你让狼叼了去,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表现出虎妞对祥子的记挂。

D.老舍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骆驼祥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祥子的“礼让”主要是针对刘四爷的。祥子为什么说“刚吃了两碗老豆腐”,而不是“简洁”地说“刚吃了”?请简要分析。

来源:2019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黄师傅

祁和山

    铸造车间是全厂最苦最脏最累的地方,除了几个行政人员和老黄,其余的全是临时工。黄师傅五十出头,膀大腰圆,语少却幽默,他出身冶炼世家,手艺呱呱叫。有几家私人老板想高薪挖他去全面负责,却被一口回绝。别人替他可惜,说他跟钱作对。

    老黄说,我是属狗的,不嫌家贫。

    厂领导几次安排人跟老黄学手艺,都被拒绝。两年前,铸造车间李主任想让侄子跟老黄学两招。他特意请老黄上饭店,叫侄子敬拜师酒。老黄说,敬酒可以,但不是拜师酒。我们有缘没分。

    李主任说,之前你怕教会同事抢你饭碗,没了地位。我侄子又不是厂里的,他学成了就到别的地方上班。老黄仍然不点头。

    装配车间张健举报车间主任张胖子领空饷,厂长很生气,免了张胖子的官职,让他继续去做车工。又从精工车间调一个副主任接张胖子的班,新主任一定要张健滚蛋,否则不上任。

    精工车间也不要张健,厂领导只得叫张健到铸造车间报到。李主任安排张健做整形工,这个工种是铸造车间最脏最苦的。第三天,老黄找李主任,让张健跟着他

    老黄说:“我现在岁数大了,需要有个人打打下手。”

    提到这件事,李主任就有些恼火,语气忍不住重起来:“以前你怎么一直不肯要?”

    老黄笑了笑,说:“以前我逞能,觉得自己身强力壮不需要帮手。可是岁月不饶人,不服不行。”

    铸造车间全靠老黄撑着,得罪不起。虽然不太情愿,李主任也只得同意。不过,他让老黄叫张健以后注意点,不要乱管闲事。老黄说,我会让他注意的,他又不是小孩子,不可能动不动就生病。

    张健不抽烟,但买了两包烟在车间里挨个敬了一圈。老黄说。大家都是一个厂的,论装配产品,我们还喊你师傅呢。他们喊我老黄,你跟他们一样也喊老黄吧。张健心里暖暖的,仍一口一个黄师傅。

    配料是铸造车间最轻松却最有技术含量的工种,这种活不能完全依赖生搬硬套,很多时候得靠操作者丰富的临场经验。黄师傅不仅教张健如何配料,还讲解铸造的全部要领。黄师傅说,技术全面将来不在这个厂也饿不死。对此,张健深有体会,更加用心去学。

    两年一眨眼过去了,张健在铸造车间也能独当一面。但厂里的形势一天不如一天,常常去了没活干,很多人开始自谋生路。第三年春天,厂子终于支撑不住,宣布破产倒闭,所有人下岗。老黄在厂门口站了很久,叹着气离开。

    那些老板闻讯而来。老黄说,我要带上铸造车间所有的弟兄,你们谁能做到,我就跟谁走。至于工资,跟他们差不多就行。一个工厂规模较大的老板说,没问题。我的厂刚开门,正好需要人,也省得招工了。黄师傅你怎么能跟他们一样,工资我心里有数。

    不久,老黄把张健推荐给另一家铸造厂。张健一去,老板就委以重任。让他负责技术,工资是原来的三倍。一天,张健找老黄有事,见他正手把手教那些老同事,暗叫一声惭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工车间也不要张健”,是因为张健没有技术,说明这家工厂非常重视人才。

B.“第三天,老黄找李主任,让张健跟看他”,表现黄师傅对张健的事很上心。

C.小说先写黄师傅不愿收徒,然后与他主动收徒,通过对比刻画出黄师傅的为人。

D.张健不抽烟,却“在车间里挨个敬了一圈”,这一细节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2)小说以张健“暗叫一声惭愧”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黄师傅的形象。

