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宴
①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②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平日里,他们与土地为伍,与粮食蔬菜相伴,并无异于常人之处。只有在喜事场上,他们才被主家以“天地君亲师”中的“师”称呼,身份便有了些许特殊。
③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板”和“传菜”臂助左右,不敢怠慢。或许,他们不知“八珍”是何烹饪之术,更叫不出几道“满汉全席”中的菜品名号,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粝中带着精细,一如他们性情的折射。
④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的大爷。二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他是长辈,本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伺厨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⑤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⑥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对于食材的质,大爷向来很在意。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⑦按照本地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本家族人和左邻右舍都要去帮忙。炉灶锅台,杯碟碗筷,刷得纤尘不染,干货菜蔬,鸡鸭鱼肉,逐一备齐。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是先吊了一锅清汤。照他的话说,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厨师没了清汤,做出的菜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扒,还是炖、焖、煨、汆、涮、烩、熬,味道再好,终究是浮着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⑧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翻涌,锅底箅丝上的肉慢慢红润起来。大爷一声令下,大家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搅动鸡蛋的嘚嘚声,切葱姜末发出的唰唰声,“粗斩细剁”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噼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欢快地摇曳着。
⑨薄暮时分,“备宴”收尾,建春哥和伯父送来糖茶,表示感谢。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讲古说今,大爷话不多,深邃的眼神让人捉摸不透。晚九点左右,大家散去,大爷斜躺在连椅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沉重混沌的鼾声。
⑩第二天,阳光灿烂,天气晴好。唢呐声声,鞭炮齐鸣。建春哥迎来了堂嫂。他们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开花的呛味,非常好闻。另一头,大爷将两碗宽心面下好了,由本家嫂子用红漆木盘端给两位新人。宽心面,嫩香腆润,每碗一整根,代表一心一意,蕴含美好的寄托。这时,“传菜”的伙计捎话过来,客人已经遵照安排入座,大爷将手勺一挥,宣布开席!
⑪宴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天刚破晓到日上中天,大爷在“砧板”的配合下,忙而不乱,一口炒锅在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
⑫送走宾客,伯父安排大家会餐,再次表示感谢。我又尝到了大爷的手艺。大爷多喝了两盅,他说,他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乡宴了,但这次喜宴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次。大家打趣他,说他之前故意留了一手。他摆摆手说,每次都很用心,但这次感觉不一样,至于啥感觉,一时半会说不清。
⑬许多年过后,我结婚了,“大师傅”是从外庄请来的,因为大爷再也不能做喜宴了,或者说,我永远没有机会品尝他做的菜了。我陪客人入座,一道道菜端上餐桌,菜品用了很多新式调料,客人推杯换盏,赞不绝口,我却停了一下筷子,忆起大爷,还有他做的乡宴。
⑭那滋味,那么美,是浓浓的亲情,是家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2)与第③段“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相照应的句子是 。
(3)理解第⑦段“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这个句子的含义。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
(5)简要分析第⑪段画线句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6)文章结尾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7)文章的题目是“乡宴”,开篇却从做乡宴的“大师傅”写起,这离题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翅膀
①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我睡下铺,常常有些灰尘从床顶木板上掉到眼里。我便弄来几张山水画挂历,将床顶封了个严严实实。
②一天午休,一只前身呈浅黄色、小巧玲珑的泥蜂“嗡嗡嗡”的围着我床顶上的那张山水画直转。我暗暗地觉得好笑:这只小泥蜂好天真﹣﹣可能它是想从这幅画上的“花丛”中采出一些蜜来吧?真是“傻样儿”。
③以后的日子,小泥蜂竟成了我的常客。它天天都来,从不间断,有时围着床顶那幅画一转就是好几个小时。每次,它围着那幅画转了一段时间后,便从床顶飞下来,“嗡嗡嗡”的在我跟前叫个不休,似乎在给我唱着一首首动听的歌谣……
④实习前,我收到弟弟的来信。信中说母亲天天在村口盼我回家,人也瘦了许多。信中还告诉我一件事:前段时间姐姐与家里失去了联系,母亲急得整晚整晚都睡不着觉。四处打听才得知姐姐被人骗去了外地。去解救时,在争执中动起了拳脚,姐姐吓坏了。母亲冲上去一把推开阻挡的人,张开双臂紧紧护住姐姐,自己却挨了不少拳头,伤了胳膊。母亲回来后嘱咐小弟不要将这一切告诉我,说怕影响我毕业考试。
⑤读完弟弟的来信,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⑥实习回校后,那只小泥蜂又来了,还是“嗡嗡嗡”地围着床顶那幅画转。
⑦一天中午,当小泥蜂再次出现扰得我睡不着觉时,我的心情坏透了。我拿起床头的一本书,猛地向它打去。小泥蜂被打落到了地上。它像突然加大了油门的小发电机,在地面拼命旋转着,发出一声声急促而沉闷的声音。我从床上弹了起来,用脚向它踏去,想置它于死地。就在即将踩上它时,小泥蜂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勇气,竟像流星般从我的脚底下一蹿而起,飞逃而去……
⑧第二天,小泥蜂没有来,我想它一定不敢再来了。
⑨第三天中午,小泥蜂又来了,它的身子向左边倾斜着﹣﹣显然,它的翅膀被我击伤了。小泥蜂尽管受着伤,但它还是“嗡嗡嗡”地围着床顶那张山水画艰难地一圈又一圈地转着。它显得特别焦急,像是要把画纸顶穿。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等小泥蜂飞走后,便将床顶那张山水画撕了下来。几粒白白的、米粒状的虫卵伴着一些小黄泥土掉到了床上。原来,小泥蜂将卵产在这里﹣﹣那是它宝贝的窝。
⑩一切真相大白!可爱的小泥蜂,你天天围着这里转,你不顾翅膀折伤,视死如归,这一切不都是为了你的儿女呀!它们就是你的生命。可爱的小生灵,你有一颗多么崇高而伟大的拳拳母爱之心啊!
⑪当我怀着负疚的心,小心翼翼地将这几粒卵放回床顶小泥蜂的那个“家”时,我猛然间想到了家乡我那背负生活重担的母亲。她艰难拉扯五个子女,而今又被人伤了胳膊﹣﹣母亲的“翅膀”已是伤痕累累了,但她仍用瘦弱的身体全力守护着自己的儿女。不知何时,我的脸庞已被泪水打湿。
⑫以后的日子,小泥蜂将蜂卵搬走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过。
⑬而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兄弟姐妹也都早已成家立业。而我至今还一直惦念着那只曾被我伤害过的小泥蜂。多少次梦回大学,梦中,那只小泥蜂是那么真切地出现在眼前:它受伤的翅膀已痊愈,正带着它的“孩子们”在校园的万花丛中自由地飞翔……
(作者刘鹏,文章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题目“母亲的翅膀”的含义。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母亲冲上去一把推开阻挡的人,张开双臂紧紧护住姐姐,自己却挨了不少拳头,伤了胳膊。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就在即将踩上它时,小泥蜂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勇气,竟像流星般从我的脚底下一蹿而起,飞逃而去……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⑬段画线句“它受伤的翅膀已痊愈,正带着它的‘孩子们’在校园的万花丛中自由地飞翔……”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讲解。
阅读《变色龙》(节选),回答问题。
①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②“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它!哎哟……哎哟!”
