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腾格里沙漠是我国的第四大沙漠,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与宁夏中卫市接壤处的腾格里沙漠腹地,分布着诸多第三纪残留湖,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有诸多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是当地牧民的主要集居地。近几年内蒙古和宁夏分别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立工业园区,引入了上百家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未经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入沙漠,让其自然蒸发,然后将蒸发后的沉淀物直接埋在沙漠里面,使当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简述在腾格里沙漠腹地排污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
(2)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关于水体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华是水体污染造成的 |
B.赤潮是海洋水体污染造成的 |
C.水体污染只能使水质变坏,而不会使水深变浅 |
D.湖泊水流动性差,更新周期长,污染后自净较难 |
关于酸雨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北无酸雨 | B.东北和南方多酸雨 |
C.西北地区终年无酸雨 | D.酸雨地区分布不均匀 |
南方酸雨多的主要原因是( )
A.主要消费的能源是石油 | B.有色冶金业发达 |
C.酸性红壤广布 | D.环境自净能力最差 |
下图是我国主要河流水质统计状况图,读图回答题:
从2000年中国主要河流水质状况看,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A.I类水质 | B.Ⅱ类水质 | C.Ⅲ类水质 | D.V类水质 |
下列我国的河流中,水污染状况可能最严重的是
A.珠江 | B.海河 |
C.塔里木河 | D.松花江 |
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完成题。
地区 |
甲 |
乙 |
丙 |
丁 |
粤 |
☆☆ |
|
☆☆ |
☆☆☆☆ |
川 |
☆☆☆ |
|
☆ |
☆☆☆ |
新 |
☆ |
☆☆ |
☆☆☆☆ |
|
晋 |
☆☆☆☆ |
☆☆☆ |
☆ |
☆ |
甲代表的环境问题是
A.寒潮 | B.酸雨 | C.水土流失 | D.土地荒漠化 |
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原因是
A.森林覆盖率高 | B.经济发达 | C.降水充沛 | D.纬度位置和地形 |
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应采取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 | B.优化燃料消费结构 | C.退耕还牧 | D.加强冬季供暖 |
下图为我国某沿海城市50米高度大气中NO2浓度等值线图(单位:毫克/立方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显示的该城市环境问题和发生季节是( )
A.水污染和光污染——春季 |
B.噪声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夏季 |
C.土壤污染和生物污染——冬季 |
D.电磁波污染和海洋污染——秋季 |
针对该城市出现的这一问题,下列措施无效的是( )
A.限制城市汽车数量 | B.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
C.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 D.发展卫星城市,开发新区 |
城市空气可吸入性颗粒物PM10(直径≤10微米)及细颗粒物PM2.5(直径<2.5微米)的浓度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汽车尾气,工业粉尘的排放均是该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下图为南京市某年冬季,春季、秋季三个季节PM10、PM2.5浓度的季节和空间变化图。读图下列各题。
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区域是( )
A.交通干道旁、居民生活区、商贸饮食区 |
B.居民生活区、交通干道旁、商贸饮食区 |
C.交通干道旁、商贸饮食区、居民生活区 |
D.居民生活区、商贸饮食区、交通干道旁 |
图中秋季PM10污染物浓度低,原因可能是( )
A.秋季降水少 | B.大气流动性强 |
C.工业粉尘排放少 | D.交通流量小 |
【环境保护】
相对湿度为80%~90%时,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低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即雾霾。2013年1月以来,北京多次出现雾霾天气,与此同时,与空气质量相关的呼吸道疾病病例相应增多,引发了民众的“空气焦虑”。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原因是造成雾霾天气增多的主要原因,雾霾天气增多主要是由________增多造成的。简述我国中东部地区这种大气污染物增多的主要原因。
(2)简述减少雾霾现象应该采取的措施。
下列做法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 ( )
A.居民的家中冬季用煤炉取暖 |
B.城市和乡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
C.将工厂排放烟的烟囱加高 |
D.将城市的固体废弃物运到农村倾倒 |
直接把垃圾倾倒于河流、湖泊和海洋将对水环境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水体受到污染 |
B.严重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 |
C.缩减江河湖泊的有效面积 |
D.不会影响江河湖泊的排洪和灌溉能力 |
该图是我国主要河流水质统计状况图,读图回答问题:
从2000年中国主要河流水质状况看,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A.I类水质 | B.Ⅱ类水质 | C.Ⅲ类水质 | D.V类水质 |
下列我国的河流中,水污染状况可能最严重的是
A.珠江 | B.海河 | C.塔里木河 | D.松花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