来源:2019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一汤陈

①裕后街有一句口头禅:吃遍整条街,不如喝口汤。这一口汤还得上“一汤陈”去喝。

②“一汤陈”是一间馆子的店名。店子原来叫“陈八碗”,老板姓陈。俗称陈八碗,还是源于祖上传承下来的“八碗菜”。因花了心思,俗菜也做出了几分特色。陈八碗接手馆子时,裕后街吃饭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的店子被逼得不死不活了。陈八碗只得把几个小工辞了。

③一个月后,一天没两桌客,掌勺师傅也走了。陈八碗只得自己掌勺洗碗了。

④这天傍晚,有个瓜脸女子上门,问:“老板,要小工吗?”刚好整个一天没半个客人来吃饭,陈八碗便脱口即说:“你是老板,你要小工吧。”瓜脸女子一噎,露齿道:“老板开玩笑呐。”“开啥玩笑?我这个狗屁老板今天都没饭吃了。”

⑤瓜脸女子知道怎么一回事后,便往店门走去。她走了几步,又转过身子,跟陈八碗说:“老板,点菜!”“你,你吃饭”陈八碗有点意外。瓜脸女子点点头。陈八碗说:“看见了吧,你才是我的老板。”“我第一次上馆子,好让你老板今天开个张吧。”

⑥原来瓜脸女子想帮自己!陈八碗心里不由一热。瓜脸女子点了一份青椒炒肉,他多抓了一把五花肉扔进锅里。炒好后,瓜脸女子说打包,拿回去给儿子吃。原来,瓜脸女子进城陪儿子读书,家底又不厚实,便想来裕后街找份小工做一做。陈八碗一吁:“都不容易呵。”就在此时,八九个吃饭的客人嚷嚷闹闹走了进来。瓜脸女子马上跟陈八碗进了厨房,帮他洗菜,切菜,端菜上桌。陈八碗见她做事利落,一张笑脸,嘴巴爽甜,便跟她说:“你是一个带财来的人。行,就在我店子做点事吧。不过,工钱只能拿人家店子的一半。等生意好了,我再跟你加点。”“好好好,谢谢老板!”第二天,瓜脸女子便来上班了。

⑦但接连几天的生意又不太好了。这天好容易才来了三四个客人。瓜脸女子在他们点菜时建议说:“我们店子的汤更是一绝,不妨点一个汤。”“什么汤?”有个胖男子问道。“鱼头汤。”“鱼头汤也算你店子一绝?哪个店子没鱼头汤?”“这汤你们喝了觉得一般般,算我请客呗。”

⑧陈八碗听到瓜脸女子这么一说,吃了一惊。客人倒是很乐意听到瓜脸女子这般说话,马上加了一份鱼头汤。不过客人结账时也没说什么,直接便把鱼头汤的账也给结了。

⑨客人走后,陈八碗跟瓜脸女子说:“做生意可不能这么说话。你今天算运气好。遇到一个不好说话的角色,这碗汤我得扣你的工资。”瓜脸女子笑道:“该扣就扣。”

⑩第二天中午,又来了十几个客人。带头的就是昨晚来吃饭的那个胖男子。他跟朋友说:“今天,我请你们喝鱼头汤。如果这鱼头汤算不上是裕后街最好喝的鱼头汤,我今天就把盆里的鱼骨头统统吞下去!”陈八碗一惊,又来了一个乱说话的人!

⑪但他感到意外的是,一碗鱼头汤让客人们喝得连声叫好,还追加了一大盆,很快,店子里的生意好了起来。每拨客人第一个菜就是点鱼头汤。陈八碗有点莫名其妙,这鱼头汤自己熬了那么多年,怎么突然招人喜欢上了?他尝了一口汤,惊呆了。这汤怎么比以前的好喝多了?鲜而不腻,回味无穷。呵,看来自己要走运了吧。

⑫很快,他跟瓜脸女子加工钱了。瓜脸女子笑道:“老板,您是个好人,好人有好报。”

⑬第二年,陈八碗把店招牌换了,取名叫“一汤陈”。这牌子一亮,店子的生意更加火爆。

⑭这年冬,陈八碗上街买鱼头时滑了一跤,屁股上的骨头全裂开了,店子只好交给儿子打理。小老板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瓜脸女子辞了。理由就是一个,瓜脸女子年龄大了一点,有损店面形象。他又花大价钱找了几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来当服务员。陈八碗一唏嘘,这店子他做不了主啦。