③传来了狗的尖叫声。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又传来了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 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④“好像出乱子了,长官!”巡警说。
⑤奥楚蔑洛夫微微向左一转,往人群那里走去。在木柴厂门口,他看见那个敞开了坎肩的人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奥楚蔑洛夫认出这人是首饰匠赫留金。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原来是一条白毛的小猎狗,脸尖尖的,背上有块黄斑。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⑥“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⑦“长官,我好好地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赫留金开口了,拿手罩在嘴上,咳嗽一下,“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这贱畜生无缘无故就咬了我的手指头一口……您得原谅我,我是做工的人,我做的是细致的活儿。这得叫他们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也许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啦……长官,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要是人人都这么让畜生乱咬一阵,那在这世界上也没个活头了。”
⑧“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⑨“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⑩“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
⑪“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的脑子上哪儿去啦?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见,你们猜猜看,结果会怎样?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
⑫“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它的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
⑬“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⑭“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⑮“将军家的厨师来了,问他好了﹣﹣喂,普洛诃尔!过来吧,老兄,上这儿来!瞧瞧这条狗,是你们家的吗?”“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那就用不着白费工夫再上那儿去问了,”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他哥哥是前几天才到这儿来的。我们将军不喜欢这种小猎狗,他哥哥却喜欢。”
⑯“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⑰“是来住一阵的。”
⑱“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⑲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 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⑳“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1)阅读选文,概括说明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小狗和赫留金的态度不断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
(2)简析第③段中“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句话中“钻”字的表达效果。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①“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描写方法:
作 用:
②“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
描写方法:
作 用:
(4)你是怎样理解第⑲段中围观者的“笑”的?
(5)读完本文,某同学写了一幅对联的横批和上联用来评价奥楚蔑洛夫,现在请你补写出下联。
横批:媚上欺下
上联:面对权贵趋炎附势尽显奴才脸。
下联: 。
磨刀匠进城
肖国才
①仲春的一个周末清晨,小区门口来了位衣着朴实、满脸笑容的磨刀匠。身材魁伟,嗓音洪亮,一声"磨--菜--刀哟"的吆喝,穿破晨雾,回声不绝,引来小区居民和过往的路人驻足围观。
②"磨把菜刀多少钱呀?"
③"刀磨了不好用,怎么找你退钱呢?"
④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问,围观的人越聚越多。磨刀匠清清嗓子,一脸和善地拱手作揖,然后笑盈盈地对围观者说:"老少无欺,明码实价。每把刀十元。如果磨得不好,分文不收,再倒赔一把刀的钱。初来乍到,大家信不过我都正常。今天磨刀不收钱,用得好,下次给不迟。"
⑤话音刚落,只听人群里有人喊了声"好",然后说要用自家的刀先来试试磨刀匠的手艺。
⑥围观者的目光齐刷刷地循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小区里那个面目清癯、凡事喜欢较真的老邹。
⑦"磨刀真的不收钱?"老邹问。
⑧"当然。手艺人说话做事讲诚信,不会虚头巴脑讹人。"磨刀匠答。
⑨约莫十分钟后,老邹就把两把菜刀放在了磨刀匠的面前。
⑩磨刀匠麻利地从蜡黄色帆布包里取出四块磨刀石。他把矿泉水瓶当花洒,在一块条砖型青石上轻轻点了点,水珠均匀地洒在条石上。然后,他就着水珠把菜刀按在青石上磨起来。磨好一面后再磨另一面。刀刃上有个米粒大的缺口,他又换上一块有凹槽的青石,夹着缺口磨。最后,再用细腻的青石磨光刀口。所有程序完成后, 他揪了几根头发搭在刀口,用力一吹,头发被齐刷刷割断。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⑪不需多言。老邹拿着磨好的菜刀刚离开,几把生锈的菜刀就立马摆在了磨刀匠的面前。磨刀匠的脸上掠过一丝笑容,接着打开了话匣子。他对自己的磨刀手艺很自信,自信来自于他在乡下磨刀三十多年的经验。儿子从小到大读书的开销,都是他走村串户一把刀一把刀磨出来的。儿子研究生毕业后考进城里当了公务员,去年有了孩子。他进城帮儿子媳妇带孙子,刚来时很别扭,城里生活过不惯。于是,张师傅跟儿子媳妇说,周末他得出来透透气,顺带跟别人说说话,干干他舍不得放弃的磨刀手艺。时间久了,来磨刀的都很愿意和张师傅说上几句,听他聊这样那样的故事。
⑫又是一个周末的清晨,我去小区外面买菜。只见小区门口,张师傅来得很早,正猫腰坐在一张条凳上磨菜刀。我问他生意怎么样。他一脸喜色,下巴颏朝地上一堆待磨的菜刀点了点,说活儿多得出乎他的意料。他还告诉我,这些活儿都是前些日子来磨刀的顾客引荐来的,够他忙一天,不知道天黑之前能不能磨完。说完,他得意地笑。
⑬几天后,张师傅身边又多了一位中年汉子,帮着他一起磨刀。大家见了都问,张师傅你收徒弟了?张师傅笑呵呵地道出原委:不是徒弟,而是同行。这位中年磨刀匠也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吆喝了半天,没揽到一桩活儿。他主动跑来跟张师傅搭话。张师傅宽慰他:"不急,生意都是慢慢做出来的,坚持下去就会好起来的。"可他却说:"等不起啊,一家人还等着我挣钱呢,没活儿做怎么养家糊口。"张师傅听他这么说,思忖了一下说道:"要不,你做我的活儿,做多少得多少。不过,我得把丑话说在前头,你出的活儿我都要仔细检查,如果达不到我的要求,这活儿就不能给你做。"中年磨刀匠先是有些诧异,继而一脸感激,连声称谢。就这样,中年磨刀匠在张师傅身边干开了。他磨一阵刀,就递给张师傅看看,听听意见,再接着磨。张师傅认真地指点着他,即便是一点点瑕疵也不放过。
⑭有跟张师傅熟识的老顾客,私下里悄悄地提醒道:"老张,关键技术可不能随便传人,小心抢了你的饭碗!"张师傅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提醒,我不怕。"
⑮张师傅把一份看似不起眼的磨刀活儿做得风生水起,着实惠及了不少小区居民。一天,张师傅边磨刀边和顾客聊天:"再过两年,等孙子上幼儿园了,我就去工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开个磨刀公司。"说完他把磨好的刀递给顾客。顾客接过刀,看了看,拉长了声音:"好--"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
小说故事情节 |
人们心理反应 |
张师傅在小区里吆喝磨刀 |
半信半疑 |
张师傅现场展示磨刀手艺 |
① |
张师傅讲述自己磨刀故事 |
理解接受 |
② |
(同行)诧异感激;(老李)担心忧虑 |
张师傅想开磨刀公司 |
③ |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②赏析第⑭段加应词的表达效果。
