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对其发展有利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丰富 | B.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地区 |
C.珠江三角洲水能资源丰富 | D.长江三角洲土地价格低廉 |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目前相对发达的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这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从而实现苏南与苏北的双赢共振。完成下列各题。
苏南地区开始“腾笼换鸟”,被“逼走”的产业所具有的特点是
A.劳动力需求量大 | B.生产规模大 |
C.技术含量高 | D.环境污染较轻 |
江苏省内部出现的这种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下图为“某地l965年和2005年地理简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B地形成村镇的条件可能是 ( )
A.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 B.矿产资源丰富 |
C.优惠的政策 | D.劳动力素质高 |
随着当地煤炭和石油资源耗竭,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影响最小( )
A.A地 | B.D地 | C.E地 | D.F地 |
读图,回答问题
(1)地理教师李都从天津出发,沿京哈线——京包线——包兰线——兰新线作考察性质的旅游。他沿途乘火车的旅行中会看到自然景观变化的顺序依次是 。
这种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影响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2)旅行所经过区域中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治理的措施是 。
(3)旅行经过有“塞外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这两个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4)进入新疆后,李都发现当地民居的屋顶大都是平顶的,新疆的瓜果也特别甜,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6分)
(1)图中,A表示 系统;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 持续发展是基础; 持续发展是条件; 持续发展是目的。
(2)在该复合系统中,最核心的因素是 ,原因是 。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表现出 ( )
A 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B 由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C 由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D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具备的优势是( )
A.资源和劳动力丰富 | B.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 |
C.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 | D.科技力量雄厚 |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有
①耕地人均占有量逐年下降
②东部众多荒地尚未开垦
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
④农业部门结构中,种植业的比重逐年下降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甲图和乙图所示区域进行区域开发的共同优势条件是
A.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 B.都有便利的水上运输条件 |
C.水能资源丰富 | D.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所示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企业有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 |
B.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西电东送北线工程和西气东输工程经过乙图所示区域 |
C.①地和⑤地春季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沙尘天气和寒潮等,④山以南地区受其影响较小 |
D.乙图中,②和③两地的气候类型及地质构造相同 |
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下列生产模式中,适宜当地发展的是
A.发展天然橡胶、花卉、水果等高产值农产品生产 |
B.发展杉木——果树——稻田——鱼塘的立体农业生产 |
C.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发挥当地的人才优势 |
D.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
2009年3月结束的“两会”上,我国“六大核心经济圈带(图)”的概念逐渐浮现,区域竞争越发激烈。回答23~24题。
“六大核心经济圈带”均位于( )
A.湿润地区 | B.第三级阶梯 |
C.季风气候区 | D.矿产丰富区 |
Ⅳ经济圈发展的独特优势是( )
A.政策扶持 | B.著名侨乡 |
C.海运便利 | D.科技发达 |
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根据图上信息,判断图中b系统表示的是
A.社会系统 | B.生态系统 | C.经济系统 | D.资源系统 |
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条件,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
B.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强调发展要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
C.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相调 |
D.在可持续发展中,人的管理调控起到核心作用 |
关于下列世界环境日主题主要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持续性原则
②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共同性原则
③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美好的世界”——阶段性原则
④2001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公平性原则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