⑮几年后,瓜脸女子来找“一汤陈”店子。结果发现,店子不知什么时候倒闭了。她敲了半天门,才见陈八碗撑着拐杖把门打开。瓜脸女子称,她儿子刚考进北京城里读书,便想上门答谢老板前几年的帮助,又问:“怎么馆子不开了?”“妹子,你不晓得,我儿子一接手,生意就越做越差。你说奇怪不奇怪,你走后,这鱼头汤就没人喝了。我尝了一口,是不好喝了。我都把熬鱼头汤的方法一五一十传给了儿子,怎么汤就是不好喝了?”

⑯“老板,您还蒙在鼓里吧”瓜脸女子说,“现在,我不瞒您了。在您做的鱼头汤里我偷偷地加了两味中药粉来,鱼汤才特别好喝。放心好了,我奶奶传给了我一个秘方,不仅好喝,还补身子。奶奶说过,帮人便是帮自己。”“天呐,原来是这样!”陈八碗才明白一切。

⑰没多久,“一汤陈”又开张了,老板换了,瓜脸女子做老板。不过,店名并没换。因为女老板也姓陈。她把陈八碗请来坐收银台,还开了一个很高的工钱。陈八碗说:“这行不行呢?”瓜脸女子爽朗地说:“有啥不行的?当年我最艰苦时,您收留了我。”

⑱女老板在鱼头汤里放了两味什么中药,至今仍是让街坊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谜。

(文/王琼华,有删改)

(1)瓜脸女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理解。

(2)从刻画人物方法的角度来说,第⑥段画线句子“他多抓了一把五花肉扔进锅里”属于什么描写?反映了陈八碗当时怎样的心理?

(3)小说标题“一汤陈”有什么含义?

(4)瓜脸女子在鱼头汤里放中药粉末的情节,被移至小说快要结尾才补叙,作者这样安排叙事有什么作用?

(5)这篇小说是以隐身的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的叙事视角有什么效果?

来源:2019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记叙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杨绛先生回家记(节选)

①2014年9月,杨先生将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还有钱锺书先生密密麻麻批注了的那本《韦氏大词典》,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移交时,周晓红和我在场,杨先生指着起居室里挂着的字画条幅,笑说:“这几幅虽然已登记在捐赠清单上,先留在这儿挂挂,等我去世以后再拿走,怎么样?免得四壁空荡荡的,不习惯也不好看。”

②遣嘱已经公证,书籍、手稿等重要物品的归属,也都做了交代。所收受的贵重的生日礼物,杨先生要我们在她身后归还送礼的人,其他许多物件,一一贴上她亲笔所书送还谁谁谁的小条。为保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她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毀了许多友人的来信,仅留下“实在舍不得下手”的极少部分。

③杨先生分送各种旧物给至亲及好友留念。有文房四宝、书籍墨宝,也有小古玩器物等。我得到的是一本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8年版的《英诗荟萃》,杨先生在此书的最后一页写道:学昭妹存览絳姐赠”。我惊诧于杨先生的神奇:我从未跟她提及我喜读中英旧诗,她竟对我与她有此同好了然于心。我深知这本小书有多珍贵,它曾为先生全家的“最爱”原已传给钱瑗,钱瑗去世后,杨先生一直把它放在枕边,夜不成寐时就打开来翻阅,思绪萦怀,伴她入梦。许多页面,留有她勾勾画画的痕迹。我得到的另一件珍贵赠物,是一叠杨先生抄录于风狂雨骥的丙午、丁未年(1966、1967年)的唐诗宋词,都是些她最喜欢的诗词。第一页上赫然写着:“文革时抄此,入厕所偷读。”

④杨绛先生表面看似理性、清冷,其实她是很多情的。她一向把读者当成朋友,把理解她作品的读者视为知己,她存有许多对她作品反应的剪报。她拆阅每一封读者来信,重视他们的批评建议。她对中学语文教师对她作品的分析,发出会心的微笑。孩子们听说她跌了跤,便寄来膏药,让她貼。许多自称“铁粉”的孩子,是由教科书里的《老王》开始阅读杨绛作品的。有个小青年因为喜爱杨先生的作品,每年2月14日,都给她送来一大捧花;后来他出国留学去了,还嘱托他的同学好友代他继续送花,被杨先生戏称为她的“小情人”,前些年,她还常与读者通信,她鼓励失恋的小伙振作,告诉他:爱,可以重来。她劝说一个癌症患者切勿轻生,要坚强面对,告诉他忧患孕育智慧,病痛也可磨炼人格。她给人汇款寄物,周济陷于困境的读者而不署名﹣﹣