(3)老邹在本文中有着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主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
阎连科
①出走和背叛,是少年时代楔进我脑里永远也拔不出来的一根桩。
②成长是由无数、无数次想要出走,而又不得不留下的过程叠加起来的;而成熟,是人生历练的静默不言的一种光。然而一次一次地想要离家和出走,想要把自己放逐到哪儿,也许正是长大、成熟的一种准备呢。在那偌大的田湖村,父母交给我们的爱,多得常常从小院漫出来。然而这种爱,还总是不能化去一个男孩想要离家出走的念想和理愿。有一天,我决定出走了。
③想到我决定要出走,有一种兴奋在我身上鼓荡着,仿佛不立刻离开那个家、那院子,我会窒息在那家那院的温暖里。也就说走就走,把作业课本收起扔在窗台上;把屋门、大门锁起来;把家里钥匙塞进家人可以找到的门脑上方的一个小墙洞儿里,就这么匆匆离家上路了。
④我不知道我要去哪儿,又好像早就计划好了要去哪儿样,直到沿着大堤走离村庄,东山渐近,田湖渐远,一片柳林外的伊河,白花花地泻在我面前,我才知道我要离家去哪儿﹣﹣我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
⑤老师说过,九皋是伏牛山余脉东延的主峰,海拔九百多米,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上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说的就是那山和那峰。说唐朝的李白,曾独自从龙门走来,上过那山峰。还在那儿留过一首名为《鹤鸣九皋》的诗:
⑥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
⑦这首诗,有啥儿意味和蕴藏,那时我是完全不懂的(现在也不懂),但却觉得不懂反而好写了,如“窗前明月光”那样的《静夜思》,因为人人都懂反而写不得。
⑧我总以为自己能写出那种人人都不懂的诗,也就蓄意要爬到那山上,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诗兴大发,写出一首好到别人都看不懂的诗。当然呢,写不写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终于离家出走、独自走了很远的路,经过了很多事,遇上了很多的艰辛和奇遇,它们都被我一一征服后,我成了站在山顶上的一个大人物。
⑨浪漫和草率,在我幼稚的胸膛发酵鼓胀着,使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离家出走的英雄气。走小路,过村庄;在村头遇到了土狗追着我跑叫和撕咬;遇到了哪村的一匹惊马从我身边飞过去,弹起的灰尘落在我脸上,我都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惊异。我是要离家出走的人。我要和李白一模样,独自登上那很少有人爬到山顶的九皋峰(一定要写诗),我当然不能有任何的惊惧和担忧。我就那么独自沿着东山下的村庄走,不和人说话,不和人来往,旁若无顾,视若无人,就到了九皋山下那条“牛瞪眼”的小路上。
⑩山在头顶,我在山下,正南的太阳烧在我的发梢上。我知道我不久就要登上九皋山,爬上主峰振臂高呼了。我要站在峰顶上,让风吹着我的头发和衣服,环顾四周,略思片刻,最后把我的胳膊高高举起挥动着,用我最大的嗓子对着天下唤:“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
“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为了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走过了两个村庄后,到了第三个我三姑家住的梁疙瘩村(这村名,烦),就有意绕过村庄,从村旁一片庄稼地里穿过去,沿着沟崖小道,攀着荆棵野榆走了很远的路,到了终于可以看清山顶时,以为峰顶到来了,诗也可能到来时,我可以站下回望,首先振臂高呼口号那一刻时,却从不远处的山崖边,蠕蠕动动爬上来一个人,收拾捆绑他在崖头砍拾的柴火(又是柴火),我们彼此一望,都怔着惊着了。他竟是我要躲要闪的三姑夫。三姑夫就那么如在那专门等我一样出现了。我呆在崖头边儿上,三姑夫看着极吃惊的我,很快平静下来连问了我三句话:“你怎么在这儿?”“是你三姑让你来这儿找我的?”“走,我们回家吃饭去。午饭都错过时辰了。”我就这样莫名其妙、前功尽弃地被我姑夫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匆匆吃了饭,赶着日落和黄昏,就带着我下山和过河,又把我送回田湖了。
盛大、庄重的离家出走,就这么草草地收兵结了尾。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还未及最后登上宣誓台,就被人从梦中叫醒了。现实总是比梦想和理愿有力量,少年明亮美妙的梦,被现实一碰即破后,我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登上那座山,再也没有可能在那山顶李白待过的地方坐坐与站站,高举着胳膊大唤了。
我的少年就这样了,还是那时候的李白好。
可我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就那样在历史与现实的错口和李白分手了。
(文章节选自《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较原文有删改)
(1)文章记叙了少年时代的“我”一次出走经历。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概述“我”出走的经过。
“我”不愿窒息在家庭的温暖里,决定离家出走→ → →
(2)欣赏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文章多次写“我”欲站在峰顶“振臂高呼”的愿望,有什么表达效果?
(4)“我”渴望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写一首好诗,但最终“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你认为“我”的成长与李白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谈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节选)
他又沿着这个方向走了很长一段路,正想向左拐,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湿润的深坑:“不要这个坑有点太可惜了,”他想,“可以在那里种桑麻。”于是他穿过深坑,在另一边挖了一个洞,然后才拐弯。帕霍姆向远处的山丘望去,燥热的空气使他的视线有些模糊:山丘似乎在抖动不已,在热气的遮挡下几乎看不到上面的人了。
“啊!”帕霍姆想,“我走得太远了,这次我必须缩短距离。”于是他加快步伐开始走第三条边。 他抬头望了一眼太阳:它已经走完了从天空正中央到西方地平线一半的距离,而他第三条边却还没有走完两英里路。他离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
“不,”他想,“尽管我的土地看上去不很对称,但我现在必须沿直线赶快往回赶。我走得够远的了,我已经获得了不少土地。”
于是帕霍姆赶忙在地上挖了一个坑,然后转身径直向山丘奔去。他现在全身都湿透了,双脚被荆棘刺得又疼又肿,双腿开始不听使唤。他渴望休息一会儿,但这根本不可能,因为他必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去。太阳不等人,它现在离地平线越来越近了。
“上帝啊,”他心想,“如果我刚才不那样贪婪,该有多好啊!如果我迟到了可该怎么办!”
他继续向前走啊走啊,尽管双腿好像绑上了重重的铅块,他还是不断地加快速度。他疾步而行,但离山丘还是很远。他开始跑起来,将外套、皮靴、水袋与帽子一件一件扔掉,只留下铁锨做拐杖。
“我可怎么办啊,”他又开始想,“我太贪心了,结果毁掉了一切。在太阳落山之前,我是赶不到目的地了。”
这种恐惧感更使他喘不上气来了。帕霍姆继续向前奔跑,被汗水浸透的衬衫与裤子紧紧贴在身上。由于干渴,他的双唇都干裂了。他的胸部急促地起伏着,就像铁匠的风箱,心跳如同铁匠手中的锤子,不停地抬起又落下。他的双腿也不听使唤,仿佛不属于自己似的。帕霍姆一想到自己可能会疲劳而死,心中不禁充满了恐惧。
尽管害怕死亡,他还是没有停住脚步。“我已经跑了这么远一段路,如果再停下来,他们会说我是个傻瓜的。”他心里想。于是他继续跑下去。离山丘越来越近,而且已经听到巴什基尔人的喊叫声。 这喊声更灼疼了他的心。他拿出最后的力气向前跑去。太阳离地平线不远了。烟雾中的太阳看上去大大的,红红的。残阳如血,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他离目标仅有咫尺之遥了。帕霍姆已经能够看到山丘上的人们正在向他招手,敦促他加快速度。帕霍姆鼓起最后一点力气,向前疾跑。他弯着腰,以免向后倒去。就在他到达山顶的一刹那,天空突然一下黑了下来。他又抬头看了看天空﹣﹣太阳已经落山了!他大喊一声:“我所有的努力都落空了。”他正准备停下脚步,却突然听到巴什基尔人仍在对着他呼喊。他这才意识到:尽管从他所处的低处看去太阳似乎已经落山,但是山丘上的人们还能看到太阳。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向山顶跑去。上面仍然很明亮。他来到山顶,看到了那顶帽子。在太阳落山之前,那位头领两手叉着腰,大笑起来。帕霍姆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梦想,他大喊一声,双腿一软,身体向前一扑,用手去拿帽子。
“啊,真是个男子汉!”头领感叹道,“他已经获得了很多土地!”
帕霍姆的仆人跑过来想把他扶起来,却发现他正在吐血。帕霍姆死了!
巴什基尔人咂咂嘴,表示他们的同情。
他的仆人捡起那把铁锨,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
(1)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2)选文主要运用哪两种描写方法刻画帕霍姆?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作者为什么在小说的结尾特地写到“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问题。
骈枝的_____
余显斌
①他性格内向,十分自卑。因为他左手长着骈枝--小手指上又长了根手指,很难看。
②有一次,一个小女生看见了他的骈枝,惊叫道:"呀,你昨长了六根手指?"他听了,捏着手红着脸哭了。那时,他才九岁,刚懂点事,就感觉到自己和别的孩子不同。可是,又不敢做手术,因为怕痛。于是,那根手指就留了下来,成了他的心结。他爱把左手插在口袋里,生怕一不小心,会露出自己的骈枝,惹来大家的嘲笑。渐渐地,他喜欢一个人待在教室的一角,不玩,不笑,很少说话。
③初中时,他遇见了她,一个非常清秀的女孩,白净的脸上旋动着两个酒窝。她做了他的同桌,经常"咯咯咯"地笑,把幸福满天张扬。
④一次,老师让她上讲台演讲,她走上去,眉眼弯弯,一边演讲一边"咯咯"地笑,以至于大家都忍不住,跟着笑了,嘻嘻哈哈的一大片。最后,就连绷着脸的老师也忍不住笑了。其实,她笑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念错了一个字。这也值得笑,真是的!他皱着眉想。
⑤还有一次,她写字的时候不小心,手肘一晃,一下子撞着了他的手肘,他急得咂一下嘴,表示不满,她侧过头来一看,他一笔从作业本的上面斜斜地画到了下边,仿佛蚯蚓一样,弯弯扭扭的。她又笑了,"咯咯咯"的,如喷泉一样,泛着阳光,四处泼洒,流光溢彩。
⑥他望着她:噘着嘴问:"笑什么?难道很搞笑吗?"她指着那笔字,说道:"像一条蛇!你在绘画啊?"说着,又笑起来。
⑦终于有一天,她看到了他的六指。当时,他消悄伸出手,拿着指甲剪,准备剪指甲。 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⑧他很生气,说这话明显是在讥笑自己嘛。可她仿佛一点儿也看不出他生气了似的说:"上帝太偏心了,给我们十根手指,却多给了你一根,你一定和他是亲戚,走了后门,他照顾你的。"
⑨第一次,他听到了对六指真诚的赞美,他敏感的心隐隐有了一种平衡感,有了一点安慰。尽管他知道,这是她的一句玩笑话,可能只是一种安抚,可是,他的心里仍感到一丝舒畅,他也笑了。
⑩渐渐地,他不再讨厌她的笑了。
⑪那天,在体育课上,他们高高兴兴地跑啊叫啊,十分热闹。踢球的时候,她正好走过,他一不小心,一脚踢在了她的腿上,脚顿时隐隐生疼,他忙向她道歉,问踢痛没有。她又笑了,告诉他,只有他痛,自己绝对不会痛的。
⑫"为什么?"他大惑不解地睁大眼睛问。
⑬她悄悄告诉他,自己这条腿是假肢,安装上去的,不会感到痛。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能告诉别人。他连连点萧头,满心同情地望着她。
⑭她仍是笑笑,转身走了。他站在那儿,看着她的背影,看着她飘扬的头发,心里翻腾起十二级海啸,难以平静。
⑮从此以后,他的笑声也传遍校园,四处挥洒,四处张扬,他也成了一只快乐鸟。他想,和她相比,自己幸福多了。为什么不向她学习,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生活的不完满呢?
⑯几年后,一次同学聚会,她没有到。谈起往事,当他说到她的腿时,她的一个闺蜜证明,她是一双好腿。因为那天回到宿舍,她撸起裤腿时,腿上青了一块,她还流了泪。事后,她反复叮嘱她们,这件事千万不要告诉他,大家听了,都默默地点着头。于是,这成了她们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
⑰那一刻,他热泪盈眶,他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她清秀的样子,听到了她清亮的笑。
(选文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⑬⑯段中"秘密"的含义。
①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能告诉别人。
②于是,这成了她们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
(2)结合第⑦段画横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3)这篇小说在写法上有诸多特色,值得品味。试探究小说写作手法的匠心所在,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4)小说在《中国教师报》发表时,题目为"骈枝的苦恼",有人认为也能以"骈枝的幸运"为题,你喜欢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我喜欢" ",因为 。
(5)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说说你对"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生活的不完满"的理解。
生活,没有想象的不堪
①年龄越大,就越认可父母的人生;越是见识到不同的人群,就越意识到他们的难得;越是和概念、理论打交道,就越意识到父母落地的人生姿态,是多么的活色生香而又充满生命力。
②我的父母是普通人,一辈子生活在湖南的一个村庄。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父亲是一名中学老师。
③妈妈19岁嫁给爸爸。外婆生育了6个孩子,还领养了一个,但妈妈是唯一的女儿,在那个年代,虽然说不上能享受到多少宠爱,但至少没有遭受过任何对女性的轻慢,妈妈甚至还念到初中毕业,字写得比我还好,能自由阅读文学作品。只是她一辈子太忙了,从来没有任何闲情逸致,从来没有轻松地坐下来好好品过一杯茶,浪漫过一次。我对妈妈骨子里有温情倾向的唯一感知,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我们姐弟年龄很小的时候,她强烈地想摆脱几个孩子,自己骑单车去隔壁村看电影。
④妈妈26岁就已经生了4个孩子。她这辈子最亮眼的价值观,来自这句话:"我一生中最值得的事情,就是赶在计划生育之前,生了你们4个。"她如此地热爱孩子,无数次庆幸,这种发自内心地确认,让我从小就充满了存在感。尽管我已是家中第三个女儿,尽管连村里的老人都看不下去,开始同情妈妈命苦,但我知道自己不是"拖油瓶",知道自己给家庭带来的是快乐而不是痛苦。尽管四姐弟年龄接近,争吵不断,挨打不少,但打过以后,还是觉得活着有意思,眼泪还没擦干,就开始香喷喷地吃饭。我从小就怕死,有一点点不舒服,就主动叫妈妈带我去乡村卫生院。是啊,我是父母赶在计生政策出台之前生下的第三个女儿,能顺利来到人间,又有什么理由不庆幸呢?