⑤2016年的春节,杨先生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大年初一,我去协和医院探视,跟先生聊聊家常,末了杨先生又交代几件后事,我心悲痛,不免戚威;杨先生却幽幽地说,她走人,那是回家

(文/吴学昭,有改动)

(1)阅读选文①一④段,将序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捐赠家中珍藏→①  →②  →与读者的故事

(2)批注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请自选角度,为文中第③段划线句作一份批注(从句子内容、表达情感或个人见解、心得体会等角度皆可)。

(3)请谈谈文章结尾划线句“她走人,那是回家”的含义及其作用。

(4)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杨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来源:2019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46个闪亮的名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他是个怪人。

②他很少说话,上学经常迟到,脾气还特别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每个学期的学费总要拖很久才能缴。

③他成绩不好,又不大合群,因此,同学和老师都不太喜欢他。

④再后来,他与我成了同桌。可不到一周,我们就被调开了。

⑤他喜欢把书推得乱七八糟,有时还会闯进我的领地。有一次,我怒了,指着他的脑袋问他:“你怎么这么没有家教呢?你爸爸是怎么教你的?”

⑥因为这句话,他忽然跳起来踹了我一脚。此时年少气盛,我怎忍得住?我们大打了一架之后,彻底成冤家仇人了。

⑦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忽然莫名其妙地跳起来打我。

⑧初二上学期,他继续欠缴学费。班主任问他具体什么原因,是不是有什么困难。他不说话,把头埋得很低很低。

⑨没人理他,他也没有朋友。就连上体育课时,他通常都是一个人躲在教室里睡大觉。因为没人愿意和他做同桌,所以他被调到教室的角落里一个人坐。很快,我们便把他遗忘了。

⑩初二时票选班委会,大家选出来的班长是个女生,她不仅为人善良、学习勤奋,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因此人缘极好。

⑪一次体育课自由活动的时候,班长拿着一张绿色的信纸来找班里的每个人签名。她说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想把大家的字迹都留在一起,这样比较有意义,而且,只要谁签字,她就免费请谁喝一瓶可乐。所有人都乐坏了,争先恐后地跑过去签。

⑫最后,46个人拿着46瓶可乐回到教室,有说有笑,把角落里的他反衬得更加孤独与落寞。

⑬再后来,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起初我以为是自己的错觉,后来一问,大家都这么认为。

⑭他不仅把整个班里的卫生都承包下来,还天天顶着大太阳去操场上提水给同学喝。最离谱的是开秋季运动会时,他陪跑、送糖水不说,还喊“加油”两个字喊得比谁都热血沸腾。

⑮没人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但他的行为的确像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在努力汇聚的同时,也已把周围的心灵全然濡湿。

⑯很多人觉得感动,对他伸出援助之手。有人帮他补习,有人给他买早餐,甚至有人提议在新学期秘密募捐,帮他把学费的问题给解决掉。

⑰期末考试过后,他虽然成绩只是中等,但仍旧被选为年度进步最大的优秀学生,上台发言。

⑱那是我第一次见他流泪。他从兜里掏出一张绿色的信纸,小心翼翼地摊开:“我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妈妈一个人带着我和弟弟,很辛苦。那天我来得很早,打算收拾完书本然后退学,没想到,竟收到了这封信。真的很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之前我还一直担心你们会看不起我……没有你们给我凑的学费,我可能已经是个苦命的煤炭工了……”

⑲所有人都看清楚了。那张绿色的信纸上,有46种不同的笔迹和46个熟悉的名字。

⑳没人说话,也没人转头去看班长。我们都在那一刻突然长大了。

(1)文章以“他是个怪人”一句开头有什么作用?

(2)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并具体分析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3)第⑫段写出了他的什么性格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5)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来源:2019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月白湖荡

余飞鱼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他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他牺牲了。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

       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营长介绍给棒子。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信员啊。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扑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

       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随着战斗的结束,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信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信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作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鸟鸣,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2017年中国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

(2)按时间顺序,把小说情节归纳完整。(不超过50字)

①棒子得知通信员小王叔叔被小鬼子杀害,下决心为他报仇。

②新来的通信员张叔叔告诉棒子,新四军骑兵营准备和湖东二团会合,端掉鬼子碉堡,希望棒子带路,棒子同意。

 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湖湾处发出口哨,湖面上发出枪声,将骑兵营一举歼灭,原来骑兵营是日军假扮的,早被棒子识破。 

(3)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4)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棒子有哪些性格特征。

来源:2019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好人

爱玛胡

①要过春节了,门诊的病人缺一点儿不见少,大多是想趁年前看病开点儿药,迷信的说法是过年上医院晦气。

②我屁股不挪窝地一直看病看到下班时间,眼看门口没有病人了,隔壁诊室传来锁门的声音。我站起身,伸伸腰和脖子,准备洗手下班。

③刚关了电脑,门口一个人影一闪,又晃了回来。那是个60多岁的男子,貌不惊人穿着旧棉服,手里拎着个大行李包,看上去沉甸甸的。

④他拿着挂号单问我;“看病在这里吗?”我说:“下班了,去急诊吧。”看他脸色不好,我想:只当做个好事吧。接过挂号单,我把电脑重新开启,说:“算了,我给你看完病再走吧。”他有点儿局促地跟我道歉;“耽误您时间了。”他坐下,把包放在双腿间,夹得紧紧的。

⑤原来,他刚刚在开车时突然感到心慌,心跳得很快,当时人就快要晕过去,眼前一片模糊,出了很多汗。亏他还晓得把车开到路边停下。

⑥他坐着歇了会儿,感觉好些了,抬头发现正巧在医院旁边,就挂了个号。我一听大概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于是检查了血压、心跳,开检查单:“你应该是心律失常了,去查血、做心电图,我估计你得住院。”

他一听就急了,双手直挥:“医生,我不住院,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

⑧怕住院的病人不止他一个,我说:“不管住不住院,检查你总要做,那样我才知道开什么药给你呀。”

⑨他觉得有理,接了单子,拎包要走。

⑩我说:“心脏不好还拎重物满楼跑,出事我可负不起责,包就搁这儿,没人拿你东西,我帮你看着。”那包的四角都磨得起毛了,能装什么好东西!老人就是这样,啥都当宝。

⑪他犹豫了一下,把包放下,走了。

⑫我起身把他的包踢到桌子下面,别说,还越沉。我上了厕所,刚晃回来,他就进门了,手里拿着报告﹣﹣果然是心律失常,还好没有缺血。

⑬我劝他最好留院观察,但他还是坚持只开药不住院,他说他有事,要宽限两天,已经打电话叫人来接他了,路上不会出事。

⑭强求不得,我开好药方签好字,递给他时问:“什么事比命金贵呢?我搞不懂你。”他说:“医生,你不晓得,我带了一二十号人做工程,年底好不容易才结清账,一百多万在包里,我要赶回去给大家发工钱好过年。”

⑮一百多万?一百多万什么?我傻了,指指桌下的包,他点点头。我脑海中闪现出各种拖欠工钱、被跳楼索薪的黑心老板的新闻报道,脱口而出:“你是个好人呀!那你可千万注意,一忙完就要看病,好人要活长一些。”

⑯这时,接他的人来了,弯腰从桌底把包找出来。

⑰我说:“你心也真大,一百多万就交给不认识的人管。”

⑱他冲我笑道:“我知道你是好人。”

(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病人看病   医生看人》)

(1)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一听就急了,双手直挥:“医生,我不住院,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

(2)文中多次提到“他”的包,请结合语境对第④段的最后一句作具体分析。

他坐下,把包放在双腿间,夹得紧紧的。

(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选文最后“我”和“他”互认为“好人”,为什么?