⑤我妈妈干过的事,我大致算了一下。
⑥在养育子女方面,妈妈除了养大我们4个,在婶婶26岁那年意外去世后,还毫无怨言地担起两个家庭的担子,同时养育两个年幼的侄子。这种状况,一直断断续续坚持到兄弟俩初中毕业外出打工。现在,我的两个堂弟对妈妈非常好。另外,我的大舅、满舅、我的小姑、远方表叔,都分别将自己的孩子或长或短地放在我家寄养过,最长的有五六年。我家的情况是,我被寄养在外婆家,而别的孩子寄养在我家。至于他们为什么把孩子寄养在我家,可能因为我爸爸是老师,在他们看来,既能帮忙辅导孩子,也可以通过他的关系,拜托更多的老师关注孩子,甚至让他们顺利升上中学。这些现在看来无比麻烦的事,妈妈没有任何抱怨。
⑦因为家里人口多,做饭工作量很大,她一辈子的心思和时间,主要用在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上。让我意外的是,妈妈居然喜欢做饭。如果说,偶尔做一顿饭让人感觉到乐趣,但像她这样,连续50年,持续不断地为家人做饭,我就感觉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家朋友多,爸爸年轻的时候喜欢带同事来家里玩,我的同学、弟弟的同学、两个姐姐的同学都喜欢来家里玩,妈妈是所有客人最喜欢的人。妈妈确实好客,好客的方式就是做饭给客人吃。妈妈做饭速度极快,两个小时可以做好20个人的饭菜。我一想到妈妈一辈子做过的饭菜够用火车皮来装,就汗颜不已。
⑧妈妈也懂得很多手艺。在1987年以前,她除了承担所有农活,主要职业是做裁缝,她是我们整个乡镇最有名的裁缝,是少有的还会做大衣襟的传统师傅,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出自妈妈之手。在1987年以后她还开过杂货店,在开杂货店的同时,她学会了做早点,也就是蒸包子、馒头。掌握了基本技术后,她发挥自己会做坛子菜的优势,做出了南北特色结合很好的油饺子和油炸包,这些美食干净、好吃,又禁饿,长久以来一直是我们乡村孩子们的共同记忆。在经商的同时,她还承包过田地种西瓜,西瓜成熟后,又联系熟人去长沙街头售卖。想想,农、工、商、小手工业,这些行当妈妈都干过。她1949年出生,去年还在说,要不是年龄太大,都准备去考个驾照。我就是听了她这句话,才下定决心坚持考试,拿到驾照的。
⑨是的,妈妈大半生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忙、累, 但她活得热气腾腾,平凡又充实,仿佛不用追问人生的意义,就自带庄重的价值。她的生命如此落地,精神如此简单、清洁。
⑩我年龄越大,越对平凡而认真活着的人深怀敬意。他们和我的父母一样,都是托举这个社会的基石,尽管他们默默无闻,但没有人可以否认他们的价值。
(《中国新闻周刊》公众号,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妈妈做的最浪漫的事:
②妈妈做的最值得的事:
③妈妈做的最多的事:
(2)结合语境,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她如此地热爱孩子,无数次庆幸,这种发自内心地确认,让我从小就充满了存在感。
(3)请结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分析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但她活得热气腾腾,平凡又充实,仿佛不用追问人生的意义,就自带庄重的价值。
(4)文章第⑩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我写的每个人都与她有关
林特特
①一个朋友问我,在你的人生中,有没有在特别关键的时刻,做对了关键的决策?我想了想,想起高二暑假的事。
②高二暑假,我家刚搬家,新小区电压不稳,经常停电。停电时,如果我想看书,就得点煤油灯。煤烟会把墙熏黑,因此,我只能去贴满瓷砖的厨房看,经常会看到下半夜。我看的是数学书,然而,我并不爱数学。
③我的所谓关键决策就是这件事,在那个暑假前,我的成绩一塌糊涂。
④那个暑假发生的事,而今多已模糊。我只记得,暑假前公布成绩,我的数学是29分,满分150。暑假开始,有一次大规模的补课,我借后座男生的作业抄,他只有一个得数,问他过程,他当着很多人的面笑:" 还是不要说了吧,说了你也听不懂。"
⑤那就是少女的至暗时刻。直到今天我都记得那一瞬间的难堪、崩塌、自卑、惭愧、被羞辱、无能为力、无法反驳。我痛哭了一场。
⑥之后,我认真研究了如何让以上感觉都消失,答案是你得自己强大,把被看不起的事做好。那么,做好后呢?就结束了吗?似乎也不是。我忽然意识到,我要为将来做打算了。我妈是会计,我在家拿一张我妈用废的增值税表的背面列我未来能做的事,结果发现每一件事都要通过高等教育才能实现。
⑦我又分析了我的成绩,偏科严重的我在分科后,其实只有数学是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怎么解决呢?我根本看不懂数学书,但是我记性好,把它们全部背过,或许就能懂?凭直觉,我决定这么做。没人告诉我对不对,而我也不会告诉任何人。
⑧我在厨房的煤油灯下一夜一夜一页一页抄数学书时,其实不太肯定能有什么效果,但那是我能想到、能做到的唯一办法。而我所在的高中,好几年没出过文科本科生了。无论是环境,还是自己,看起来上大学的机会都渺茫。
⑨我一会儿小声对自己说"没问题",一会儿又冒出一个声音"怎么可能"。一会儿流泪,一会儿流汗。
⑩事实上,暑假过后,当我把那六本数学书背完,我发现我的方法没错,所有题目其实都是例题变化、组装而成。
⑪新学期开始,我的数学已经能及格了,之后的强化、练习,让我在高考数学中得到118分,比前一年分科时的摸底考试多了近90分。
⑫以上就是奇迹的全部,我本科只上了一所普通师范院校,但那是基础薄弱的我的全力呈现。命运是公平的,没有更多奇迹,也不会辜负每一分努力,对此结果,我已感恩戴德。
⑬"这就是我在关键时刻的关键决策,"我总结道,"在背数学书并验证方法有效的过程中,自己琢磨、自己判断、自己执行、自我鼓励,磨炼意志的同时,我不太相信别人告诉我的办法,从此,我首先相信自己。"
⑭"这件事对你还有其他影响吗?"朋友既唏嘘又好奇。
⑮"其他影响?"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⑯是的,还有其他影响。走入职场后,每当我受了委屈,晚上回家就靠写作疗愈伤痕。每当觉得熬不过去,我都会拍拍自己的肩:怕什么,谁能默写六本数学书?没有比那更难的事吧?你一定能挺过去。
⑰后来,我生命中一个很重要的人,在彼此失散多年后,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我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高考前背数学书的过往,他搜索我的笔名,找到我,恢复联系--可见有类似故事的人不多,它成了我的印记、标签、联络暗号。
⑱我忘不了那个少女。
⑲那个夏天,她擦着汗,摇着扇,做一件不知道能不能成,但必须要做成的事。煤油灯下,她的脸和正弦、余弦、增值税表在一起,成为我刻骨铭心的画面。日后,我以写作为生,我永远在写小人物,写平凡的女孩如何追逐梦想,我写的每个人都和她有关,她成了我写作的母题。
⑳我至今感激她。她让我觉得我做过一件很牛的事。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1)阅读选文④~⑬段,围绕"我"所做的关键决策,将"我"的经历补充完整。
遭到嘲笑,痛哭一场-- --抄书背书,坚定执行--
(2)选文⑧段中加点词语"一夜一夜""一页一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选文⑨段中"我"为什么"一会儿流泪,一会儿流汗"?
(4)人生难免经历某种"至暗时刻",你从"我"应对的经历中得到哪些感悟?写出三点。
(5)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
A. |
选文中朋友的两次提问,分别引出"我"对关键决策的回忆和反思,构思巧妙。 |
B. |
选文④段中画线句对后座男生的神态和语言描写,意在表现他只顾自己不关心别人。 |
C. |
选文⑰段画线的比喻句,生动写出"我"与生命中那个重要的人恢复联系的喜悦。 |
D. |
选文⑳段"我至今感激她",是因为朋友的肯定和赞赏让"我"觉得自己很牛。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春
[瑞士]罗•瓦尔泽
去年春天,午饭前,我站在半山腰,准备下山进城。站在半坡上,大地美丽的景色可以一览无余。潮湿的泥土散发着春的气息。
我刚刚由一片冷杉林钻出,静静地停在一丛灌木旁。一只鸟儿落在灌木带刺的枝丫上,它大大地张开小嘴,似一柄剪裁衣物的剪刀。看来,这娇嫩的小东西在枝头上竭力展露歌喉,正努力练习歌唱。四周是这样美丽,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怡,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轻柔欢畅的憧憬,一种无拘无束的欢欣。在鸟儿张开的小嘴里我看见了春。
山下传来报午的钟声。我前行几步,在完全不同的另一身影中望到了甜蜜、可爱、如神般的春。一位饱受岁月熬煎的贫寒的老妇,坐在一段矮墙上面,默默出神,似乎沉浸在久远的回忆之中。空气这般柔和,阳光这般温煦。老妈妈坐在那里,沐浴着阳光。
"春天又来了……"这歌声回响在四面八方,各个角落。
(乙)春
唐弢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①。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新,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辛弃疾《汉宫春》
天气暖和起来了,走在马路上,穿着过冬的衣服便觉得热辣辣的,店铺橱窗里另换了一种陈设,电线木上贴着劝种牛痘的布告,画着一个有辫子的小孩。
因此想到自己也有一个孩子,他虽然没有辫子,然而却的确该种牛痘了,这布告实在很有效力。
在种完牛痘的归途上,我抱着孩子,穿着过冬的衣服,在太阳底下走着,浑身热辣辣地发黏,我在淌汗。
是春天了,第一次意识到。
紧接着这个念头,我又想起了故园的风物。
--葡萄藤发芽了吧,那枝枇杷树不知又高了多少?田野里长满荠菜、马兰头、紫云英、油菜花。我们四五个人一群,蹲着,跑着,剪着。阿四和阿瑞跑得最快,剪得顶多,他们懂得什么地方有荠菜、马兰头。他们会在牛背上打虎跳,竖蜻蜓,唱:"听谯楼,打罢了……噢噢噢……"
--我不甚明白那是什么话,然而我也唱:"听谯楼,打罢了……嗅噢噢……"孩子在我脸上抓了一把,他指着电车在告诉我,但我还是想下去。
--阿杏跑得最慢,我们奔着的时候她老是赶不上。她剪的马兰头也顶少。一看见大花蛇就急得哭出来,她是我们中间最胆小的一个。然而却很乖巧,她会把紫云英花编成球,我们拿来当皮球踢。她还会唱山歌,比我们的"听谯楼……"要好听得多。
"爸!爸!"孩子喊着。
我常常喜欢坐在种满紫云英的田里放风筝,小伙伴还是那几个。我不懂得什么是春夏秋冬,只记得紫云英开花是最可爱的时候。但我常常引以为恨的是:也就在那个时候,我们都得种牛痘。
--种痘的地方离我们那儿大概有三四里路,医生是一个教书先生。我们去的时候照例是坐船的。母亲替我换了新衣服,说是让人带着我去看城隍会。船上满是孩子,有阿四、阿瑞,也有阿杏。我们笑着,跳着,问几时可以到达目的地,
--到了那个布种牛痘的地方,我们虽然很奇怪为什么不见行会,然而却仍旧很快活,因为陌生的地方在我们看来终觉得有趣。等到那个医生拿出了那把雪亮的刀,我们才"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然而毕竟是孩子呵!一会儿我们又记起荠菜、马兰头来了。紫云英开花是最可爱的时候呢!
"爸爸!胡……髭。"孩子指着我的下颏说。
(选自《中外名家同题散文妙笔》)
[注释](①)黄柑荐酒、青韭堆盘:指迎春果酒和迎春菜盘。
(1)阅读散文要善于联想。请从两文中分别摘录一处内容,写出你由此联想到的诗句或文章。
(2)阅读散文要善于想象。请从两文中分别摘录一处内容,描绘你由此想象到的情景。
(3)阅读散文要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结合加点字,品味下列语句。
①"春天又来了……"这歌声回响在四面八方,各个角落。
②在种完牛痘的归途上,我抱着孩子,穿着过冬的衣服,在太阳底下走着,浑身热辣辣地发黏,我在淌汗。
(4)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的构思。唐弢引用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汉宫春》全文,丰富了文章的情感意蕴,请结合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具体分析。
[链接]解连环,典出《战国策•齐策》:"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5)阅读散文要积累语言。从两文中摘录描绘春天的词句,连缀成一首咏春的小诗。
孤立冰墙
李伶
①10岁那年的一个下午,我站在山丘的平顶上。
②下面山腰间是我的小学教室和室外的操场。有些同学在教室门口跑进跑出,还有些同学在操场上跳绳、踢毽子,时不时传来一两句打闹和追逐声,这是一幅典型的上世纪70年代的快乐童年图。
③不过那一天,我的眼睛留意着操场上一个特别的人,一个蹲着的女孩。她一个人蹲在操场上,背对着追逐玩耍的同学。不时有同学从她身边跑过,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和她说话,就像她是一个透明的人,甚至根本不存在。
④我知道有一层透明的膜把她和大家隔开了。那层膜是让人窒息的,它叫"孤立"。我那个蹲着的女孩是一直背对着大家。我看着她弯腰蹲着的背影,我知道那个女孩的孤单,还有她的紧张和害怕。
⑤是的,她感知到同学在周围跑来跑去,欢乐的潮水漫延过来,到她身边却突然凝固,变成坚硬的隔绝她进入的一堵冰冷透明的墙。她蹲在地上,耳朵捕捉着身后与她相关的声音。她仿佛听见几句交头接耳的话:"我们走吧,不要理这个人!""走呀!别理她!"