来源:2019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记叙性文章阅读

人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毕淑敏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祖父小的时候很聪明,学业有成,正欲大展宏图之际,曾祖拿出一个古匣,取出两本书,对他说,孩子,我有一件心事,终生未了﹣﹣

       早年间,江南有一家富豪,酷爱藏书。他家有两册古医书,集无数医家心血之大成,为杏林一绝。富豪视若珍宝,秘不传人,后来,富豪出门遇险,一位壮士救了他的性命,富豪感恩不尽,欲以斗载的金银相谢。壮士婉拒:我不要钱,只想用你的医书救普天下人的性命,富豪想了半天,说,我可以将医书借给你三天。

       壮士得了书后,急如星火地赶回家,请来乡下的诸位学子连夜赶抄医书。时间紧迫,荧荧灯火下,抄书人急速依样画葫芦地描了下来。谁知,抄好的医书拿给医家一看,竟是不能用的。医家以人的性命为本,这种在匆忙之中由外行人抄下的医方,讹脱衍倒之处甚多,且错的离奇,谁敢用它在病人身上做实验呢?壮士欲再去借来重抄,孰料富豪家失火,所有藏书化为灰烬。从此这两册抄录的医书,就像鸡肋,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曾祖的话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祖父。

       祖父说,您手里拿的就是这两册书吗?

       曾祖说,正是。

       祖父说,您是要我把它们校勘出来?

       曾祖说,我希望你能穷毕生的精力,让它死而复生。但工程浩大,你这一辈子,是无法同时改正两本书的。现在,你就从中挑一本吧,留下的那本,只有留待我们的后代子孙了。济世教人的功用也是一样的,祖父随手点了甲本。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同一方未知的领域,同一个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

       祖父没有辜负曾祖的期望,像盲人摸象一般地摸索,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无法判定成分正误的方剂,他采集百草熬药炼成汤,以身试药,几次昏厥在地。为了一句不知出处的引言,他查阅无数典籍……祖父的一生围绕着这册古医书旋转,从翩翩少年一直变作鬓发如雪。到了祖父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终于将那册古书中的几百处谬误全部订正完了。

       人们欢呼雀跃,毕竟从此这本伟大的济世良方可以造福无数百姓了。但造化弄人,不久,远方发掘了一座古墓,里面埋藏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简,其中正有甲书的原件。人们迫不及待地将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原件相比较,结果古简完全吻合。祖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又在瞬忽之间烟消灰灭,毫无价值。

       古墓里出土了乙医书的真书吗?我问。

       没有。朋友答。

       我叹息说,如果祖父当初选择了乙书,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啊。

       朋友说,我也问过他这个问题。

       祖父说,对我来讲,甲书乙书是一样的。我用一生的时间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它的真实。这已经足够。

(选自《毕淑敏散文集》)

(1)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认真梳理后将下面空缺的情节用四字短语补充完整。

壮士借书→①  →藏书被烧→②  →③  →原书出土

(2)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加点词富有深意,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品析。

曾祖的话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祖父。

(3)祖父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分析并归纳。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并结合上文内容,谈谈你对“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它的真实。”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使中国水稻亩产从1964年的200公斤增长到2018年的1065.3公斤,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新华网评)

来源:2019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姥爷来了

敬一丹

       我姥爷来了。那是让我惶惑的1968年秋天。那一年,在几个月之内,妈妈、爸爸、姐姐先后离开家到干校去了。每走一个人,家里就空一块,我一点点失去安全感。家里只剩下我和两个弟弟。我13岁,大弟10岁,小弟7岁。

       那日子怎么过呢?这时,姥爷来了。姥爷是个大高个儿,但背有点弯了;浓眉大眼,但眼角垂下来了。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我和弟弟们写给妈妈爸爸姐姐的信中,总会提到:我们很好,姥爷也很好……

       我妈妈的工资一度停发了,家里日子过得紧。姥爷先给我们立了规矩,花钱得报账。

       记得那时,姥爷派我和弟弟出去给家里买东西,姥爷估摸着预支些钱,等我们完成任务回来,酱油多少钱,醋多少钱,得说清楚,找回来的零钱,都得交给姥爷。有时,找回一分钱,心想,姥爷不会要了吧?但姥爷还是会问:找的钱呢?姥爷不识字,只认识数字,却会打算盘,记账靠心记、心算,脑子特好使。

       两年后,妈妈终于回家了,姥爷把攒下的200元钱,交给妈妈。妈妈很意外,日子这么紧,怎么会攒下钱呢?姥爷说,就是怕你们再停发工资,孩子们得吃饭啊!