⑥那个时代的小学,也存在校园欺凌,最大的欺凌就是"孤立"。在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女孩都被孤立过。而孤立别人的首领,就是现在蹲在操场上被孤立的女孩。
⑦好吧,我坦白:是的,我就是让那个孤立人的人被大家孤立的事件策划者,是制造那天孤立行动的幕后指挥。在那一年,我10岁。前一天,我给班里每个女孩送了一张漂亮的糖纸,同时一个一个对她们说:"你不是被她孤立过吗?明天,你不要和她说话,我们集体孤立她。"大家全部默认和执行了我的安排。于是第二天操场上,就出现了那个孤单紧张的背影。
⑧四年级的10岁的我,怎么会想出这个狠招?那是因为,我是班长,我必须解决这个存在了好久的问题。我一次次看见那个霸道的女孩把班里的每一个女生弄得胆战心惊。她只要看谁好欺、长的好看或者不顺眼,就眉毛一挑说:"我们孤立她!"她在班里建立的地位,不是因为成绩好或者拳头硬,只是因为她有"孤立"这个手段,因为实施这个手段屡屡得逞,就成为了女生中的霸王。
⑨因为我是班长,所以我策划了一次为摆平孤立的孤立行动。
⑩其实那时候我对这次行为能否奏效心里没数。站在山坡上的时候我是忐忑的,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凶狠的事情,而且我才10岁。但是,从对坡下的观察来看,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是的,事情顺利得我都想要让它快快结束了--我看到了那个人的慌乱和恐惧,看到了她蜷缩的背影。
⑪一个曾经多次被欺负的女孩跑上山丘……"我今天一天都没和她说话!"她惊喜又幸灾乐祸地小声说:"她真的也被孤立了!活该!活该!活该!"我看着那个曾经被欺负得老鼠怕猫似的小女生,问她:"你觉得孤立她快活吗?"她说:"谁叫她孤立别人!"
⑫是的,你们都恨她又怕她。我心里说。
⑬"你去告诉她:想和大家和好,就来我这里。"我对那个同学说。不知道那个同学有没有听出我说这话时的忐忑。
⑭我看到同学跑向了那个蹲着的人。我看见那个背影转了过来,望向坡上我这里。我转过身,背对着她。
⑮过了一阵,听到了脚步声。她来了!
⑯"知道你为什么被孤立吗?"没有回答。
⑰"知道被孤立的滋味了?"没有回答。
⑱"明天想别人和你说话,就永远不要再孤立别人了!""嗯。"她应道。
⑲那个女孩答应了我,不只是让女生们从恐惧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解救了她自己。
⑳我现在明白了,每一个孩子小时候如果得到过爱,并体会到爱对自己和别人的重要,她就会去爱别人并回收别人对自己的爱。真心热爱这个世界的人是不会成为小霸王的。
㉑只有不信任这个世界的人才相信懦弱的人就该被凶狠的人欺负,才会穿起盔甲把自己武装成战士。
(1)请联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划分 |
第一层①~⑤ |
第二层⑥~⑨ |
内容概括 |
① |
② |
表现手法 |
③第②段描绘"快乐童年图"的作用是 |
(2)文章第⑩段"站在山坡上的时候我是忐忑的"和⑬段"不知道那个同学有没有听出我这话时的忐忑"两处都用了"忐忑"一词,请结合具体语境,谈谈你对两处"忐忑"理解。
(3)有人读完这篇文章后,认为把标题改为"冰墙"更好一些。"孤立冰墙"和"冰墙"你更喜欢哪个标题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在国家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校园欺凌""校园霸凌"事件却时有发生,本文作者回忆童年往事,讲述与"校园欺凌"作斗争的故事,意在引起读者对该现象的关注与思考。文中班长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做法不值得提倡。面对"校园欺凌",你该如何做?
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草有本 心
彭根成
①春天里,我最喜爱的就是小草。出去散步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丛丛青草,我都禁不住俯下身观察它的模样,嗅它散发的清香,赞叹它的生机与旺盛。就是这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草,也有人们难知难懂的本心。
②草亦有恨。"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没有地位、没有庇护的草,被风霜肆意地欺凌,怎能不恨?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没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春天来了,它以豁达大度的情怀,把积蓄的力量,化作翠绿的衣裳装扮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绿草为春天增添了光彩,使春天更加绚丽夺目,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③草是清高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野草,不羡慕花的美丽,不嫉妒花的芳香;不仰慕树的高大。却按自己的本性生长,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的个性特征,在旷野里自由的生长着,蔓延着,"一丛香草足碍人",在耀眼的春光之中,那一丛丛带着晶莹露珠吐着清淡嫩芽的野草,叫人流连驻足,舍不得离去;春,催生了野草,野草点缀着春天,"草不谢荣于春风",感恩与回报尽在枯荣之间,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只能是造物主对大自然的馈赠。
④草懂得珍惜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背后除了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之外,还有对生命的珍惜,有了珍惜,才会顽强。哪怕被烈火烧为灰烬,也会把根留住,所以恨野草的人,必斩草除根。然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世间的错综繁杂,争奇斗艳,最终难逃"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的结局。"花易凋零草易生""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当人们怜惜红白满地的时候,可别忘了"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大自然对生命是公平的,就看你珍惜不珍惜。
⑤草是洒脱的,"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 在和煦的春天,优雅的换上绿装;在炎热的夏天,尽情的舒展着翠叶;在金色的秋天,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在严酷的冬天,不做声息地积蓄力量。风霜雨露,严寒酷暑,本是自然规律,温室里的鲜花自然经不起风吹雨打,与其"花如解语迎人笑",不如"草不知名随意生。"四季轮回,揭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劲草不随风偃去。"正是野草洒脱的写照。毫无疑问,能在逆境中顽强洒脱活下来的,便是生命的强者。
⑥我很喜欢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饱蘸生命的浓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不停地挥毫傅彩。
(选自《贺州日报》2021年4月3日)
(1)本文的标题为"草有本心",请仔细通读全文,分条概括草有哪些本心?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在和煦的春天,优雅地换上绿装;在炎热的夏天,尽情地舒展着翠叶;在金色的秋天,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在严酷的冬天,不做声息地积蓄力量。(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品析)
②草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饱蘸生命的浓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不停地挥毫傅彩。(请从用词的角度进行品析)
(3)本文第②段作者写"草亦有恨",和下文似乎矛盾,能否删掉?说说你的理由。
(4)本文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说"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5)本文第⑤段最后一句"毫无疑问,能在逆境中顽强洒脱活下来的,便是生命的强者",结合全文,你认为小草是生命的强者吗?你觉得怎样才能成为生命的强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打树花
冯骥才
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我于此奇俗,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当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人们沸腾了。这便是打树花的汉子。他们的服装有些奇异,头扣草帽,身穿老羊皮袄,毛面朝外,腰扎粗绳,脚遮布帘,走起来又笨重又威风,好像古代的勇士上阵。这时候,人群中便有人呼喊他们一个个人的名字。能够打树花的汉子都是本地的英雄好汉。不久,便静下来。一张小八仙桌摆在炉前,桌上放粗陶小碗,内盛粗沙,插上三炷香。还有几大碟,三个馍馍三碗菜,好汉们上来点香,烧黄纸,按年岁长幼排列趴下磕头。围观人群了无声息。这是祭炉的仪式。在民间,举行风俗,绝非玩玩乐乐,皆以虔诚的心为之待之。