       姥爷有时晚上喝一点点白酒,但从来没有什么下酒菜。冬天里的一天,我给他买了一点儿粉肠,让他喝酒时切上几片。可那天回家掀开锅盖,闻到一股香气,原来,姥爷把粉肠和白菜炖在一起,都给我们大家吃了。那天,吃得很香,心里却很难受。

       有了姥爷,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不论是穷日子,还是愁日子,他都能找出乐儿,他年轻时就是这样,我妈妈曾写道:“小时候,爹赶马车风尘仆仆回家,一进院就喊:‘大丫头,车上草里有花!”原来,他在草甸子割草的时候,遇到野花,就留心割下来,捆在草里带回家,因为,爹有七个孩子,五个是闺女,爹知道,闺女喜欢花。闺女闻声奔来,把草捆打开,野百合!黄花!蓝雀花!闺女一枝枝挑出来,找几个瓶子罐子,装上水,乐乐呵呵把花插起来,贫寒的家里立刻就亮堂起来。爹看着花对女儿说:“好看吧?”女儿看着花想,爹奔波养家那么累那么苦,还有心思给女儿采花!

       果然像我妈说的,姥爷把愁日子过得也挺有趣。

“冰棍﹣﹣3分钱一根﹣﹣”

       吆喝声刚落,就听小弟在院子里,冲着四楼阳台大喊:“姥爷!姥爷!”

       望下去,小弟正伸出三个手指头,充满期待地看着姥爷。姥爷就随手用夹衣服的小竹夹子夹上3分钱,朝小弟扔下去。小弟的目光紧盯着“目标”,飞快捡起,奔向冰棍!

       有的时候,姥爷会逗一下小弟。他用竹夹子夹上小煤核儿,扔下去。小弟不知有诈,跑去,捡起,兴奋,失望。楼上楼下逗着,乐着,然后,姥爷再扔下去3分钱,看小弟欢天喜地心满意足地吃冰棍。这成了爷孙俩的游戏,老少都挺乐呵的。

       假如没有我姥爷,那些日子会是什么样儿?那一定是愁云笼罩的日子,我和弟弟们的性情可能是忧郁的、胆怯的、缺少安全感的,甚至是扭曲的。幸好有姥爷在,我们度过了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选自浙江人民出版社《那年,那信》,有改动)

【注】①姥爷:北方大部分地区对外祖父的称呼。

(1)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闺女闻声奔来,把草捆打开,野百合!黄花!蓝雀花!

②爹看着花对女儿说:“好看吧?”女儿看着花想,爹奔波养家那么累那么苦,还有心思给女儿采花!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姥爷”这一人物形象。

(3)上文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

(4)“那天,吃得很香,心里却很难受”一句意味深长。请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描摹“我”当时的心理活动。(不超过50字)

来源:2019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完成了下面的填空。

这篇小小说以  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  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2)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分析。

(3)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4)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

(5)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来源:2018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①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脱早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下列对选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盛况空前的村寨传歌            B.婉转动听的村寨漫歌

C.以歌会友的村寨聚会            D.避疫免灾的“金满斗会”

(2)下列对选文画线句子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歌声让作者陶醉。

B.表现歌声的舒缓自如,婉转动听。

C.歌声与阵阵松涛和鸣,张弛有度,震撼人心。

D.突出了男女老幼合唱歌声的和谐之美。

(3)下列对选文画线句子②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老人虽年过七十,但仍身体健壮、精神矍铄。

B.把老人唱的歌比作“歌库”,表现歌唱内容的丰富。

C.重点表现老人本色当行,吹奏的曲调多样,技艺高超。

D.样样在行热情传歌的老人维系了歌会的世代相传。

(4)下列对选文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从选文看,歌会的“热闹”表现在参加的人多范围广、歌唱的内容丰富、持续时间长等方面。

B.选文所写的云南歌会古老淳朴、场面热烈,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C.选文重在写人物,尤其是写了参加歌会的妇女光鲜的服饰,以此来衬托她们的歌声之美。

D.选文运用全局描绘和细部刻画相结合的写法,表现作者对云南歌会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来源:2018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云端上的村庄

秦 岭

天,拎着村庄;村,踩着云端;云,罩着崖顶。

②站在大渡河畔,我东张西望,唯见白云悠悠,不见一脊一瓦。我在想:那高高的云端之上,真的会是胜利村人的故乡吗?

③当地文友问我:“你在找什么?”

④“云端上的村庄。”

⑤“其实,所谓‘云端上的村庄’,听着充满诗情画意,说穿了那是典型的‘悬崖村’,咱这一带有很多。至于胜利村旧址,如果不是特别好的天气,肉眼是看不到的。”

⑥初闻“云端上的村庄”,应该与早先媒体曾经报道过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勒尔村有关,记得当时我正在家中看电视,荧屏上惊现这样的画面:村子在云端若隐若现,峭壁上凌空垂挂着长长的藤梯,崖畔上镂刻着窄窄的石阶,几十名放学回家的小学生,像一长串贴在悬崖上的壁虎,手脚并用,一寸寸、一点点往上蹭,蹭,蹭……可这次到了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我才知道当年的胜利村比阿土勒尔村有过之而无不及。云端里的胜利村,海拔高达一千六百米。当地人说:“人掉下去,就像从天上掉下去一样,不沾一根草。”

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一刻,我真正懂了李白。

⑧“老鹰茶,茶老鹰,香飘万里留客人……”

⑨风中,隐隐约约传来山歌声,如丝似缕,优美婉转,这应是从胜利村新址传来的吧。靠近村口,迎面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道林子峡谷第一村”八个大字。朋友曾提醒我,他二十年前和朋友不远千里下川西,曾攀爬过好几个“云端上的村庄”,从谷底到村庄,来回平均至少三天时间。很多乡民与世隔绝,见到他们这些不速之客,目光里充满了戒备和疑惑。

⑩绕过大石碑,一条开阔整洁、弧度如虹的主街道扑面而来,两旁是几十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川西特色风貌建筑群:民居、超市、宾馆、文体活动中心……白墙青瓦,廊檐飞翘,阁楼竞秀,古朴中洋溢着时尚,雄浑中饱含着风情。小巷时见小桥流水,门口多有桂树浓荫,院内常常鸡犬相闻。各种石砌、木搭的花圃、围墙,玲珑雅致,风格迥异。三三两两的村民有的在聊天,有的在下棋,有的主动和我打招呼,表情善良友好。

⑪街道中央的文化广场上,三位美丽的彝家姑娘,身穿崭新、漂亮的彝家服饰,正在介绍这里的老鹰茶:“先生,喝杯老鹰茶吧。”

⑫我问:“一杯多少钱?”

⑬“咱自产的,不要钱,只要你们外边人常来做客就行。”

⑭其中一个姑娘告诉我,她们几位并非云端上下来的移民,但她们所在的公司认准了胜利村得天独厚的旅游前景和发展商机,专门在这里开发老鹰茶。云端上的环境适宜种植老鹰茶。如今人下了云端,茶却上了云端,种植面积扩大,行销省内外。三位姑娘手拉手,唱起了《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路旁的花儿正在开,树上果儿等人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⑮不用问,进村之前听到的山歌,一定是这三位姑娘唱的了。我尝了一口老鹰茶,果然别有风味。

⑯蓦然回首,这才发现身后矗立着一个巨大的石雕,内容展示的是当年胜利村人背着背篼在云端上艰难攀登的画面。正面题有四个大字:云端移民。石雕背面,镂刻一行小字:这里的人们来自悬崖绝壁的云端之上。

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正在给游客讲云端上的故事:“我们来自云端,来云端之前,湖广是我们的家乡……”

⑱我再次把目光投向云端。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28日12 版,有删改)

(1)胜利村人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2)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天,拎着村庄;村,踩着云端;云,罩着崖顶。(从修辞角度)

②几十名放学回家的小学生,像一长串贴在悬崖上的壁虎,手脚并用,一寸寸、一点点往上蹭,蹭,蹭……(从描写角度)

(3)第⑥段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简要分析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末“我再次把目光投向云端”语意丰富,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来源:2018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人物分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