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走到火红的铁水前,弯腰一舀,跟着甩腰抡臂,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外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大汉泼七八下后走下去,跟着另一位大汉上阵来。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众人眼尖,不久就看出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一条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无畏的勇士。他的装束也有特色。别人头上的草帽都是有檐的,为了防止铁水迸在脸上,惟有他戴的是一顶无檐的小毡帽,更显出他的勇气。
据当地的主人说,这汉子是北官堡中打树花的“武状元”。今年61岁,名叫王全,平日在内蒙古打工,年年回来过年时,都要在灯节里给乡亲们演一场打树花。
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惟有中国有,中国惟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民俗的形成总是经过漫长岁月的酿造。比如最初打树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铁水的“花”是红色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渐渐就在炉中放些铜,又放些铝,打起的树花便五彩缤纷,愈来愈美丽;再比如他们使用的勺子是柳木的。民间说柳木生在河边,属阴,天性避火。但硬拿柳木去舀铁水也不行,这铁水温度高达1300摄氏度呢。人们便把柳木勺子泡在水桶里,通常要泡上一天一夜,而且打树花时每个汉子拿它用上七八下,就得赶紧再放在木桶里浸泡。多用几下就会烧着。湿柳木勺子的最大好处是,铁水在里边滑溜溜,不像铁水,好像是油,不单省力气,而且得劲,可以泼得又高又远。
铁水落下来,闪过光亮,很快冷却。打树花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块两块小铁粒落在人群里,轻轻砸在人们的肩上,甚至脸上,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福气,我还把落到我身上的一小块黑灰的铁粒放在衣兜里,带回去做纪念呢。
(选自《冯骥才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阅读选文,理清文脉,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内容。
演出前的准备→ → →民俗的形成
(2)文章开篇说“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简要概括打树花“奇”在哪里。
(3)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4)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阅读《烙印在时光里的生命片刻》,完成下列各题。
烙印在时光里的生命片刻
裴鸽
人们常常把一些小事抛在脑后,一些生命的片刻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我们可以试着忽略,但这些微不足道的事却一点一滴形成一条链子,将你与过去连在一起。
十一岁
初冬的早晨,屋外还是一片漆黑,充溢着暖暖的灯光的厨房便成为世界的中心。睡梦中的我隐约听到窗外大扫帚掠过地面的唰唰声,接着在屋里往往会有“啪”的一声,因为妈妈常会在经过小仓库时碰掉一两个玩具。然后我能想象到腰椎不好的妈妈绝不会弯腰,而是蹲下来,拾起掉落的玩具,摆回原处。她会迈着花仙子般轻盈的步伐进入厨房,当然不是那种小精灵了,应该是睡美人的精灵婶婶。
水龙头的流水声,燃气灶被拧开的声音,盖上锅盖的声音,水被煮沸的声音……掀开锅盖,水汽弥漫,犹如精灵山谷的密林晨雾。水被倒进碗里,是山谷绝壁上飞流直下的瀑布,蒸腾着“白烟”,激荡着水花。然后是磕鸡蛋的声音,打蛋时碗筷撞击的声音。突然,一切声音戛然而止。一秒、两秒、三秒,筷子缓慢搅水的声音渐渐传来,我松了一口气。想象到前几秒,鸡蛋沿着碗壁滑入水中,像一大束阳光徐徐流下来,渗入透明的泉水中。鸡蛋几乎是在一瞬间转化成一团团软绵绵的淡黄色云朵,飘来飘去。我咽下口水,半眯眼睛,沙发
左端的爸爸像一个魁梧版的“长妈妈”,摆个大字,睡得正香。爸爸的胃病没养好前,妈妈每天早晨都会给他冲一碗鸡蛋。我想起爸爸的手总会在严冬中被冻出几道小伤口,他站在柜台里用粗糙的手指认真地摆弄玩具上的小轴承的画面,我永远也不会忘。
我们的路上有对彼此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还有对社会的责任。
沙发上的那个孩子翻了个身,缩回了在爸爸啤酒肚上取暖的脚,又酣然入睡。
十五岁
雨,又是雨。秋夜本该是爽朗惬意的,可是今天例外。车窗外,一棵棵法国梧桐缓慢地向后移动,黄绿参半的叶子在冷冷的夜雨中显得格外诡异。路灯点点昏黄的光悬浮在空中,商场的广告牌在远处发出刺眼的白光和红光。我能清楚地看到车前的每一滴雨珠,在灯光和黑暗交接的地方,凭空射出了一簇簇的白色蛛丝。雨声、树叶声、鸣笛声、汽车驶过水层的声音无一例外地从窗外闯进来。
我躺在妈妈的怀里,盖着外套,刚脱下来的,有点湿。“妈﹣﹣我鞋都湿了!”我懊恼地抱怨。妈妈本能地直起身,要帮我脱鞋,这一动作让冷空气瞬间侵入我背后,刺激得我打了个寒战。她刚松开的手又搂紧了我。“快脱了!脚不能沾凉水的。都多大了,鞋湿了还不知道自己脱吗?”我只得磨蹭着双脚将两只鞋踹掉。“也不知道北京下雨了吗……”妈妈又开始皱眉了,她平常没表情的时候,额头两眉中间也会有凹痕,现在更深了。“你哥当时走的时候就没带伞,也不知道记不记得买把伞。”我还没说话,爸爸突然回答说:“你有什么可担心的?一个男子汉还怕淋点雨吗?”说着掏出了手机递过来,“你要是实在担心就打个电话问问吧。”我接过手机,解开锁屏,刚准备按下拨号键,突然发现主页面的时间显示栏下面有每日的天气预报。“多云转晴,温度7℃~12℃,1~2级西风”,它显示的所选定预报城市不是我们的城市,而是北京﹣﹣哥哥上学的城市。
原来每个人的路都承载着他人的期待,你走每一步都牵动着爱你的人焦灼的目光。
一条未查看的短信被我点开,上面说:“爸,晚上有雨。”
……
我有过这样一些记忆,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但有时候,开始也是结束,而结束恰恰又是开始。梭罗说:
谢天谢地,世界并不仅限于这里。
(节选自裴鸽的《选择存在》,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1)文末说“我有过这样一些记忆”,文章写了哪些记忆中的小事?(至少四件)
(2)细读文中画线句,完成相关题目。
①“妈妈本能地直起身,要帮我脱鞋,这一动作让冷空气瞬间侵入我背后,刺激得我打了个寒战。”(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爸,晚上有雨。”(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到“一些生命的片刻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将你与过去连在一起”,简要分析“十一岁”、“十五岁”这两个片段为什么会“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
(4)选出与梭罗的“谢天谢地,世界并不仅限于这里”这句话在本文中的意思最接近的 一项
A.随着时光的流逝,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到最后会让你觉得特别滑稽可笑和微不足道,对此你会投去孩子般的目光。(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
B.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余秋雨《洞庭一角》)
C.孩子们懂得了怀念:以往的铃声,它到哪儿去了?惟有一点是确定的,它随着记忆走进了未来。(史铁生《庙的回忆》)
D.一旦作出决定,实际上便坠入了一股巨大的洪流之中,这洪流会把你带到一个你作决定时从来没想到的地方去。(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哒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儿,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儿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一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好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儿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花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给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⑪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⑫一次欠,我用打老枣树的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⑬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割着母亲的心。
⑭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⑮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有删改)
(1)阅读第⑥~⑪段,照示例用四字短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
示例:第一次:无理哭闹后打枣。
第二次: 。
第三次: 。
(2)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
②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3)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4)下面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一段文字,与文中第⑨段的画线句子进行比较:同样是写母亲,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